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豆科植物通過根瘤菌吸收空氣中的氮是化學變化
B.汽車尾氣中排放的氮氧化合物是由游離態(tài)氮轉(zhuǎn)化來的
C.化石燃料燃燒通常不釋放出氮氧化合物
D.植物秸稈燃燒時放出氮氧化合物,參與了氮的循環(huán)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把一定量鐵粉放入氯化鐵溶液中,完全反應后,所得溶液中Fe2+和Fe3+的濃度恰好相等。則已反應的Fe3+和未反應的Fe3+的物質(zhì)的量之比為( )
A.1∶1 B.1∶2
C.2∶3 D.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取一定量的混有二氧化硅的過氧化鈉粉末投入到足量的水中,生成標準狀況下的無色氣體1.12L。充分振蕩后,難溶物完全溶解得到無色澄清透明溶液,此時溶液質(zhì)量比最初水的質(zhì)量增加12.2g。求原混合物中二氧化硅的質(zhì)量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為了探究幾種氣態(tài)氧化物的性質(zhì),某同學設(shè)計了如圖所示的一組實驗:用三個集氣瓶收集滿SO2、NO2,然后分別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分別緩慢通入適量O2或Cl2;一段時間后,裝置A、B的集氣瓶中充
滿溶液,裝置C的集氣瓶中還有氣體剩余。
(1)寫出裝置A中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實驗前,在裝置C的水槽里滴加幾滴紫色石蕊溶液,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入氧氣后,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發(fā)生反應的總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裝置B中,溶液充滿集氣瓶后,在水槽里滴加適量的Ba(NO3)2溶液,可觀察到的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有關(guān)反應的離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用1 L 1.0 mol·L-1 NaOH溶液吸收0.8 mol CO2,所得溶液中的CO和HCO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之比是( )
A.1∶3 B.2∶1
C.2∶3 D.3∶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把3體積的NO2氣體,依次通過下列3個分別裝有足量①NaHCO3飽和溶液,②濃H2SO4,③Na2O2的裝置后,用排水法把殘留氣體收集到集氣瓶中,集氣瓶內(nèi)氣體應是(同溫同壓下測定)( )
A.1體積NO B.2體積NO2和0.5體積O2
C.2體積O2 D.0.75體積O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雙選)( )
A.NH3溶于水后,水溶液中含有氮元素的粒子主要是NH
B.NH3在催化劑鉑存在下與O2反應生成NO2
C.凡是銨鹽都能與苛性鈉共熱產(chǎn)生NH3
D.碳酸銨受熱分解產(chǎn)生氣體經(jīng)堿石灰干燥后可得純凈的NH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2 mol·L-1 的Na2SO4溶液中含有4NA個Na+
B.18克水所含的電子數(shù)為10NA
C.在標準狀況下,11.2L氖氣中含有NA個氖原子
D.NA個水分子的相對分子質(zhì)量之和等于水的摩爾質(zhì)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人類活動對自然界中氮循環(huán)和環(huán)境的影響。
(1)氮氧化物是形成________和________的一個重要原因。
(2)光化學煙霧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氣中氮氧化物主要來源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氮的水體污染:進入水體的氮的含量增大,會導致藻類“瘋長”,迅速地覆蓋在水面上,造成水體的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