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為某核酸長鏈的部分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4的名稱為胞嘧啶核糖核苷酸或胞嘧啶脫氧核苷酸
B.該長鏈中每個磷酸都與兩個五碳糖相連
C.2種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2的種類不同
D.核酸中的N存在于堿基中,蛋白質中的N主要存在于氨基中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圖是某真核生物DNA片段的結構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若α鏈中A+T占52%,則DNA分子中G占24%
B.DNA分子中堿基對C一G所占的比例越高其結構越穩(wěn)定
C.復制時,①的斷裂需解旋酶,①的形成需DNA聚合酶的催化
D.脫氧核糖和磷酸交替連接構成該DNA片段的基本骨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在“探究培養(yǎng)液中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的變化”實驗中,根據(jù)實驗結果繪制出了如圖所示的曲線。下列有關分析錯誤的是( )
A.在酵母菌種群數(shù)量增長的不同階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長速率
B.本實驗中不存在對照實驗,酵母菌個體數(shù)常用抽樣檢測法獲得
C.de段種群的增長速率為負值,其主要原因是營養(yǎng)物質的缺乏
D.酵母菌種群的K值就是酵母菌在此生存環(huán)境中的穩(wěn)定平衡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作物的葉照光后移至黑暗環(huán)境,短時間內(nèi)(約1分鐘)出現(xiàn)CO2釋放量急劇增高的現(xiàn)象,隨后釋放量減少至與黑暗環(huán)境一致。這是因為在光照下葉肉細胞吸收O2,釋放CO2。這種反應需葉綠體參與,并與光合作用同時發(fā)生,稱為光呼吸。
(1)在適宜光照強度條件下,葉肉細胞產(chǎn)生O2的具體部位是______,產(chǎn)生CO2的具體部位是______。
(2)光呼吸與有氧呼吸的共同點是______,細胞呼吸的主要意義是______。
(3)請依據(jù)題中所給信息,簡要寫出驗證植物存在光呼吸現(xiàn)象的實驗設計思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圖中曲線a、b表示物質跨膜運輸?shù)膬煞N方式,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 抑制細胞呼吸對方式a和b的轉運速率均有影響
B. 方式b一定需要載體蛋白參與
C. 與方式b有關的載體蛋白覆蓋于細胞膜表面
D. 脂溶性小分子物質不能通過方式a運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為B淋巴細胞的發(fā)育成熟和增殖分化示意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A.甲也可增殖分化成T細胞B.甲增殖分化為乙無需抗原刺激
C.丙也可以由記憶細胞增殖而來D.—個漿細胞可以產(chǎn)生多種抗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NAGase是催化幾丁質(一種多糖)降解過 程中的一種關鍵酶,廣泛存在于動物、植物、微生物中。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糖類物質對NAGase催化活力有影響,如圖1所示,請回答下列問題:
(1)以果糖、蔗糖、半乳糖和葡萄糖作為效應物,這四種糖對NAGase的催化活力均有_____(填“抑制”或“促進”)作用,其中影響該酶作用最 強的是_____。
(2)某小組開展實驗探討這四種糖影響該酶催化活力的機制,圖2 是效應物影響酶催化活力的兩種理論:模型A表示抑制劑與底物存在競爭關系,可以結合到酶的活性部位,并表現(xiàn)為可逆,但該結合不改變酶的空間結構;模型B表示抑制劑與底物沒有競爭關系,而是結合到酶的其他部位,導致酶的空間結構發(fā)生不可逆變化。
圖3是依據(jù)這兩種理論判斷這四種糖類降低NAGase活力類型的曲線圖,其中曲線a 表示不添加 效應物時的正常反應速率。請根據(jù)圖3簡要寫出探究實驗的實驗思路,并根據(jù)可能的實驗結果推斷相應的結論。
實驗思路:_____。
實驗預期:若實驗結果如曲線b,則為模型_____;
若實驗結果如曲線c,則為模型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是細胞內(nèi)常見的兩種分子,下列相關描述正確的是 ( )
A.①②都參與了基因表達的過程,且①比翻譯的直接模板小得多
B.①上有反密碼子,不同的①可能含有相同的反密碼子
C.②上有密碼子,①②的化學元素組成不相同
D.①②都為雙鏈結構,它們的堿基配對方式不完全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