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表示在最適條件下,麥芽糖酶的催化速率與麥芽糖量的關系,有關分析正確的是
A. ab段限制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是麥芽糖酶量
B. 若溫度上升5℃,b點向下方移動
C. 減少麥芽糖量,c點的催化速率一定下降
D. 本實驗能選用斐林試劑鑒定麥芽糖的分解情況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表示麥芽糖酶催化麥芽糖水解的模型,圖乙表示在最適溫度下,麥芽糖酶的催化速率與麥芽糖量的關系。下列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該模型能解釋酶的催化具有專一性,其中a代表麥芽糖酶
B. 限制f~g段上升的因素是酶的數(shù)量,故整個實驗中應設置麥芽糖酶的量一定
C. 如果溫度升高或降低5 ℃,f點都將下移
D. 可用斐林試劑鑒定麥芽糖酶是否完成對麥芽糖的催化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圖所示為甘蔗一葉肉細胞內的系列反應過程,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
A. 過程①中葉綠體中的四種色素都主要吸收藍紫光和紅光
B. 過程②只發(fā)生在葉綠體基質,過程③只發(fā)生在線粒體
C. 過程①產生[H],過程②消耗[H],過程③既產生也消耗[H]
D. 若過程②的速率大于過程③的速率,則甘蔗的干重就會增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生物體內的新陳代謝與ATP、酶有密切關系。下面甲圖表示了細胞某些代謝過程與ATP的關系;乙圖表示酶在化學變化中的作用。請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甲圖中,若生物體為藍藻,細胞消耗ADP的主要場所是________________。而在玉米體內,葉肉細胞通過生理過程①產生ATP的具體部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從太陽光能轉變?yōu)楣趋兰∈湛s所需的能量,需要依次經過甲圖中____________________(填數(shù)字)過程。
(3)乙圖中,若表示過氧化氫酶作用于一定量的H2O2(溫度和pH等條件都保持最適宜)時生成物量與反應時間的關系,在d分鐘后曲線變成水平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若其他條件不變,將該酶的濃度增加一倍,請在圖上畫出生成物量變化的曲線。___________
(4)過氧化氫酶之所以能夠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是因為它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Fe3+也能催化H2O2的分解,但與過氧化氫酶相比,要達到生成物量的最大值,反應時間一般________d分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在一定時間內使某種動物細胞吸收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氨基酸,經檢查發(fā)現(xiàn)放射性同位素依次先后出現(xiàn)在下圖中[2]、[1]、[3]、[4]、[5]、[6]、[7]部位。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1]、[4]分別代表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7]是______,是由[2]______合成的,請舉[7]的一個具體實例:__________。
(3)[3]、[5]都叫_______,分別由圖中的________和________形成。
(4)由此可看出,細胞內的生物膜在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上有一定的連續(xù)性。
(5)假設該圖代表動物胰島細胞,[7]可能是__________和胰高血糖素,它們的化學本質是__________。
(6)[7]的合成、加工、運輸過程所需的大量能量由[ ]__________供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生物大分子通常都有一定的分子結構規(guī)律,即是由一定的基本結構單位,按一定的排列順序和連接方式形成的多聚體(如下圖),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A. 若該圖為一段肽鏈的結構模式圖,則①表示肽鍵,②表示中心碳原子,③的種類有20種
B. 若該圖為一段RNA的結構模式圖,則①表示磷酸基團,②表示含氮堿基,③的種類有4種
C. 若該圖為一段單鏈DNA的結構模式圖,則①表示脫氧核糖,②表示磷酸基團,③的種類有4種
D. 若該圖表示多糖的結構模式圖,淀粉、纖維素和糖原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生物 來源: 題型:
【題目】下列關于線粒體的說法,正確的是( )
A. 線粒體內氧氣濃度一般比細胞質基質高
B. 在蒸餾水中線粒體外膜比內膜更容易漲破
C. 黃色短桿菌的線粒體比乳酸菌多
D. 線粒體中存在少量的核酸,其中RNA是控制細胞質的遺傳物質。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