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溫度下,將足量氯化銀固體分別放入相同體積的①蒸餾水、②0.1mol/L鹽酸、③0.1mol/L氯化鎂溶液、④0.1mol/L硝酸銀溶液中,Ag+濃度大小關系正確的是( 。
分析:氯化銀飽和溶液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飽和溶液中的溶度積是常數(shù),只隨溫度變化;依據(jù)溶度積是常數(shù)分別依據(jù)離子濃度越小程度溶解平衡的程度分析判斷.
解答:解:通過溶度積是一定溫度下的常數(shù),分別得到:①蒸餾水中含銀離子濃度和氯離子濃度相同;②0.1mol?L-1鹽酸溶液中氯離子濃度為0.1mol/L;抑制溶解沉淀平衡;③0.1mol?L-1MgCl2溶液中Cl-濃度為0.2mol/l,抑制程度溶解平衡;④0.1mol/L硝酸銀溶液中Ag+濃度為0.1mol/L;抑制程度溶解平衡,Cl-濃度越大,Ag+濃度越小,則Ag+離子濃度大小為:④>①>②>③;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影響因素分析判斷,離子濃度變化,溶度積不變,結(jié)合離子對沉淀溶解平衡的影響程度分析判斷,題目難度中等.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相關實驗不能表達預期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1-2012年度上海市高二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題

相關實驗不能表達預期目的的是(    )

 

相關實驗

預期目的

A

把等質(zhì)量的兩份同種大理石塊中的一份研成粉末,在同溫度下分別與等體積同濃度的鹽酸反應,觀察放出氣體快慢。

驗證接觸面積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B

把裝有顏色相同的NO2與N2O4混合氣體的小試管(密封)分別浸入熱水和冷水中,觀察試管中氣體顏色變化。

驗證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C

直接將表面積相同的鋁條和鎂條投入同溫度滴有酚酞的熱水中,觀察產(chǎn)生氣泡的速率及溶液的顏色變化。

比較同周期金屬元素的金屬性強弱。

D

將足量氯水分別滴入盛有溴化鈉溶液和氯化鈉溶液的試管中,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驗證溴元素和碘元素的非金屬性強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3屆上海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考試化學試卷 題型:選擇題

相關實驗不能表達預期目的的是(    )

 

相關實驗

預期目的

A

把等質(zhì)量的兩份同種大理石塊中的一份研成粉末,在同溫度下分別與等體積同濃度的鹽酸反應,觀察放出氣體快慢。

驗證接觸面積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B

把裝有顏色相同的NO2與N2O4混合氣體的小試管(密封)分別浸入熱水和冷水中,觀察試管中氣體顏色變化。

驗證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C

直接將表面積相同的鋁條和鎂條投入同溫度滴有酚酞的熱水中,觀察產(chǎn)生氣泡的速率及溶液的顏色變化。

比較同周期金屬元素的金屬性強弱。

D

將足量氯水分別滴入盛有溴化鈉溶液和氯化鈉溶液的試管中,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驗證溴元素和碘元素的非金屬性強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2011-2012學年上海市寶山區(qū)吳淞中學高二(上)期末化學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相關實驗不能表達預期目的是( )
A.相關實驗:把等質(zhì)量的兩份同種大理石塊中的一份研成粉末,在同溫度下分別與等體積同濃度的鹽酸反應,觀察放出氣體快慢. 
預期目的:驗證接觸面積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B.相關實驗:把裝有顏色相同的NO2與N2O4混合氣體的小試管(密封)分別浸入熱水和冷水中,觀察試管中氣體顏色變化.
預期目的:驗證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C.相關實驗:直接將表面積相同的鋁條和鎂條投入同溫度滴有酚酞的熱水中,觀察產(chǎn)生氣泡的速率及溶液的顏色變化.
預期目的:比較同周期金屬元素的金屬性強弱
D.相關實驗:將足量氯水分別滴入盛有溴化鈉溶液和氯化鈉溶液的試管中,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預期目的:驗證溴元素和碘元素的非金屬性強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相關實驗不能表達預期目的的是      (    )

相關實驗

預期目的

A

把等質(zhì)量的兩份同種大理石塊中的一份研成粉末,在同溫度下分別與等體積同濃度的鹽酸反應,觀察放出氣體快慢。

驗證接觸面積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

B

把裝有顏色相同的NO2與N2O4混合氣體的小試管(密封)分別浸入熱水和冷水中,觀察試管中氣體顏色變化。

驗證溫度對化學平衡的影響。

C

直接將表面積相同的鋁條和鎂條投入同溫度滴有酚酞的熱水中,觀察產(chǎn)生氣泡的速率及溶液的顏色變化。

比較同周期金屬元素的金屬性強弱。

D

將足量氯水分別滴入盛有溴化鈉溶液和氯化鈉溶液的試管中,觀察溶液顏色變化。

驗證溴元素和碘元素的非金屬性強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