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6所示,M是一個小型理想變壓器,原、副線圈匝數(shù)之比n1n2=10∶1,接線柱a、b接一正弦交變電源,電壓u=311sin 100πt V。變壓器右側部分為一火警系統(tǒng)原理圖,其中R2為用半導體熱敏材料制成的傳感器(電阻隨溫度升高而減小),R1為一定值電阻。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圖6

A.當R2所在處出現(xiàn)火警時,電阻R1的功率變小

B.當R2所在處出現(xiàn)火警時,電壓表V2的示數(shù)變大

C.當R2所在處出現(xiàn)火警時,電流表A的示數(shù)變小

D.電壓表V1示數(shù)為22 V


D 當R2所在處出現(xiàn)火警時,阻值減小,變壓器輸出電流增大,輸出功率增大,電阻R1兩端電壓增大,電阻R1的功率變大,電壓表V2的示數(shù)變小,選項A、B錯誤;由輸入功率等于輸出功率可知,當R2所在處出現(xiàn)火警時,電流表A的示數(shù)變大,選項C錯誤;由變壓器變壓公式,變壓器輸出電壓為22 V,電壓表V1示數(shù)為22 V,選項D正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粗糙水平地面上,使一物體由靜止開始運動,第一次用斜向上的拉力,第二次用斜向下的推力,兩次的作用力大小相等,力與水平方向的夾角也相等、物體的位移也相等,則這兩種情況下 (  ).

A.拉力和推力做功相等,物體末速度相等

B.拉力和推力做功相等,物體末速度不等

C.拉力和推力做功不等,物體末動能相等

D.拉力和推力做功不等,物體末動能不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若一個物體的動量發(fā)生變化,則動能一定變化

B.若一個物體的動能發(fā)生變化,則動量一定變化

C.勻速圓周運動的物體,其動量保持不變

D.一個力對物體有沖量,則該力一定會對物體做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傳統(tǒng)的自行車發(fā)電機內(nèi)部電路如圖6甲所示,驅(qū)動軸一端與自行車車輪相連,另一端連接條形永磁鐵,車輪轉(zhuǎn)動過程中,驅(qū)動軸帶動磁鐵在鐵芯之間勻速轉(zhuǎn)動,發(fā)電機線圈兩端產(chǎn)生的交變電壓波形如圖乙所示。已知波形圖中正負尖峰電壓分別為Um和-Um。兩個相鄰正負尖峰電壓所對應的時間差為Δt,發(fā)電機線圈匝數(shù)為n。以下判斷正確的是(  )

圖6

A.驅(qū)動軸轉(zhuǎn)動的角速度ω=2π/Δt    

B.線圈電壓的有效值UUm/2

C.穿過線圈磁通量變化率的最大值kmUm/n 

D.相鄰兩個向上尖峰時間內(nèi),線圈電壓的平均值UUm/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圖1是遠距離輸電的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圖1

A.a是升壓變壓器,b是降壓變壓器

B.a是降壓變壓器,b是升壓變壓器

C.a的輸出電壓等于b的輸入電壓

D.a的輸出電壓等于輸電線上損失的電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某小型實驗水電站輸出功率是20 kW,輸電線總電阻為6 Ω。

(1)若采用380 V輸電,求輸電線路損耗的功率。

(2)若改用5 000 V高壓輸電,用戶端利用n1n2=22∶1的變壓器降壓,求用戶得到的電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清晨,草葉上的露珠是由空氣中的水汽凝結成的水珠,這一物理過程中,水分子間的________。

A.引力消失,斥力增大

B.斥力消失,引力增大

C.引力、斥力都減小

D.引力、斥力都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__。

A.熱量可能從低溫物體傳遞到高溫物體

B.對物體做功不能使物體的溫度升高

C.空調(diào)機作為制冷機使用時,將熱量從溫度較低的室內(nèi)送到溫度較高的室外,所以制冷機的工作是不遵守熱力學第二定律的

D.溫度相同的氫氣和氮氣,氫氣分子和氮氣分子的平均速率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足夠長的傳送帶以恒定速率順時針運行。將一個物體輕輕放在傳送帶底端,第一階段物體被加速到與傳送帶具有相同的速度,第二階段與傳送帶相對靜止,勻速運動到達傳送帶頂端。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第一階段摩擦力對物體做正功,第二階段摩擦力對物體不做功

B.第一階段摩擦力對物體做的功等于第一階段物體動能的增加

C.第一階段物體和傳送帶間的摩擦生熱等于第一階段物體機械能的增加

D.物體從底端到頂端,全過程機械能的增加等于全過程物體與傳送帶間的摩擦生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