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完成下列轉化關系中標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指出反應類型.

化學方程式     反應類型
①CH2═CH2+HBr$\stackrel{催化劑}{→}$CH3CH2Br;加成反應.
②CH3CH2Br+NaOH$→_{△}^{乙醇}$CH2═CH2↑+NaBr+H2O;消去反應.
③CH3CH2Br+H2O$→_{△}^{NaOH}$CH3CH2OH+HBr;取代反應.
④CH3CHO+2Cu(OH)2$→_{△}^{NaOH}$CH3COOH+Cu2O↓+2H2O;氧化反應.
;加成反應.
⑥CH3CH2OH+CH2═CHCOOH $→_{△}^{濃硫酸}$CH2═CHCOOCH2CH3+H2O;酯化反應.

分析 乙烯與溴化氫發(fā)生加成反應生成溴乙烷,溴乙烷在氫氧化鈉醇溶液、加熱條件下發(fā)生消去反應生成乙烯,溴乙烷在氫氧化鈉水溶液、加熱條件下發(fā)生水解反應生成乙醇,乙醇發(fā)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氧化生成A為CH3COOH.乙醇與CH2═CHCOOH發(fā)生酯化反應生成C為CH2═CHCOOCH2CH3,乙醛與HCN發(fā)生加成反應生成B為,B發(fā)生水解反應、消去反應生成CH2═CHCOOH.

解答 解:乙烯與溴化氫發(fā)生加成反應生成溴乙烷,溴乙烷在氫氧化鈉醇溶液、加熱條件下發(fā)生消去反應生成乙烯,溴乙烷在氫氧化鈉水溶液、加熱條件下發(fā)生水解反應生成乙醇,乙醇發(fā)生催化氧化生成乙醛,乙醛氧化生成A為CH3COOH.乙醇與CH2═CHCOOH發(fā)生酯化反應生成C為CH2═CHCOOCH2CH3,乙醛與HCN發(fā)生加成反應生成B為,B發(fā)生水解反應、消去反應生成CH2═CHCOOH.
①的反應方程式為:CH2═CH2+HBr$\stackrel{催化劑}{→}$CH3CH2Br,屬于加成反應,
②的反應方程式為:CH3CH2Br+NaOH$→_{△}^{乙醇}$CH2═CH2↑+NaBr+H2O,屬于消去反應,
③的反應方程式為:CH3CH2Br+H2O$→_{△}^{NaOH}$CH3CH2OH+HBr,屬于取代反應,
④的反應方程式為:CH3CHO+2Cu(OH)2$→_{△}^{NaOH}$CH3COOH+Cu2O↓+2H2O,屬于氧化反應,
⑤的反應方程式為:,屬于加成反應,
⑥的反應方程式為:CH3CH2OH+CH2═CHCOOH $→_{△}^{濃硫酸}$CH2═CHCOOCH2CH3+H2O,屬于酯化反應,
故答案為:①CH2═CH2+HBr$\stackrel{催化劑}{→}$CH3CH2Br,加成反應;
②CH3CH2Br+NaOH$→_{△}^{乙醇}$CH2═CH2↑+NaBr+H2O,消去反應;
③CH3CH2Br+H2O$→_{△}^{NaOH}$CH3CH2OH+HBr,取代反應;
④CH3CHO+2Cu(OH)2$→_{△}^{NaOH}$CH3COOH+Cu2O↓+2H2O,氧化反應;
,加成反應;
⑥CH3CH2OH+CH2═CHCOOH  $→_{△}^{濃硫酸}$CH2═CHCOOCH2CH3+H2O,酯化反應.

