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下列有關生物學實驗及研究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加人無水乙醇越多,葉綠體色素提取液的綠色越深
②經健那綠染液處理,可以使活的洋蔥鱗片葉內表皮中的線粒體呈藍綠色
③用溴麝香草酚藍水溶液能鑒定乳酸菌細胞呼吸的產物
④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作用的專一性時,可用碘液替代斐林試劑進行鑒定
⑤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實驗證明了轉化因子是DNA
⑥以人的成熟紅細胞為觀察材料可以診斷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A.①②④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⑥ D.②⑥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24.下列有關基因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可以解釋一切生物的遺傳現(xiàn)象
B.體現(xiàn)在雜合子形成雌、雄配子的過程中
C.研究的是所有兩對等位基因的遺傳行為
D.兩個定律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lián)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38.為了實現(xiàn)對草原資源的合理利用,采用劃區(qū)輪牧的方法,其優(yōu)點中不正確的是
A.減少牲畜自身能量的消耗 B. 有利于牧草的恢復
C.有利于年年增加載畜量 D. 有利于充分均勻地采食牧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45.(4分)如圖所示是相鄰的兩個神經元。請據(jù)圖回答:
(1)兩個神經元相接觸的部位叫作______________,其結構如圖中方框內所示。與[C]相對應的[D]部位叫作______________。
(2)靜息時,神經纖維的細胞膜內外的電位表現(xiàn)為______________。
(3)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是______________向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29.(9分)為探究人參葉片(掌狀復葉中間小葉片)展葉期間光合作用特性(其中,凈光合速率=總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和呼吸作用的變化,某科研小組在特定實驗條件下進行實驗,并將實驗數(shù)據(jù)處理后得到圖1所示的曲線,請據(jù)圖回答:
(1)該實驗的自變量是_____________。為保證采集的實驗數(shù)據(jù)科學有效,應保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無關變量相同且適宜。
(2)據(jù)圖1判斷,第1天葉肉細胞中產生ATP的場所有_____________。第2天至第3天總光合速率的變化趨勢是_____________。若第6天光照12小時,黑暗12小時處理,則該植物_____________(有、無)有機物積累。
(3)圖2中光補償點(總光合速率與呼吸速率相等時的光照強度)總體變化趨勢下降,其產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4)撤掉光一段時間后, 葉肉細胞中 [H]的移動方向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3.基因r1、r2、r3分別是由R基因的一對不同堿基發(fā)生改變而引起的,r1、r2、r3控制蛋白質合成過程中轉錄的mRNA如下表:
突變基因 | mRNA堿基序列 |
r1 | …GCGACUCGGUGA… |
r2 | …GAGACGCGGUGA… |
r3 | …GAGACUCGUUGA… |
分析上表mRNA堿基序列,R基因相應DNA片段中模板鏈的堿基順序是( )
A.…CTCTGAGCCACT… B.…GAGACTCGGTGA…
C.…CTCTGAGCCTCT… D.…GAGACTCGGGG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8. 下列有關實驗的敘述,正確的是
A.觀察線粒體時,為固定口腔上皮細胞需要加熱制作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B.可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驗證酶的專一性
C.用紙層析法分離綠葉中的色素,藍綠色色帶最寬,可判斷葉綠素a在層析液中溶解度最大
D.可用雙縮脲試劑檢測某種酶是否是蛋白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7.一位科學家用高濃度的糖溶液飼喂一只動物,在接下來的3小時內,每隔半小時檢查該動物血液中血糖的濃度。下表是這項實驗的結果,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食用糖后的時間(min) | 0 | 30 | 60 | 90 | 120 | 150 | 180 |
血糖濃度(mg/dL) | 75 | 125 | 110 | 90 | 75 | 75 | 75 |
A.該動物正常的血糖濃度約75 mg/dL
B.30-120 min時,該動物體內胰島素分泌增多
C.胰島素是由動物的胰島A細胞分泌的
D.胰島素可以促進動物體內血糖的利用和轉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