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了解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xiàn)過程,學會像科學家那樣觀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識本身更重要.以下說法不符合事實的是( 。
A.安培由環(huán)形電流和條形磁鐵磁場的相似性,提出分子電流假說,解釋了磁現(xiàn)象電本質(zhì)
B.安培定則是用來判斷通電導線在磁場中所受安培力方向的
C.奧斯特發(fā)現(xiàn)了電流的磁效應
D.法拉第提出一種觀點,認為在電荷的周圍存在著由它產(chǎn)生的電場

分析 根據(jù)物理學史和常識解答,記住著名物理學家的主要貢獻即可.

解答 解:A、安培由環(huán)形電流和條形磁鐵磁場的相似性,提出分子電流假說,解釋了磁現(xiàn)象的電本質(zhì),故A正確;
B、安培定則,也叫右手螺旋定則,是表示電流和電流激發(fā)磁場的磁感線方向間關系的定則,故B錯誤;
C、奧斯特發(fā)現(xiàn)了電流的磁效應,故C正確;
D、法拉第提出電荷周圍存在著由它產(chǎn)生的電場,故D正確;
本題選錯誤的
故選:B

點評 本題考查物理學史,是常識性問題,對于物理學上重大發(fā)現(xiàn)、發(fā)明、著名理論要加強記憶,這也是考試內(nèi)容之一.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8.用電動勢為E=6V、內(nèi)阻為r=2Ω的電源,向一個阻值為R的電阻器供電時,電流強度I1=0.5安,若用此電源向一個阻值為$\frac{R}{5}$的電阻器供電時,電源的輸出功率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對下列現(xiàn)象解釋正確的是( 。
A.圖甲的原理和光導纖維傳送光信號的原理一樣
B.圖乙的原理和音叉周圍聲音的強弱變化原理一樣
C.圖丙的原理和照相機鏡頭表面涂上增透膜的原理一樣
D.圖丁的原理和用標準平面檢查光學平面的平整程度的原理一樣
E.圖戊的原理和門鏡(透過門鏡可以看到門外較寬闊的范圍)的原理一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6.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由R=$\frac{U}{I}$可知,電阻與電壓、電流都有關系
B.由R=ρ$\frac{L}{S}$可知,電阻與導體的長度和橫截面積都有關系
C.各種材料的電阻率都與溫度有關,金屬的電阻率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
D.有些合金的電阻率幾乎不受溫度變化的影響,可用來制作電阻溫度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如圖所示,左邊為是兩個四分之一圓弧銜接而成的軌道EF,右邊為兩個斜面AB、CD和一段光滑圓弧組成的曲面臺.設大小兩個四分之一圓弧半徑為2R和R,兩斜面傾角均為θ=370,AB=CD=2R,且A、D等高,D端固定一小擋板,假設碰撞不損失機械能.一質(zhì)量為m的滑塊與斜面動摩擦因數(shù)均為0.25,將滑塊從地面上光滑的小平臺上以一定的初速度經(jīng)E點進入圓弧軌道,從最高點F飛出后進入右邊的斜面上.重力加速度為g.
(1)設滑塊恰能無擠壓地從F點飛出,同時為了使滑塊恰好沿AB斜面進入右邊軌道,應調(diào)節(jié)右邊下面支架高度使斜面的A、D點離地高為多少?
(2)接(1)問,求滑塊在斜面上走過的總路程.
(3)當滑塊的以不同初速度進入EF,求其通過最高點F和小圓弧最低點E時受壓力之差的最小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3.在“研究共點力的合成”實驗中,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 。
A.彈簧秤、細繩、橡皮條都應與木板平行
B.拉橡皮條的細繩要長些,標記同一細繩方向的兩點要遠些
C.用兩彈簧秤同時拉橡皮條時,兩彈簧秤示數(shù)之差應盡可能大
D.實驗中兩彈簧秤拉力之間的夾角應取90°,以便于算出合力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如圖所示,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則物體受力情況是( 。
A.受重力、下滑力、彈力、摩擦力
B.受重力、彈力、摩擦力
C.受重力、下滑力、對斜面的壓力、摩擦力
D.受重力、對斜面的壓力、摩擦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如圖所示,地面上放m=40kg的木箱,用大小為100N與水平方向夾角30°的力推木箱,木箱恰好勻速運動,若用此力與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木箱,30s可便木箱前進多少米?(g取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8.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多普勒效應是由于波的干涉引起的
B.聲波從空氣進入水中波長變長,光波從空氣進入水中波長變短
C.電磁波中最容易發(fā)生衍射的是γ射線
D.紫外線的波長比倫琴射線的波長長,有很強的熱效應和熒光效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