點評 本題考查有機物的推斷、有機反應方程式書寫、有機反應類型,熟練掌握官能團的性質(zhì)與衍變,有利于基礎知識的鞏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7.隨著環(huán)保意識增強,清潔能源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甲烷是一種較為理想的潔凈燃料.以下是利用化學反應原理中的有關知識對甲烷轉化問題的研究.
(1)已知:CH4(g)+2O2(g)═CO2(g)+2H2O(g);△H=-802.3kJ•mol-1
H2O(l)═H2O(g),△H=+44.0kJ•mol-1
則1.6g甲烷氣體完全燃燒生成液態(tài)水,放出熱量為89.03kJ.
(2)利用甲烷與水反應制備氫氣,因原料廉價,具有推廣價值.
該反應可表示為CH4(g)+H2O(g)?CO(g)+3H2(g)△H=+206.1kJ•mol-1
為了探究溫度、壓強對上述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某同學設計了以下三組對比實驗(溫度為360℃或480℃、壓強為101kPa或303kPa,其余實驗條件見下表).
實驗序號溫度/℃壓強/kPaCH4初始濃度/mol•L-1H2O初始濃度/mol•L-1
1360p2.006.80
2t1012.006.80
33601012.006.80
表中t=480,p=303;設計實驗2、3的目的是探究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實驗1、2、3中反應的化學平衡常數(shù)的大小關系是K2>K1=K3(用K1、K2、K3表示).
(3)若800℃時,反應CH4(g)+H2O(g)?CO(g)+3H2(g)△H=+206.1kJ•mol-1的平衡常數(shù)(K)=1.0,某時刻測得該溫度下密閉容器中各物質(zhì)的物質(zhì)的量濃度如下表:
CH4H2OCOH2
3.0mol•L-18.5mol•L-12.0mol•L-12.0mol•L-1
則此時正、逆反應速率的關系是C.(填標號)
A.v(正)<v(逆)   B.v(正)=v(逆)    C.v(正)>v(逆)     D.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8.X、Y、Z、W是元素周期表前四周期中的四種常見元素,其相關信息如表:
元素相關信息
XX的基態(tài)原子核外3個能級上有電子,且每個能級上的電子數(shù)相等
YY原子M電子層上有2對成對電子
ZZ和Y同周期,Z的電負性大于Y
WW的+1價陽離子的核外有3層電子且各層均處于全滿狀態(tài)
(1)Y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第三周期第ⅥA族,Y和Z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較強的是HClO4(寫化學式).
(2)XY2是一種常用的溶劑,XY2的分子中存在2個σ鍵.在H-Y、H-Z兩種共價鍵中,鍵的極性較強的是H-Cl,鍵長較長的是H-S.(用元素符號表示)
(3)W的基態(tài)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式是1s22s22p63s23p63d104s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多選題

5.在體積為2L的恒容密閉容器中加入0.6mol的CO和H2混合氣體,在不同溫度下反應CO(g)+2H2(g)?CH3OH(g)達到平衡,平衡時CH3OH 的體積分數(shù)隨起始n(CO):n(H2)的變化關系如圖所示.則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A.反應CO(g)+2H2(g)?CH3OH(g)的△H<0
B.圖示a點n(CO):n(H2)=0.5,CO轉化率最高
C.若在狀態(tài)Ⅰ和Ⅱ時,再向體系中充入He,重新達到平衡:c(CH3OH,狀態(tài)Ⅱ)=c(CH3OH,狀態(tài)Ⅰ)
D.正反應速率ν:ν(狀態(tài)Ⅱ)>ν(狀態(tài)Ⅲ)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2.乳酸()是一種獨特的調(diào)味劑,有很強的防腐、保鮮功效.常溫下乳酸為無色液體,能與水、乙醇混溶.
(1)將銅絲在空氣中灼燒至表面呈黑色,趁熱伸入乳酸中,銅絲的顏色變?yōu)榧t色,證明乳酸分子中含有羥基.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請設計實驗證明乳酸分子中含有羧基:取少量乳酸,加入幾滴石蕊試液,若呈紅色,證明乳酸分子中含有羧基或取少量乳酸,加入碳酸氫鈉溶液,若有氣泡產(chǎn)生,證明乳酸分子中含有羧基.
(3)[CH3CH(OH)COO]2Fe(乳酸亞鐵)是一種常用的補鐵利,可通過乳酸與碳酸亞鐵反應制得.如圖裝置(加熱和夾持裝置略去)A中裝有稀硫酸,燒瓶B中裝有鐵屑,向三頸瓶C中加人碳酸亞鐵固體和乳酸溶液并加熱至75℃,將A中稀硫酸滴人B中開始反應.
①儀器A、B組成的裝置的作用是用氫氣排除裝置內(nèi)的空氣,防止Fe2+被氧化.
②C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H3CH(OH)COOH+FeC03=[CH3CH(OH)COO]2Fe+C02+H20.
③該實驗中尾氣處理的方法為放置一個燃著的酒精燈以除去放出的氫氣.
④某興趣小組用KMnO4滴定法測定樣品中Fe2+含量進而計算產(chǎn)品中乳酸亞鐵的質(zhì)量分數(shù),結果發(fā)現(xiàn)產(chǎn)品的質(zhì)量分數(shù)總是大于100%,其原因可能是KMnO4具有強氧化性,可能將Fe2+和乳酸亞鐵的羥基一同氧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填空題

2.已知CN-與N2結構相似,HCN分子中σ鍵與π鍵數(shù)目之比為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已知短周期元素的離子aW3+、bX+cY2-、dZ-都具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下列關系正確的(  )
A.質(zhì)子數(shù):c>bB.離子的還原性:Y2-<Z-
C.氫化物的穩(wěn)定性:H2Y>HZD.粒子半徑:cY2-dZ-bX+aW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以下性質(zhì)的比較中,不正確的是(  )
A.晶格能 NaCl<MgOB.熱穩(wěn)定性:HF>H2O>NH3
C.離子半徑:Na+<O2-D.第一電離能:P>Cl>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下列關于原電池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原電池負極發(fā)生的電極反應是還原反應
B.原電池是將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
C.原電池在工作時其正極不斷產(chǎn)生電子經(jīng)外電路流向負極
D.原電池的電極只能由兩種不同的金屬構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