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一水平傳送帶以2.0m/s的速度順時針傳動,水平部分長為2.0m.,其右端與一傾角為θ=37°的光滑斜面平滑相連,斜面長為0.4m,一個可視為質(zhì)點的物塊無初速度地放在傳送帶最左端,已知物塊與傳送帶間動摩擦因數(shù)μ=0.2,試問:
(1)物塊到達傳送帶右端的速度.
(2)物塊能否到達斜面頂端?若能則說明理由,若不能則求出物塊上升的最大高度.(sin37°=0.6,g取l0m/s2)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xué)做“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情況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條的圖釘,O為橡皮條與細繩的結(jié)點,OB和OC為細繩.圖乙是在白紙上根據(jù)實驗結(jié)果畫出的圖.
(1)如果沒有操作失誤,圖乙中的F與F′兩力中,方向不一定沿AO方向的是____;
(2)本實驗采用的科學(xué)方法是_____
A.控制變量法 B.等效替代法 C.理想實驗法 D.物理模型法
(3)本實驗中,采取了下列哪些方法和步驟可以減小實驗誤差______
A.兩個分力 F1、F2間的夾角越大越好
B.拉橡皮條的細繩要稍長一些
C.實驗中,彈簧測力計必須與木板平行
D.讀數(shù)時視線要正對彈簧測力計刻度
(4)在實驗中,如果將細繩也換成橡皮筋,其他步驟不變,那么實驗結(jié)果將_______(選填“變化”或“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雨滴從高空由靜止下落,由于空氣阻力作用,其加速度逐漸減小,直到為零,在此過程中雨滴的運動情況是( )
A.速度不斷減小,加速度為零時,速度最小
B.速度不斷增大,加速度為零時,速度最大
C.速度一直保持不變
D.速度的變化率越來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空間某一靜電場的電勢φ在x軸上分布如圖所示,x軸上兩點B、C點電場強度在x方向上的分量分別是EBx、ECx,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有( )
A. EBx的大小大于ECx 的大小
B. EBx的方向沿x軸正方向
C. 電荷在O點受到的電場力在x方向上的分量最小
D. 負電荷沿x軸從B移到C的過程中,電場力先做正功,后做負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某同學(xué)坐3路車到長泰一中站下車,下車后才發(fā)現(xiàn)書包放在座位下忘記拿下來,立即以6m/s追趕,此時3路車正在前方21米處從靜止開始以a=1m/s2的加速度勻加速前進,設(shè)這位同學(xué)此后以6m/s的速度勻速追趕且人和車均可看作質(zhì)點.
(1)經(jīng)過多長時間3路車的速度達到6m/s?
(2)試判斷這位同學(xué)能否追上3路車.
(3)若這位同學(xué)能追上3路車,則求經(jīng)過多長時間才追上車;若這位同學(xué)不能追上3路車,求這位同學(xué)與3路車間的最小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多選)如圖所示,M、N是真空中的兩塊平行金屬板.質(zhì)量為m、電荷量為q的帶電粒子,以初速度v0由小孔進入電場,當(dāng)M、N間電壓為U時,粒子恰好能到達N板.如果要使這個帶電粒子到達M、N板間距的后返回,下列措施中能滿足要求的是(不計帶電粒子的重力)( )
A. 使初速度減為原來的 B. 使M、N間電壓加倍
C. 使M、N間電壓提高到原來的4倍 D. 使初速度和M、N間電壓都減為原來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蕩秋千是大家喜愛的一項體育活動.如圖是蕩秋千的示意圖,若人直立站在踏板上,從繩與豎直方向成90°角的A點由靜止開始運動,擺到最低點B時,兩根繩對踏板的總拉力是人所受重力的兩倍.隨后,站在B點正下面的某人推一下,使秋千恰好能擺到繩與豎直方向成90°角的C點.設(shè)人的重心到懸桿的距離為l,人的質(zhì)量為m,踏板和繩的質(zhì)量不計,人所受空氣阻力與人的速度成正比.則下列判斷中正確的是
A. 人從A點運動到最低點B的過程中損失的機械能等于mgl
B. 人從A點運動到最低點B的過程中損失的機械能等于mgl
C. 站在B點正下面的某人推一下做的功小于mgl
D. 站在B點正下面的某人推一下做的功大于mg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關(guān)于點電荷,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 只有體積很小的帶電體,才能作為點電荷B. 體積很大的帶電體一定不能看作點電荷
C. 點電荷一定是電量很小的電荷D. 點電荷是一種理想化的模型,實際不存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用伏安法測某一電阻時,用電流表外接法測得結(jié)果為R1,用電流表內(nèi)接法測得結(jié)果為R2,若電阻的準(zhǔn)確值為R,則( )
A. R1>R>R2B. R1<R<R2C. R>R1>R2D. R<R1<R2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