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所示,在等量異種電荷形成的電場中,畫一正方形ABCD,對角線AC與兩點電荷連線重合;兩對角線交點O恰為電荷連線的中點。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A點的電場強度等于B點的電場強度
B.B、D兩點的電場強度及電勢均相同
C.一電子由B點沿B→C→D路徑移至D點,電勢能先增大后減小
D.一電子由C點沿C→O→A路徑移至A點,電場力對其先做負功后做正功

BC

解析試題分析:畫出電荷周圍電場線與等勢線如圖,

由電場線疏密表示電場強度大小可知,A點的電場強度大于B點的電場強度,選項A錯誤;B、D兩點的電場強度及電勢均相同,選項B正確,一電子由B點沿B→C→D路徑移至D點,因電場力向左,先做負功再做正功,電勢能先增大后減小,選項C正確;一電子由C點沿C→O→A路徑移至A點,電場力向左一直做正功,電勢能一直減小,選項D錯誤。
考點:等量異種電荷電場 電勢能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項目中,不是利用靜電技術的是

A.靜電噴涂B.靜電復印
C.高層建筑上安裝避雷針D.靜電除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的電路中,電源的電動勢E和內(nèi)阻r一定,A、B為平行板電容器的兩塊正對金屬板,R1為光敏電阻。當R2的滑動觸頭P在a端時,閉合開關S,此時電流表A和電壓表V的示數(shù)分別為I和U。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若僅將R2的滑動觸頭P向b端移動,則I不變,U增大
B.若僅增大A、B板間距離,則電容器所帶電荷量減少
C.若僅用更強的光照射R1,則I增大,U增大,電容器所帶電荷量增加
D.若僅用更強的光照射R1 ,則U變化量的絕對值與I變化量的絕對值的比值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在兩個正點電荷、 (其中,)形成的電場中,a、b為兩點電荷連線的中垂線上的兩點,且。c、d為兩點電荷連線的三等分點,即Mc=cd=dN。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a(chǎn)、b兩點的電場強度和電勢都相同
B.將帶電量為q的正點電荷從c沿cd連線移到d的過程中,電場力一直做正功
C.將帶電量為q的正點電荷從a點沿ab連線移到O的過程中,電場力不做功
D.a(chǎn)、b、c、d四點中,電勢最高的點是c點,電勢最低的點是d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固定在Q點的正點電荷的電場中有M、N兩點,已知。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若把一正的點電荷從M點沿直線移到N點,則電場力對該電荷做正功,電勢能減少.
B.若把一正的點電荷從M點沿直線移到N點,則該電荷克服電場力做功,電勢能增加.
C.若把一負的點電荷從M點沿直線移到N點,則電場力對該電荷做正功,電勢能減少.
D.若把一負的點電荷從M點沿直線移到N點,再從N點沿不同路徑移回到M點,則該電荷克服電場力做的功等于電場力對該電荷所做的動,電勢能不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空間存在一電場,一帶負電的粒子僅在電場力作用下從x1處沿x軸負方向運動,初速度大小為v0,其電勢能Ep隨坐標x變化的關系如圖所示,圖線關于縱軸左右對稱,以無窮遠處為零電勢能點,粒子在原點O處電勢能為E0,在x1處電勢能為E1,則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坐標原點O處電場強度為零
B.粒子經(jīng)過x1、-x1處速度相同
C.由x1運動到O過程加速度一直減小
D.粒子能夠一直沿x軸負方向運動,一定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將帶正電、負電和不帶電的三個等質(zhì)量小球,分別以相同的水平速度由P點射入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屬板間,已知上板帶負電,下板接地.三小球分別落在圖中A、B、C三點,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A帶正電、B不帶電、C帶負電
B.三小球在電場中加速度大小關系是aA<aB<aC
C.三小球在電場中運動時間相等
D.三小球到達下板時的動能關系是EkC>EkB>Ek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物理學引入“點電荷”概念,從科學方法上來說是屬于:(     )

A.控制變量的方法 B.觀察實驗的方法
C.建立物理模型的方法 D.等效替代的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絕緣輕桿可繞中點O轉(zhuǎn)動,其兩端分別固定帶電小球A和B,處于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中.初始時使桿與電場線垂直,松開桿后,在電場力作用下,桿最終停在與電場線平行的位置上,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球一定帶正電荷
B.A球的電荷量一定大于B球的電荷量
C.B球的電勢能一定減少
D.兩球的電勢能之和一定減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