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1、分析圖一可知,1是線粒體外膜,2是線粒體內膜,3是線粒體基質,6是葉綠體外膜,7是葉綠體內膜,8是葉綠體基粒,9 是葉綠體基質;
2、分析圖二可知,甲點:植物只進行呼吸作用,線粒體中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的去向是h、a;乙點:植物進行的光合作用強度等于呼吸作用強度,線粒體中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的去向是h、c;丁點:光合作用達到飽和點,線粒體中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和空氣中二氧化碳共同加入葉綠體,即進入葉綠體的二氧化碳總量是h、c、b;甲乙之間:植物進行的光合作用的強度小于呼吸作用強度,線粒體中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的去向是h、a、c;乙丁之間:植物進行的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線粒體中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和空氣中二氧化碳共同加入葉綠體,即進入葉綠體的二氧化碳總量是h、c、b.
解答 解:(1)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可進入線粒體參與細胞呼吸,所以A是丙酮酸.
(2)在圖二中的乙~丁階段時,隨光照強度增強,光合作用強度增強,此階段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是光照強度;丁點以后,光照強度增加,光合作用不再增強,此時,限制光合作用的因素不再是光照強度,最可能是二氧化碳濃度或溫度.
(3)圖二中的甲狀態(tài)時,細胞只進行呼吸作用,不進行光合作用,葉肉細胞從外界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即圖中f、g、h、a.
(4)光反應產(chǎn)生的ATP用于暗反應,所以葉綠體中ATP移動的方向中從類囊體薄膜到葉綠體基質.
(5)如果在圖二的丙點突然降低CO2濃度,則二氧化碳固定降低,而C3化合物的還原不變,導致葉綠體內C3化合物的相對含量降低,最終導致有機物(葡萄糖)含量降低.
(6)由圖二分析可知,植物呼吸作用消耗量為4,植物的凈光合作用合成量為8.由公式:植物的真正的光合作用強度=呼吸強度+凈光合作用強度,在丁點的光照強度時,植物實際光合量是=8+4=12.
故答案為:
(1)丙酮酸
(2)CO2和溫度
(3)f、g、h、a
(4)由類囊體薄膜向葉綠體基質
(5)減少 減少
(6)12
點評 本題著重考查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過程中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等方面的知識,意在考查考生能識記并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形成一定知識網(wǎng)絡的能力,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SARS病毒、念珠藻 | B. | 乳酸菌、大腸桿菌 | ||
C. | 人的紅細胞、植物葉肉細胞 | D. | 人的皮膚上皮細胞、酵母菌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基因工程必須使用的工具酶是限制酶、DNA連接酶和運載體 | |
B. | 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驟是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 | |
C. | 運載體上的標記基因可用于檢測目的基因是否導入受體細胞 | |
D. | 目的基因是否表達可通過DNA分子雜交技術來檢測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實驗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形成完整環(huán)狀DNA的場所是在病毒體內 | |
B. | 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質外殼共同組成核衣殼 | |
C. | ⑦是逆轉錄形成DNA的過程 | |
D. | 乙肝病毒基因表達的過程包括過程④和⑤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時間/min | 0 | 30 | 60 | 90 | 120 | 150 |
血糖濃度/mg•mL-1 | 0.75 | 1.25 | 1.10 | 0.90 | 0.75 | 0.75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選擇題
A. | Pi是ATP與ADP相互轉化不可缺少的物質 | |
B. | ATP是細胞的直接能源物質 | |
C. | DNA是所有具有細胞結構的生物的遺傳物質 | |
D. | RNA是所有病毒的遺傳物質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2016屆貴州遵義航天中學高三5月模擬理科綜合生物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全球范圍內生物多樣性有降低的趨勢,對此所作的分析不正確的是( )
A.棲息地破碎化造成小種群有利于維持生物多樣性
B.過度的人為干擾導致生物多樣性降低
C.這種變化是由于新物種產(chǎn)生量小于現(xiàn)有物種滅絕量
D.棲息地減少和棲息地多樣性降低是重要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