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超低溫條件下,物質(zhì)的許多性質(zhì)會發(fā)生意想不到的變化.荷蘭科學家卡末林·昂內(nèi)斯1908年首次將氦液化,獲得了1.5K左右的低溫,并于1911年通過實驗發(fā)現(xiàn)了在4.2K左右汞的超導導電狀態(tài),因此獲得了19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愛因斯坦曾預言,如果將某些特定原子氣體冷卻到非常低的溫度,那么所有原子會突然以可能的最低能態(tài)凝聚,其過程就像在氣體中形成液滴,這就是著名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1995年,美國科學家康奈爾和維曼終于在比絕對零度高出千萬分之二度的超低溫度下,使約2000個銣原子形成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同時德國科學家克特勒獨立地用鈉原子進行實驗,也獲得了同樣的成功.因此,這三位科學家共同獲得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請仔細閱讀以上文字,并回答下列問題:

(1)超導材料電阻降為零的溫度稱為臨界溫度,1987年我國科學家制成臨界溫度為90K的高溫超導體,其臨界溫度對應的攝氏溫度為多少?

(2)利用超導材料零電阻的性質(zhì),可實現(xiàn)無損耗輸電.現(xiàn)有一直流電路,輸電線的總電阻為0.4Ω,它提供給用電器的電功率為40kW,電壓為800V.如果用臨界溫度以下的超導電纜替代原來的輸電線,保持供給用電器的功率和電壓不變,那么節(jié)約的電功率為多少?

答案:
解析:

(1)-183℃;(2)1kW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