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中,AD=2,CD=
2
,∠ADC=45°,AE⊥BC,垂足為E,沿直線AE將△BAE翻折成△B′AE,使得平面B′AE⊥平面AECD.連接B′D,P是B′D上的點.
(I)當B′P=PD時,求證CP⊥平面AB′D;
(Ⅱ)當B′P=2PD時,求二面角P-AC-D的余弦值.
分析:(1)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質,證出EC、EA、EB'兩兩互相垂直,因此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如圖所示.得出A、B'、C、D、E和P各點的坐標后,可得向量
AB‘
、
AD
、
CP
坐標,從而算出
CP
AB‘
=0,得到CP⊥AB'.同理CP⊥AD,結合線面垂直判定定理,即可證出CP⊥平面AB′D;
(2)根據(jù)
B′P
=2
PD
,算出P(
4
3
,
2
3
,
1
3
),利用垂直的兩個向量數(shù)量積為0的方法,建立方程組解出
m
=(1,1,-3)為平面PAC的一個法向量,而平面DAC的一個法向量為
n
=(0,0,1),由空間向量的夾角公式,算出得cos<
m
n
>=
3
11
11
,即可得出二面角P-AC-D的余弦值.
解答:解:(1)∵AE⊥B'E,平面B′AE⊥平面AECD,平面B′AE∩平面AECD=AE
∴B'E⊥平面AECD,結合EC?平面AECD,可得B'E⊥CE
分別以EC、EA、EB'為x、y、z軸,建立空間直角坐標系如圖所示.
可得A(0,1,0),B'(0,0,1),C(1,0,0),D(2,1,0),E(0,0,0),P(1,
1
2
,
1
2
).
AB‘
=(0,-1,1),
AD
=(2,0,0),
CP
=(0,
1
2
,
1
2
).
CP
AB‘
=0×0+(-1)×
1
2
+1×
1
2
=0,
CP
AB‘
,即CP⊥AB'.同理可得CP⊥AD
又∵AB'、AD是平面AB′D內的相交直線,
∴CP⊥平面AB′D;
(2)設P(x,y,z),可得
B′P
=(x,y,z-1),
PD
=(2-x,1-y,-z)
∵B'P=2PD,即
B′P
=2
PD
,可得x=
4
3
,y=
2
3
,z=
1
3

∴P(
4
3
,
2
3
1
3
),得
AP
=(
4
3
,-
1
3
,
1
3
),
AC
=(1,-1,0)
設平面PAC的法向量為
m
=(p,q,r),則
m
AP
=
4p
3
-
q
3
+
r
3
=0
m
AC
=p-q=0

取p=1,得q=1,r=-3,則
m
=(1,1,-3),
又∵平面DAC的一個法向量為
n
=(0,0,1),
∴由空間向量的夾角公式,得cos<
m
,
n
>=
m
n
|m|
|n|
=
3
11
11

由此可得二面角P-AC-D的余弦值等于
3
11
11
點評:本題在特殊的四棱錐中求證空間的垂直位置關系,并求二面角的大小.著重考查了空間直線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二面角的定義及其求法等知識,屬于中檔題.同時考查了空間想象能力和推理論證能力.利用空間向量的方法降低思維難度,思路相對固定,是解決幾何體問題的一種有效方法.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所在平面外一點P,E、F分別是AB,PC的中點.求證:EF∥平面PA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中,AD=2,CD=
2
,∠ADC=45°,AE⊥BC,垂足為E,沿直線AE將△BAE翻折成△B′AE,使得平面B′AE⊥平面AECD.連接B′D,P是B′D上的點.
(Ⅰ)當B′P=PD時,求證:CP⊥平面AB′D;
(Ⅱ)當B′P=2PD時,求二面角P-AC-D的余弦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和矩形ACEF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B=1,AD=2,∠ADC=60°,AF=
3

(1)求證:AC⊥BF;
(2)求二面角F-BD-A的余弦值;
(3)求點A到平面FBD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中,BC=2,BD⊥CD,四邊形ADEF為正方形,平面ADEF⊥平面ABCD,G,H分別是DF,BE的中點.
(Ⅰ)求證:GH∥平面CDE;
(Ⅱ)當四棱錐F-ABCD的體積取得最大值時,求平面ECF與平面ABCD所成銳二面角的余弦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數(shù)學 來源: 題型:

如圖,已知平行四邊形ABCD中,AB=3,BC=2,∠BAD=60°,E為BC邊上的中點,F(xiàn)為平行四邊形內(包括邊界)一動點,則
AE
AF
的最大值為
31
2
31
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