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Ⅰ.含CN-電鍍廢水的一種方法如圖(CN-CNO-N的化合價均為-3價)

某學習小組依據(jù)上述方法,用如圖實驗裝置進行該電鍍廢水處理的研究。

操作步驟:

ⅰ.先關閉裝置甲的活塞,再將含CN-廢水與過量NaClO溶液混合,取200mL混合液[其中c(CN-)相當于0.200mol·L-1]加入裝置甲中。

ⅱ.待裝置甲中充分反應后,打開活塞,使溶液全部流入裝置乙中,關閉活塞。

ⅲ.測定干燥管Ⅰ增加的質(zhì)量。

(1)裝置甲玻璃儀器名稱為________________;裝置乙中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

(2)裝置丙中的試劑是________________,裝置丁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3)假定上述實驗中的氣體都被充分吸收。若干燥管Ⅰ增重1.408g。則CN-被處理的百分率為________________

(4)你認為用此裝置進行實驗,CN-實際被處理的百分率與(3)中比較會________________(填“偏高”、“偏低”、“無法確定”或“無影響”),簡述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

Ⅱ.防治空氣污染,燃煤脫硫很重要。目前,科學家對Fe3+溶液脫硫技術的研究已取得新成果。

(5)某學習小組為了探究“SO2Fe3+反應的產(chǎn)物”,將過量的SO2通入FeCl3溶液中后,各取10mL反應液分別加入編號為A、B、C的試管中,并設計以下3種實驗方案:

方案①:A中加入少量KMnO4溶液,溶液紫紅色褪去。

方案②:B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變紅,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變紅。

方案③:C中加入稀鹽酸酸化的BaCl2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

上述實驗方案中不合理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方案編號)。

【答案】分液漏斗 2CNO-+6ClO-+8H+=N2↑+2CO2↑+3Cl2↑+4H2O 濃硫酸 吸收混合氣中的Cl2 80.0% 偏高 部分Cl2在裝置丁中沒有被吸收而在干燥管Ⅰ中被吸收(或“偏低:部分CO2殘留在裝置內(nèi)沒有在干燥管Ⅰ中被完全吸收”或“無法確定:部分Cl2在干燥管Ⅰ中被吸收,部分CO2沒有在干燥管Ⅰ中被吸收”等合理答案均給分) 方案①

【解析】

(1)裝置甲玻璃儀器名稱為分液漏斗;裝置乙中,CNO-ClO-在酸性溶液中進一步氧化,生成N2Cl2CO2等,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為2CNO- +6ClO-+8H+=N2↑+2CO2↑+3Cl2↑+4H2O。答案為:分液漏斗;2CNO- +6ClO-+8H+=N2↑+2CO2↑+3Cl2↑+4H2O;

(2)從實驗裝置中可以看出,在分液漏斗甲中,過量NaClOCN-混合,發(fā)生反應生成CNO-,將反應后的液體與乙裝置內(nèi)的稀硫酸混合,發(fā)生反應生成N2、Cl2CO2等;從裝置丁看,銅網(wǎng)的作用是吸收Cl2,干燥管Ⅰ是吸收CO2,由CO2的質(zhì)量計算含CN-電鍍廢水中CN-的質(zhì)量;干燥管Ⅱ是吸收進入空氣中的CO2、H2O等,防止被干燥管Ⅰ吸收,從而引起CO2的質(zhì)量偏差。由此可推出丙裝置中的溶液應能吸收反應生成的水蒸氣,所以應加入濃硫酸。裝置丁的作用是吸收混合氣中的Cl2。答案為:濃硫酸;吸收混合氣中的Cl2

(3)假定上述實驗中的氣體都被充分吸收,若干燥管Ⅰ增重1.408g,則CN-被處理的百分率為=80.0%。答案為:80.0%;

(4)用此裝置進行實驗,難以保證Cl2被丁裝置完全吸收,也無法保證生成的CO2被干燥管Ⅰ中的堿石灰完全吸收,所以CN-實際被處理的百分率與(3)中比較會偏高,理由是:部分Cl2在裝置丁中沒有被吸收而在干燥管Ⅰ中被吸收(或“偏低;部分CO2殘留在裝置內(nèi)沒有在干燥管Ⅰ中被完全吸收”或“無法確定:部分Cl2在干燥管Ⅰ中被吸收,部分CO2沒有在干燥管Ⅰ中被吸收”等合理答案均給分)。

(5)方案①:A中加入少量KMnO4溶液,因為Fe2+、Cl-都能將MnO4-還原,所以溶液紫紅色褪去不能證明Fe2+的存在,方案①不合理;

