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為一原電池裝置,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銅是陽極,銅片上有氣泡產生
B.鹽橋中的K+移向ZnSO4溶液
C.電流從鋅片經導線流向銅片
D.銅離子在銅片表面被還原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肼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某研究小組利用下列反應制取水合肼(N2H2H2O):CO(NH2)+2NaOH+NaClO=Na2CO3+N2H4H2O+NaCl
實驗一:制備NaClO溶液
(1)將氯氣通入到盛有NaOH的錐形瓶中,錐形瓶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是;
(2)實驗二:制取水合肼(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控制反應溫度,將分液漏斗中溶液緩慢滴入三頸燒瓶中,充 分反應.加熱蒸餾三頸燒瓶內的溶液,收集108~114℃餾分.(已知:N2H4H2O+2NaClO=N2↑+3H2O+2NaCl)
分液漏斗中的溶液是(填標號A或B);
A.NaOH和NaClO混合溶液B.CO (NH2) 2溶液
選擇的理由是;
(3)實驗三:測定餾分中肼含量
水合肼具有還原性,可以生成氮氣.測定水合肼的質量分數(shù)可采用下列步驟:
a.稱取餾分5.000g,加入適量NaHCO3固體,經稀釋、轉移、定容等步驟,配制250mL溶液.
b.移取25.00mL于錐形瓶中,加入10mL水,搖勻.
c.用0.2000mol/L碘溶液滴定至溶液出現(xiàn)微黃色且半分鐘內不消失,滴定過程中,溶液的pH保持在6.5左右.記錄消耗碘的標準液的體積.
d.進一步操作與數(shù)據(jù)處理
①水合肼與碘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滴定過程中,NaHCO3能控制溶液的pH在6.5左右,原因是;
②滴定時,碘的標準溶液盛放在滴定管中(選填:“酸式”或“堿式”);若三次滴定消耗碘的標準溶液的平均體積為18.00mL,則餾分中水合肼(N2H4H2O)的質量分數(shù)為(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H2的摩爾質量是2g/mol
B. 物質的量的符號是mol
C. 常溫常壓下Cl2的摩爾體積是22.4L/mol
D. 物質的摩爾質量的數(shù)值等于其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1g氫氣完全燃燒生成水蒸氣時放出熱量121kJ,且氧氣中1mol O=O鍵完全斷裂時吸收熱量496kJ,水蒸氣中1mol H﹣O鍵形成時放出熱量463kJ,則氫氣中1mol H﹣H鍵斷裂時吸收熱量為( )
A.920kJ
B.557kJ
C.436kJ
D.188k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用有陽離子交換膜(只允許陽離子通過)的電解槽電解食鹽水時,以下敘述錯誤的是
A.用鐵作陰極B.用碳棒作正極
C.食鹽水從陽極區(qū)加入D.燒堿溶液從陰極區(qū)流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定體積的密閉容器中給定物質A、B、C的量,在一定條件下發(fā)生反應:aA(g)+bB(g)xC(g),達到化學平衡后符合下圖所示的關系(C%表示平衡混合氣中產物C的百分含量,T表示溫度,P表示壓強).在圖中Y軸是指( )
A.反應物A的轉化率
B.平衡混合氣中物質B的百分含量
C.平衡混合氣的密度
D.平衡混合氣的A的體積分數(sh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含有11.2 g KOH的稀溶液與1 L 0.1 mol/L的H2SO4溶液反應,放出11.46 kJ的熱量,表示該反應中和熱的化學方程式為( )
A.KOH(aq)+H2SO4(aq)===K2SO4(aq)+H2O(l) Δ H=-11.46 kJ/mol
B.2KOH(aq)+H2SO4(aq)===K2SO4(aq)+2H2O(l) ΔH=-11.46 kJ/mol
C.2KOH(aq)+H2SO4(aq)===K2SO4(aq)+2H2O(l) ΔH=-114.6 kJ/mol
D.KOH(aq)+H2SO4(aq)===K2SO4(aq)+H2O(l) ΔH=-57.3 kJ/mo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有關納米炭粉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 納米炭粉與普通木炭的化學性質完全不同
B. 相同條件下,納米炭粉的吸附能力比木炭強
C. 納米炭粉與水形成的分散系較穩(wěn)定
D. 納米炭粉與水形成的分散系能產生丁達爾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