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兩物體疊放在一起,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如圖甲,它們從靜止開始受到一變力F的作用,該力與時間的關系如圖乙所示,A、B始終相對靜止,則
A.在時刻A、B兩物體間靜摩擦力最大
B.在時刻A、B兩物體的速度最大
C.在2時刻A、B兩物體間靜摩擦力最小
D.在2時刻A、B兩物體的位移為零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黑龍江省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火星可看成質量均勻分布的球體,其半徑為R,自轉周期為T,表面重力加速度為g,若發(fā)射一顆火星的同步衛(wèi)星,求該同步衛(wèi)星軌道距火星表面的高度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河南省鶴壁市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段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據統(tǒng)計,40%的特大交通事故是由疲勞駕駛引起的,疲勞教師的危害絲毫不亞于酒駕和醉駕,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剎車反應(從發(fā)現情況到汽車開始減速)時間,疲勞駕駛時人的反應時間會變長,某次實驗中,志愿者在連續(xù)駕駛4h后,駕車以的速度在試驗場的平直路面上勻速行駛,從發(fā)現情況到汽車停止,行駛距離為L=45m,設汽車剎車后開始滑動,已知汽車遇地面間的動摩擦因數μ=0.8,取,求:
(1)減速運動過程中汽車的位移大。
(2)志愿者在連續(xù)駕駛4h后的反應時間比一般人增加了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河南省鶴壁市高三上學期第二次段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由光滑細管組成的軌道如圖所示,其中AB段和BC段是半徑為R的四分之一圓弧,軌道固定在豎直平面內,一質量為m的小球,從距離水平地面高為H的管口D處靜止釋放,最后能夠從A端水平拋出落到地面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小球落到地面時相對于A點的水平位移值為
B.小球落到地面時相對于A點的水平位移值為
C.小球能從細管A端水平拋出的最小高度
D.小球能從細管A端水平拋出的條件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福建省福州市等校高三上期中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計算題
如圖所示,傾斜軌道AB的傾角為37°,CD、EF軌道水平,AB與CD通過光滑圓弧管道BC連接,CD右端與豎直光滑圓周軌道相連。小球可以從D進入該軌道,沿軌道內側運動,從E滑出該軌道進入EF水平軌道。小球由靜止從A點釋放,已知AB長為5R,CD長為R,重力加速度為g,小球與斜軌AB及水平軌道CD、EF的動摩擦因數均為0.5,圓弧管道BC入口B與出口C的高度差為1.8R.。 (sin37°=0.6,cos37°=0.8)求:
(1)小球滑到斜面底端C時速度的大。
(2)小球對剛到C時對軌道的作用力;
(3)要使小球在運動過程中不脫離軌道,豎直圓周軌道的半徑R′應該滿足什么條件?若R′=2.5R,小球最后所停位置距D(或E)多遠?(注:在運算中,根號中的數值無需算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福建省福州市等校高三上期中考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一半徑為,粗糙程度處處相同的半圓形軌道豎直固定放置,直徑水平。軌道上的A點離的距離為,一質量為的質點自點上方某處由靜止開始下落,從點進入軌道后剛好能到達點并能再次返回經過點。已知質點第一次滑到軌道最低點時速率為,第一次到達A點時速率為,選定點所在的水平面為重力勢能的零勢能面,則( )
A.
B.
C.從N到Q的過程中,動能與勢能相等的點在A點上方,從Q到N的過程中,動能與勢能相等的點在A點下方
D.從N到Q的過程中,動能與勢能相等的點在A點下方,從Q到N的過程中,動能與勢能相等的點在A點上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6-2017學年西藏山南地區(qū)第二高中高二上期中考物理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對于水平放置的平行板電容器,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將兩極板的間距加大,電容將減小
B.將兩極板平行錯開,電容將減小
C.在下極板上放置一塊等大的金屬板,電容將增大
D.在兩極板間放入其他電介質,電容不會改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2017屆河北省高三上學期期中考試物理試卷(解析版) 題型:選擇題
如圖所示,電壓表看作理想電表,電源電動勢為E,內阻為r,閉合開關S,當滑動變阻器的滑片由左端向右端滑動時(燈絲電阻不變),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電容器帶電量減小 B.電壓表讀數變大
C.燈泡L2變亮 D.燈泡L1變暗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