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同學欲估算飛機剛著陸時的速度大小,他假設飛機著陸過程中在平直跑道上做勻加速運動,飛機在跑道上滑行的距離為x,著陸到停下來所用的時間為t;實際上,著陸中飛機的加速度會逐漸減小,其v-t圖像如圖所示,則飛機剛著陸的速度

A. B.

C. D. s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山西省高一12月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填空題

兩人沿河岸拉一船沿河中央行駛,大人的拉力,方向與河岸成30°,如圖所示,為了保持行駛方向不變,求小孩施加最小拉力的大小為___________N,方向為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屆北京市朝陽區(qū)高三年級第一次綜合練習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傾角θ=30°的光滑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重為G 的物塊在水平向右的推力F 作用下,沿斜面向上勻速運動,斜面對物塊支持力的大小為N 。下列關系正確的是

A.F >G B.F=G C.N>G D.N <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重慶一中高一上學期期中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目標停車是駕考中的一個必考題目,其過程可簡化為如圖所示的模型:在一條平直公路上有A、B、C、D四個停車標志桿,沒相鄰兩個停車標志桿之間的距離為△x=16m,某次測試時,駕駛員甲正在以v0=20m/s的速度駕駛汽車勻速行駛,學員乙坐在車后排觀察并記錄時間;當車頭到達O點時車外考官發(fā)出停車指令,學員乙立即用秒表開始計時,學員甲經(jīng)過△t=0.5s的反應時間后開始剎車,剎車后開始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學員乙記錄自己通過BC桿時秒表讀數(shù)分別為t1=5.5s和t2=7.5s;汽車停止運動時車頭距離D桿還有5m遠;求:

(1)學員乙通過BC桿的這段時間內汽車的平均速度大;

(2)汽車剎車時的加速度大小;

(3)學員乙與車頭的距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重慶一中高一上學期期中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半徑為R,重為G的均勻球靠豎直墻放置,左下方有厚為0.5R的正方體木塊,用水平推力F推木塊,使球離開地面并緩慢上升,若不計一切摩擦,對該過程進行分析,有:

A. 墻壁對球的彈力逐漸增大

B. 木塊對球的彈力逐漸減小

C. 推力F逐漸增大

D. 物塊剛離開地面時,木塊對球的彈力為2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重慶一中高一上學期期中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而是

A. 物體的速度為零時,加速度一定為零

B. 位移、速度、加速度、力都是矢量,進行矢量運算時遵循平行四邊形法則

C. 均勻木球的重心在球心,挖去球心部分后,木球就沒有重心了

D. 斜拋出的石塊在空中的軌跡是曲線,說明石塊所受的重力方向發(fā)生了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浙江省慈溪市高一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將甲乙兩小球先后以同樣的速度在距地面不同高度處豎直向上拋出,拋出時間間隔為2s,他們運動的圖像分別如直線甲、乙所示。則( )

A.t=2s時,兩球的高度差一定為40m

B.t=4s時,兩球相對于各自拋出點的位移相等

C.兩球從拋出至落地到地面所用的時間間隔相等

D.甲球從拋出至達到最高點的時間間隔與乙球的不相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浙江省慈溪市高二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線圈內有理想邊界的磁場,開始時磁場的磁感應強度為B0.當磁場均勻增加時,有一帶電微粒靜止于平行板(兩板水平放置)電容器中間,若線圈的匝數(shù)為n,平行板電容器的板間距離為d,粒子的質量為m,帶電荷量為q.(設線圈的面積為S)求:

(1)開始時穿過線圈平面的磁通量的大。
(2)處于平行板電容器間的粒子的帶電性質.
(3)磁感應強度的變化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河北石家莊辛集中學高三上學期11.27周測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圖甲中,兩滑塊A和B疊放在光滑水平地面上,A的質量為,B的質量為。設A、B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作用在A上的水平拉力為F,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圖乙為F與的關系圖像,其直線方程為,下列說法正確的有( )

A.和F的值位于a區(qū)域時,A、B相對滑動

B.和F的值位于a區(qū)域時,A、B相對靜止

C.和F的值位于b區(qū)域時,A、B相對滑動

D.和F的值位于b區(qū)域時,A、B相對靜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