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反應H2(g) + I2(g)  2HI(g)在持續(xù)加熱的條件下,向密閉容器中充入2 mol H2和3 mol I2(g),充分反應后,該密閉容器中

A.2 mol H2已耗盡              B.3 mol I2(g)已耗盡  

C.HI的物質(zhì)的量等于4 mol      D.HI的物質(zhì)的量少于4 mol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反應X+Y= M+N為吸熱反應,對這個反應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X和Y的總能量一定低于M和N的總能量

B.X的能量一定低于M的,Y的能量一定低于N的

C.因為該反應為吸熱反應,故一定要加熱反應才能進行

D.破壞反應物中的化學鍵所吸收的能量小于形成生成物中化學鍵所放出的能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①需要加熱才能發(fā)生的反應一定是吸熱反應;②化學能可轉化為光能,光能不能轉化為化學能;③鎂與鹽酸的反應中,參加反應的鎂、鹽酸的能量和大于氯化鎂溶液、氫氣的能量和;④化學反應一定伴隨能量變化,有能量變化一定發(fā)生化學反應。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④        D.只有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化學小組用稀硝酸與大理石的反應來探究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所用硝酸濃度有1.00 mol·L-1、2.00 mol·L-1兩種,大理石有細顆粒與粗顆粒兩種規(guī)格,實驗溫度為25℃、35℃,每次實驗硝酸溶液的體積均為2.50 L、大理石用量均為150 g。

(1)請完成以下實驗設計表,并在實驗目的一欄中填上對應的實驗編號:

編號

溫度

大理石規(guī)格

HNO3濃度

/ mol·L-1

實驗目的

25℃

粗顆粒

2.00

(I)實驗①和②探究硝酸濃度對該反應速率的影響;

(II)實驗①和       探究溫度對該反應速率的影響;

(Ⅲ)實驗①和       探究大理石規(guī)格(粗、細)對該反應速率的影響。

25℃

35℃

25℃

(2)實驗①中CO2的物質(zhì)的量隨時間變化的關系見圖:

則在70-90 s內(nèi)以HNO3的濃度變化表示的化學反應速率(忽略溶液體積變化)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塊狀大理石與過量的3 mol·L—1鹽酸反應制取CO2氣體,若要增大反應速率,可采取的措施是:①加入一定量的氯化鈉固體  ②改用6 mol·L—1鹽酸  ③改用粉末狀大理石  ④適當升高溫度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A.多電子原子中,在離核較近的區(qū)域內(nèi)運動的電子能量較高

B.單原子形成的離子一定具有稀有氣體原子的核外電子排布

C.核外電子排布相同的兩種原子一定屬于同種元素

D.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化學性質(zhì)完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下列實驗操作或結論正確的是_________(填序號)。

 A. 制取乙酸乙酯時,把乙酸和乙醇依次加入到濃硫酸中

 B. 向蛋白質(zhì)溶液中加入(NH4)2SO4濃溶液,蛋白質(zhì)會析出,加水后不再溶解

C. 將甲烷和乙烯的混合氣體通入盛有足量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可除去乙烯

D. 分別向少量酸性KMnO4溶液和溴的四氯化碳溶液中滴入苯,均不退色,說明苯分子內(nèi)不存在一般的碳碳雙鍵

E. 在實驗室制取氣體時,必須進行氣密性的檢查,且該操作應放在連接裝置后,裝藥品之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某有機物A結構簡式為,關于A的敘述正確的是

A.屬于芳香烴                   

B.易溶于水

C.1 mol A可以與2 mol NaOH反應   

D.一定條件下可發(fā)生加成反應和氧化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化學 來源: 題型:


已知NA代表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的值,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常溫常壓下,8 g O2含有4NA個電子

B.1 L 1 mol/L的H2SO4水溶液中含有氧原子數(shù)為4NA

C.標準狀況下,22.4 L O2作氧化劑時轉移電子數(shù)一定為4NA

D.在標準狀況下,22.4 L的CH3CH2OH含有NA個分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