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下列圖象中,可以表示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是( 。
A.B.C.D.

分析 根據(jù)速度圖象直接讀出速度的變化情況,根據(jù)圖線的斜率分析加速度如何變化,位移圖象的斜率等于速度,確定物體的運動情況.

解答 解:A、位移隨時間均勻減小,說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
B、速度不變,說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錯誤.
C、物體的位移均勻增大,說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C錯誤.
D、速度均勻增加,說明物體做勻加速直線運動.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本題是圖象問題,由圖線形狀直接讀出物體速度的變化,關鍵要抓住速度圖線的“斜率”等于加速度,位移圖象的斜率等于速度.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9.用相同的靈敏電流計改裝成量程為3V和15V兩個電壓表,將它們串聯(lián)接人電路中,指針偏角之比為1:1,讀數(shù)之比1:5.用相同電流計改裝成0.6A和3A的兩個電流表將它們并聯(lián)接入電路中,指針偏角之比1:1,讀數(shù)之比1: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兩質(zhì)點相距L時,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為F,當它們的距離變?yōu)?L時,它們之間的萬有引力為( 。
A.2FB.$\frac{F}{2}$C.$\frac{F}{4}$D.4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一束光從介質(zhì)1通過兩種介質(zhì)的交界面進入介質(zhì)2的光路如圖所示,則該光在介質(zhì)1(選填“介質(zhì)1”或“介質(zhì)2”)中的傳播速度較大;光從介質(zhì)2(選填“介質(zhì)1”或“介質(zhì)2”)設想兩種介質(zhì)的交界面時,可能發(fā)生全反射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如圖所示,完全相同的甲、乙兩個環(huán)形電流同軸平行放置,甲的圓心為O1;乙的圓心為O2,O1、O2兩環(huán)圓心的連線上有a、b、c三點,其中aO1=O1b=bO2=O2c,此時a點的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1,b點的磁感應強度大小為B2.那么當把環(huán)形電流乙撤去后( 。
A.c點的磁感強度大小為B1-$\frac{{B}_{2}}{2}$、方向向左
B.c點的磁感強度大小為B1-$\frac{{B}_{2}}{2}$、方向向右
C.c點的磁感強度大小為B1-B2、方向向左
D.c點的磁感強度大小為B1-B2、方向向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4.汽車A在紅燈前停住,綠燈亮起時啟動,以0.4m/s2的加速度做勻加速運動,經(jīng)過30s后以該時刻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設在綠燈亮的同時,汽車B以8m/s的速度從A車旁邊駛過,且一直以相同的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運動方向與A車相同,則從綠燈亮時開始(  )
A.A車在加速過程中與B車相遇
B.A、B相遇時A車的速度大于B車的速度
C.相遇時A車做勻速運動
D.兩車不可能相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體受到水平向右的力F1和水平向左的力F2,原先F1>F2,物體開始運動后,在F1的大小逐漸減小,直到等于F2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向右運動,速度逐漸增大B.物體在F1和F2的作用下做曲線運動
C.物體向右運動,加速度逐漸減小D.物體先向右運動,后向左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8.一列簡諧橫波,在t=0.6s時刻的圖象如圖甲所示,此時,P、Q兩質(zhì)點的位移均為-1cm,波上A質(zhì)點的振動圖象如圖乙所示,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這列波沿x軸正方向傳播
B.這列波的波速是$\frac{50}{3}$ m/s
C.從t=0.6 s開始,緊接著的△t=0.6 s時間內(nèi),A質(zhì)點通過的路程是10 m
D.從t=0.6 s開始,質(zhì)點P比質(zhì)點Q早0.4 s回到平衡位置
E.若該波在傳播過程中遇到一個尺寸為30 m的障礙物,不能發(fā)生明顯衍射現(xiàn)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
A.湯姆生發(fā)現(xiàn)電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結(jié)構
B.光電效應說明光具有粒子性
C.按照波爾理論,氫原子核外電子從半徑較小的軌道躍遷到半徑較大的軌道時,電子的動能減小,原子總能量增加
D.氡的半衰期為3.8天,若有4個氡原子核,經(jīng)過7.6天就只剩下1個
E.太陽輻射的能量主要來自太陽內(nèi)部的核裂變反應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