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相等的甲、乙兩車從某地同時由靜止開始沿直線同方向加速運動,甲車功率恒定,乙車牽引力恒定,兩車所受阻力相等且均為恒力.經(jīng)過t時間,甲、乙兩車速度相同,則

A.t時刻甲車一定在乙車的前面
B.t時刻甲車加速度大于乙車加速度
C.t時刻甲車牽引力的瞬時功率大于乙車牽引力的瞬時功率
D.t時間內甲車牽引力的平均功率小于乙車牽引力的平均功率

A

解析試題分析:汽車以恒定功率啟動時做加速度減小的加速運動,其速度時間圖象為曲線,勻加速啟動時速度時間圖象是直線,如圖所示,由于速度時間圖象與時間軸包圍的面積等于位移,故甲車位移較大,故A正確;因為v-t線的斜率反映物體的加速度,所以t時刻甲車加速度小于乙車加速度;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有F﹣f=ma,由于t時刻甲的加速度較小,故牽引力較小,根據(jù)P=Fv,可知t時刻甲的瞬時功率較;甲車位移大,所以阻力做功多,根據(jù)動能定理,因為兩車動能變化一樣大,所以甲車牽引力做功大,根據(jù),則t時間內甲車牽引力的平均功率大于乙車牽引力的平均功率。選項A正確。

考點:功率、平均功率和瞬時功率.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A、B兩物體用一根跨過定滑輪的細繩相連,置于固定斜面體的兩個斜面上的相同高度處,且都處于靜止狀態(tài),兩斜面的傾角分別為α和β,α>β,若不計摩擦,剪斷細繩后,下列關于兩物體說法中正確的是(    )

A.兩物體著地時所受重力的瞬時功率相同
B.兩物體著地時的動能相同
C.兩物體著地時的速率相同
D.兩物體著地時的機械能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09年12月19日下午,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達成《哥本哈根協(xié)議》,為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我國城市公交推出新型節(jié)能環(huán)保電動車,在檢測某款電動車性能的實驗中,質量為8×102 kg的電動車由靜止開始沿平直公路行駛,達到的最大速度為15 m/s,利用傳感器測得此過程中不同時刻電動車的牽引力F與對應的速度v,并描繪出圖象(圖中AB、BC均為直線且BC延長線交于O點),假設電動車行駛中所受的阻力恒定,則 (  )

A.在全過程中,電動車在B點時速度最大
B.AB過程電動車做勻加速運動
C.BC過程電動車作減速運動
D.BC過程電動車的牽引力的功率恒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一恒力F與水平方向夾角為θ,作用在置于光滑水平面、質量為m的物體上,作用時間為t,沿水平面運動的位移為s,則(   )

A.F的沖量大小為Ftcosθ
B.F的沖量大小為Ft
C.F做功大小為Fs
D.F做功大小為Fscos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力很大,位移也很大,這個力做的功可能為零
B.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相互作用的系統(tǒng)做功之和一定為零
C.靜摩擦力對物體一定不做功,滑動摩擦力對物體一定做負功
D.重力勢能與參考面的選擇有關,重力勢能的變化量與參考面的選擇無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如圖所示,質量相同的物體分別自斜面AC和BC的頂端由靜止開始下滑,物體與斜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相同,物體滑至斜面底部C點時的動能分別為Ek1和Ek2,下滑過程中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分別為W1和W2,則

A.Ek1>Ek2  W1<W2B.Ekl>Ek2  W1=W2
C.Ek1=Ek2   W1>W(wǎng)2     D.Ek1<Ek2  W1>W(wǎng)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一人乘電梯從1樓到20樓,在此過程中經(jīng)歷了先加速,后勻速,再減速的運動過程,則電梯支持力對人做功情況是(  )

A.加速時做正功,勻速時不做功,減速時做負功
B.加速時做正功,勻速和減速時做負功
C.加速和勻速時做正功,減速時做負功
D.始終做正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用恒力F使質量M的物體沿豎直勻速上升h,恒力做功W1,再用該恒力作用于質量m(m<M)的物體,使之在豎直方向加速上升距離h,恒力做功W2,則兩次恒力做功的關系是

A.W1=W2B.W1<W2C.W1>W(wǎng)2D.無法判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質量為m的汽車在水平路面上行駛,所受阻力Ff恒定,汽車發(fā)動機的額定功率為P。若汽車以恒定的功率P行駛,汽車能達到的最大速度為       ;如果汽車在某一時刻的速度為最大速度的,則此時汽車的牽引力為       ,加速度為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