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氣體反應中,能使反應物中活化分子數(shù)和活化分子百分數(shù)同時增大的方法是( )
①增大反應物的濃度 ②升高溫度、墼龃髩簭姟、芤迫ド晌铩、菁尤氪呋瘎
A.①③⑤B.②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屆內(nèi)蒙古赤峰市元寶山區(qū)高二上學期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在2A﹢B2C﹢D反應中,表示該反應速率最快的是( )
A.v(A)=0.8mol·L-1·s-1 B.v(B)=0.3mol·L-1·s-1
C.v(C) =0.6mol·L-1·s-1 D.v(D)=0.5mol·L-1·s-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屆云南省云龍縣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常溫下,將C1 mol·L-1的鹽酸和C2 mol·L-1的氨水等體積混合,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c(NH4+)+c(H+)=c(Cl-)+c(OH-)
B.當C1= C2時,c(NH4+)+c(NH3·H2O)=c(Cl-)
C.當pH=7,一定是C2>C1
D.當pH<7,一定是C1=C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安徽望江中學同步課時(人教選修4)4.4金屬的電化學腐蝕與防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對金屬制品進行抗腐蝕處理,可延長其使用壽命。
(1)以下為鋁材表面處理的一種方法:
以鋁材為陽極,在H2SO4溶液中電解,鋁材表面形成氧化膜,陽極電極反應式為 。取少量廢電解液,加入NaHCO3溶液后產(chǎn)生氣泡和白色沉淀,產(chǎn)生沉淀的原因是
。
(2)鍍銅可防止鐵制品腐蝕,電鍍時用銅而不用石墨作陽極的原因是 。
(3)利用下圖裝置,可以模擬鐵的電化學防護。
若X為碳棒,為減緩鐵的腐蝕,開關K應置于 處。若X為鋅,開關K置于M處,該電化學防護法稱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安徽望江中學同步課時(人教選修4)4.4金屬的電化學腐蝕與防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埋在地下的鑄鐵輸油管道,在下列各種情況下,腐蝕最慢的是( )
A.在含鐵元素較多的酸性土壤中
B.在潮濕疏松透氣的土壤中
C.在干燥致密不透氣的土壤中
D.在含碳粒較多的潮濕透氣的中性土壤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安徽望江中學同步課時(人教選修4)2.2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催化劑能使不起反應的物質發(fā)生反應
B.催化劑在化學反應前后,化學性質不變,質量改變
C.催化劑能改變化學反應速率
D.電解水時,往水中加少量NaOH,可使電解速率明顯加快,所以NaOH是這個反應的催化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安徽望江中學同步課時練(人教選修4)第四章檢測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人工腎臟可采用間接電化學方法除去代謝產(chǎn)物中的尿素,原理如下圖所示。
(1)電源的負極為 (填“A”或“B”)。
(2)陽極室中發(fā)生的反應依次為 、 。
(3)電解結束后,陰極室溶液的pH與電解前相比將 ;若兩極共收集到氣體13.44 L(標準狀況),則除去的尿素為 g(忽略氣體的溶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安徽望江中學同步課時練(人教選修4)第二章檢測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已知反應:2CH3COCH3(l)CH3COCH2COH(CH3)2(l)。取等量CH3COCH3,分別在0 ℃和20 ℃下,測得其轉化率隨時間變化的關系曲線(Yt)如下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b代表0 ℃下CH3COCH3的Yt曲線
B.反應進行到20 min末,CH3COCH3的>1
C.升高溫度可縮短反應達平衡的時間并能提高平衡轉化率
D.從Y=0到Y=0.113,CH3COCH2COH(CH3)2的=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5安徽望江中學同步課時練(人教選修4)4.3.1電解原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某學生設計了一個“黑筆寫紅字”的趣味實驗。濾紙先用氯化鈉、無色酚酞的混合液浸濕,然后平鋪在一塊鉑片上,接通電源后,用鉛筆在濾紙上寫字,會出現(xiàn)紅色字跡。據(jù)此,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鉛筆端作陽極,發(fā)生還原反應
B.鉑片端作陰極,發(fā)生氧化反應
C.鉛筆端有少量的氯氣產(chǎn)生
D.a(chǎn)點是負極,b點是正極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