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e、Cu都是重要的金屬元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三者對應的氧化物均為堿性氧化物
B.三者的單質(zhì)放置在空氣中均只生成氧化物
C.Fe2O3 與Fe3O4互為同素異形體
D.常溫下三者加入濃硫酸中均無明顯現(xiàn)象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山東省濟寧市3月質(zhì)量檢測高二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150℃時取1升混合烴與9升O2混合, 在容積固定的容器中充分燃燒, 當恢復到150℃時,容器內(nèi)壓強增大8%, 則混合烴可能的組成為( )
A.甲烷和乙烯B.丙炔和乙炔 C.丁烯和丁烷D.乙烯和丁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山東省濟寧市3月質(zhì)量檢測高一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實驗的現(xiàn)象與對應結(jié)論均正確的是( )
選項 | 操作 | 現(xiàn)象 | 結(jié)論 |
A | 將濃硫酸滴到蔗糖表面 | 固體變黑,膨脹 | 濃硫酸有脫水性和強氧化性 |
B | 常溫下將Al片放入濃硝酸中 | 無明顯變化 | Al與濃硝酸不反應 |
C | 將一小塊K放入水中 | 產(chǎn)生氣泡,溶液變紅 | K能置換出水中的氫,生成堿 |
D | 將水蒸氣通過灼熱的鐵粉 | 粉末變紅 | 鐵與水在高溫下發(fā)生反應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山東省濟寧市3月質(zhì)量檢測高一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各組元素中,原子半徑依次增大的是:( )
A. I、Br、ClB. Al、Si、PC. O、S、NaD. C、N、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山東省濟寧市高二年級第二學期階段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8分)A、B、C、D、E、F為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的六種元素。已知:A是周期表中原子半徑最小的元素,B的基態(tài)原子核外電子有7種運動狀態(tài),B、C、E三種元素原子中未成對電子數(shù)之比為3:2:l,D原子核外有4個能級且均充滿電子,D與E可形成DE2型化合物,F(xiàn)原子核外最外層只有1個電子,其余各層均充滿電子;卮鹣铝袉栴}:
(1)寫出下列元素的名稱:B______C_____E_______
(2)F在元素周朔表的位置是_________,與F同周期且未成對電子數(shù)最多的元素為______(填寫元素符號),該元素基態(tài)原子的核外電子電子排布式為__________;
(3)B與D組成的化合物可以與水反應,寫出它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山東省濟寧市高二5月月考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每空2分,共10分)近年,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促使各國政府加大生物能生產(chǎn),其中酒精汽油已進入實用化階段。
(1)乙醇在銅或銀作催化劑的條件下,可以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X,X可發(fā)生銀鏡反應,請寫出X被銀氨溶液氧化的反應方程式(標出具體反應條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醇可以與酸性重鉻酸鉀溶液反應,被直接氧化成Y,Y含有官能團的名稱是________。在濃硫酸存在下加熱,乙醇與Y反應可生成一種有香味的物質(zhì)W,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現(xiàn)有兩瓶無色液體,分別盛有Y、W,只用一種試劑就可以鑒別,該試劑可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現(xiàn)代石油化工采用銀作催化劑,乙烯能被氧氣氧化生成環(huán)氧乙烷()該反應的原子利用率為100%,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2014山東省泰安市高三第二輪復習質(zhì)量檢測理綜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短周期元素X、Y、Z、W在周期表中相對位置如下圖所示,Y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最高。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原子半徑:Z<Y<W
B.最簡單氣態(tài)氫化物的熱穩(wěn)定性:Y<W
C.含X的化合物形成的溶液一定呈酸性
D.Y的最簡單陰離子和Z的最簡單陽離子核外電子數(shù)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