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習題
 0  32048  32056  32062  32066  32072  32074  32078  32084  32086  32092  32098  32102  32104  32108  32114  32116  32122  32126  32128  32132  32134  32138  32140  32142  32143  32144  32146  32147  32148  32150  32152  32156  32158  32162  32164  32168  32174  32176  32182  32186  32188  32192  32198  32204  32206  32212  32216  32218  32224  32228  32234  32242  170175 

科目: 來源: 題型:

20 下列有關細胞凋亡的敘述中,正確的(  )

A 細胞死亡也可以稱為細胞凋亡

B 細胞凋亡是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由嚴格的遺傳機制決定

C 細胞凋亡是因為環(huán)境因素的突然變化所導致的細胞死亡

D 細胞凋亡對機體可能造成傷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9 有關細胞分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細胞分化不使細胞數(shù)目增加

B 分化細胞呈現(xiàn)出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變化,是因為細胞內(nèi)化學物質(zhì)的改變

C 細胞分化的前途在胚胎發(fā)育的早期就已決定,不能逆轉

D 動物細胞不具有發(fā)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8 處于有絲分裂過程中的動物細胞,細胞內(nèi)的染色體數(shù)(a),染色單體數(shù)(b),DNA分子數(shù)(c)可表示為如圖所示的關系,此時細胞內(nèi)可能發(fā)生著(  )

A 著絲點分裂

B 細胞板形成

C 中心粒移向兩極

D DNA分子進行復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7 將置于陽光下穩(wěn)定進行光合作用的盆栽植物,如果突然中斷CO2氣體的供應和突然移至黑暗處,短時間內(nèi)葉綠體中C3化合物相對含量的變化分別是(  )

A 減少、增多

B 增多、增多

C增多、減少

D 減少、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6 1個葡萄糖分子有氧呼吸釋放能量為m,其中40%用于ADP轉化為ATP,若1個高能磷酸鍵所含能量為n,則1個葡萄糖分子在有氧呼吸中產(chǎn)生ATP分子數(shù)為(  )

A 2n/5m

B 2m/5n

C n/5m

D m/5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5 關于葉肉細胞在光照條件下產(chǎn)生ATP的描述,正確的是(  )

A 無氧條件下,光合作用是細胞ATP的唯一來源

B 細胞質(zhì)中消耗的ATP均來源于線粒體和葉綠體

C 線粒體和葉綠體合成ATP都依賴氧

D 有氧條件下,線粒體、葉綠體和細胞質(zhì)基質(zhì)都能產(chǎn)生AT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4 某學生完成了下面的實驗:他用碘液檢驗一塊干面包,面包變成了深藍色。然后他嚼碎了另一塊干面包,并用本尼迪溶液(一種用來檢驗麥芽糖的試劑)檢驗之,嚼碎的面包變成了紅色(麥芽糖與試劑反應的顏色)。因此他作出結論:當面包被嚼碎時,淀粉變成了麥芽糖。這位學生實驗設計的錯誤在于(  )

A 未對嚼碎的面包做淀粉檢驗

B 未對唾液做淀粉檢驗

C 未對干面包做麥芽糖的檢驗

D 未考慮面包的制作時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3 催化脂肪酶水解的酶是(  )

A 蛋白酶

B 肽酶

C 脂肪酶

D 淀粉酶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2 下列物質(zhì)進出細胞的過程與線粒體密切相關的是(  )

①酒精被小腸黏膜細胞吸收  ②細胞與內(nèi)環(huán)境進行氣體交換  ③腎小管壁上皮細胞吸收原尿中的Na+  ④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氨基酸  ⑤紅細胞吸收葡萄糖

A ①②⑤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來源: 題型:

11 滲透裝置中,大燒杯中是蒸餾水,半透膜允許單糖通過,但不允許二糖通過。倒置的長頸漏斗中先裝入蔗糖溶液,一定時間后再加入一定量純凈的蔗糖酶。最可能的實驗現(xiàn)象是(  )

A 漏斗中液面開始時先上升,加酶后,再上升后又下降

B 在玻璃槽中會測出葡萄糖,果糖

C 漏斗中液面開始時先下降,加酶后一直上升

D 漏斗中液面開始時先上升,加酶后又上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