方案②:B中加入KSCN溶液,溶液不變紅,再加入新制的氯水,溶液變紅,則證明含有Fe2+,方案②合理;

方案③:C中加入稀鹽酸酸化的BaCl2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證明溶液中含有SO42-,方案③合理;

上述實驗方案中,不合理的是方案①。答案為:方案①。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利用如圖裝置可以驗證非金屬性的變化規(guī)律。

(1)儀器A的名稱為________,干燥管D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已知在常溫下,高錳酸鉀和濃鹽酸反應能生成氯氣。實驗室中現(xiàn)有藥品Na2S溶液、KMnO4、濃鹽酸、MnO2,請選擇合適藥品設計實驗驗證氯的非金屬性大于硫的;裝置A、BC中所裝藥品分別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裝置C中的實驗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___,離子方程式為______。

(3)若要證明非金屬性:S>C>Si,則A中加________、B中加Na2CO3、C中加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電爐加熱時用純氧氣氧化管內(nèi)樣品,根據(jù)產(chǎn)物的質(zhì)量確定有機物的組成,下圖裝置是用燃燒法確定有機物M分子式的常用裝置。

1)產(chǎn)生的氧氣按從左到右方向流動,所選裝置各導管的連接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C裝置中濃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3 若準確稱取有機物M (只含C、H、O三種元素中的兩種或三種) 0.70 g,經(jīng)充分燃燒后,A管質(zhì)量增加2.2 gB管質(zhì)量增加0.9 g,則該有機物的實驗式為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在相同條件下該M蒸氣相對氫氣的密度為35,則M的分子式為_____________。若有機物M不能使溴水褪色,且其核磁共振氫譜只有一個吸收峰,則M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________________。若該有機物M分子中所有碳原子一定都在同一平面內(nèi),且能使溴水褪色,在催化劑作用下能與H2加成,其加成產(chǎn)物分子中含有3個甲基,則M的結(jié)構(gòu)簡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下列反應中:

A.

B.

C.

D.

1水只作氧化劑的是 填序號,下同,水只作還原劑的是 ,水既作氧化劑又作還原劑的是

2用雙線橋表示D反應中電子轉(zhuǎn)移情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對于N2(g) + 3H2(g) 2NH3(g)達到平衡,在溫度不變、容積不變的密閉容器中充入N2,化學平衡常數(shù)變大

B. 對某一可逆反應,升高溫度則化學平衡常數(shù)一定變大

C. 平衡常數(shù)發(fā)生變化,化學平衡必定發(fā)生移動達到新的平衡

D. 改變條件,使反應物的平衡轉(zhuǎn)化率都增大,該可逆反應的平衡常數(shù)一定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短周期主族元素WX 、YZ 的原子序數(shù)依次增大,W、X 同主族,Y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shù)等于X原子的電子總數(shù),Z原子的電子總數(shù)等于W、X、Y 三種原子的電子數(shù)之和,Z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的化學式為HnZO2n+2 。W、XY 三種元素形成的一種化合物的結(jié)構(gòu)如圖所示 。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X常用來制造電池

B.Y、Z形成的化合物常用于制取單質(zhì)Y

C.W的簡單離子半徑可能大于X的簡單離子半徑

D.Z的單質(zhì)的水溶液需保存在棕色試劑瓶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已知H2SO3、H2CO3分別屬于中強酸和弱酸,H2SO3HHSO3-HSO3-HSO32-;H2CO3HHCO3-HCO3-HCO32-;電離平衡常數(shù)分別為K1、K′1、K2、K′2,已知K1>K′1≈K2>K′2,則溶液中不可以大量共存的離子組是 ( )

A. SO32-、HCO3-B. HSO3-、CO32-C. SO32-、CO32-D. HSO3-H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氯水中存在多種分子和離子,它們在不同的反應中表現(xiàn)出各自的性質(zhì)。下列實驗現(xiàn)象和結(jié)論一致且正確的是

A. 加入有色布條,一會兒有色布條褪色,說明溶液中有HCl存在

B. 溶液呈黃綠色,且有刺激性氣味,說明有Cl2分子存在

C. 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產(chǎn)生白色沉淀,說明有Cl2存在

D. 加入Na2CO3溶液,有氣泡產(chǎn)生,說明有HClO分子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題目】NA表示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在3(NH4)2SO4 N2 + 4NH3↑+ 3SO2↑+6H2O中,當有12NA個電子轉(zhuǎn)移時,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6 molS (+6)被還原B.4 mol SO2生成

C.4 molN (-3)被還原D.8 mol (NH4)2SO4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