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關于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所以發(fā)生力的作用必須相互接觸
B.物體受到的重力是地球施加的,物體只在重心處受到重力作用
C.彈力是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所產(chǎn)生的力的作用
D.靜摩擦力是靜止的物體受到的,滑動摩擦力是運動的物體受到的
A、力是物體對物體的相互作用,物體不接觸可以產(chǎn)生力的作用,接觸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故A錯誤.
B、物體受到的重力是地球施加的,但物體各部分均受到重力作用,而重心所受重力的集中點.故B錯誤.
C、根據(jù)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可知:彈力是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由于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所產(chǎn)生的力的作用,故C正確.
D、運動的物體可以受到靜摩擦力,比如:正在斜向上運動的傳送帶上的物體;而靜止的物體可以受到滑動摩擦力,在地面上滑行的物體,地面卻受到是滑動摩擦力,故D錯誤.
故選:C.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把一重為G的物體,用一個水平的推力F=kt(k為恒量,t為時間)壓在豎直的足夠高的平整的墻上(圖1-4-14).從t=0開始物體所受的摩擦力Fft的關系是圖1-4-15中的(   )
圖1-4-14

圖1-4-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用水平力把一個重量為G的長方體物塊,壓在足夠高的豎直墻上,水平力的大小從零開始隨時間成正比地逐漸增大,物塊沿墻面下滑,則物塊所受摩擦力隨時間變化的圖線是下圖中的(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為了用彈簧測力計測定木塊A和長木板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μ,甲、乙兩同學分別設計了如圖所示的甲、乙兩個試驗方案.
(1)為了用某一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表示A和B之間的滑動摩擦力大小,你認為方案______更易于操作.
簡述理由______.
(2)若A和B的重力分別為100N和150N,當甲中A被拉動時,彈簧測力計a示數(shù)為60N,b示數(shù)為110N,則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如圖,汽車B在水平路面上以相對于地面的速度v1向右運動,車上的貨物A以相對于地面的速度v2向右運動.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若v1<v2,貨物A受到了汽車B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動摩擦力
B.若v1<v2,汽車B受到了貨物A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動摩擦力
C.若v1>v2,貨物A受到了汽車B所施加的向左的滑動摩擦力
D.若v1>v2,汽車B受到了貨物A所施加的向右的滑動摩擦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填空題

某學生為了測量人騎自行車行駛過程中的阻力系數(shù)k(人騎車時所受阻力f與總重力mg的比值),他依次進行了以下操作:
A.找一段平直路面,并在路面上畫一道起點線;
B.用較快的初速度騎車駛過起點線,并同時從車架上放下一團橡皮泥;
C.自行車駛過起點線后就停止蹬車,讓其靠慣性沿直線行駛,記下自行車停下的位置;
D.用卷尺量出起點線到橡皮泥的距離s、起點線到終點的距離L及車架離地的高度h.
根據(jù)上述操作,回答下列問題:
(1)自行車駛過起點線時的速度大小為______
(2)自行車在行駛中的阻力系數(shù)k=______(要求用測量得到的物理量來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關于產(chǎn)生摩擦力的條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相互壓緊的粗糙物體之間一定有摩擦力存在
B.只有相互擠壓和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粗糙物體之間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C.相對運動的物體間一定有滑動摩擦力存在
D.只有相互擠壓和發(fā)生相對運動的物體之間才有摩擦力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問答題

如圖所示,物體A重40N,物體B重20N,物體A放在水平面上,物體B用細繩系。瓵與B、A與地的動摩擦因數(shù)都是0.1,假設壓力相同時接觸面間的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大小相等.現(xiàn)用力F向右拉物體A.
(1)畫出A向右滑動時,B物體所受到的各個力的示意圖.
(2)A向右滑動時,B物體所受到的摩擦力大小、繩的拉力大小分別是多少?
(3)欲將A向右拉動,拉力F至少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不詳 題型:單選題

由滑動摩擦力公式可推出(F表示摩擦力,F(xiàn)N表示正壓力)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F越大,越大B.FN越大,越大
C.與F成正比,與 FN成反比
D.的大小與F和FN均無關,是由兩物體接觸面的情況及其材料決定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