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如圖所示,空間有一電場,電場中有兩個點a和b.下列表述正確的是(  )
A.該電場是勻強電場B.a 點的電場強度比 b 點的大
C.a 點的電勢比 b 點的高D.正電荷在 a、b 兩點受力方向相同

分析 電場線的疏密代表場強的強弱,場強處處相同的電場為勻強電場.沿電場線方向電勢逐漸降低.

解答 解:A、該電場的電場線疏密不同,場強不同,不是勻強電場.故A錯誤.
B、a點的電場線比b點疏,所以a點的場強小于b點的場強.故B錯誤;
C、沿電場線的方向電勢降低,由圖可知,b點的位置偏電場線的下方,所以a點的電勢高,故C正確.
D、由圖a、b兩點的場強方向不同,則電荷在a、b兩點所受電場力方向不同.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鍵知道電場線的特點,電場線的疏密代表電場的強弱,電場線上某點的切線方向表示電場的方向.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4.帶有斜面的木塊P原靜止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另一個木塊Q從P的頂端由靜止開始沿光滑的斜面下滑,當Q滑到P的底部時,P向右移動了一段距離,且具有水平向右的速度v,如圖所示,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
A.P、Q組成的系統(tǒng)的動量不守恒B.P、Q組成的系統(tǒng)的機械能守恒
C.Q減少的重力勢能等于P增加的動能D.Q減少的機械能等于P增加的動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如圖所示,一飲料杯裝滿水,杯子的底部有一小孔,在水從小孔不斷流出的過程中,下列說法正確的是(不考慮空氣阻力)(  )
A.杯連同杯中水的共同重心將一直下降
B.杯連同杯中水的共同重心將一直上升
C.將杯連同杯中水一起自由下落,則水不會從小孔流出
D.將杯連同杯中水一起豎直上拋,則水會從小孔中加速流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如圖所示,分別在 M、N 兩點固定放置兩個點電荷+Q 和-q (Q>q),以 MN 連線的中點 O 為圓心的圓周上有 A、B、C、D 四點.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A 點和 B 點場強相同
B.C 點和 D 點場強相同
C.將某正電荷從 C 點沿直線移到 D 點,電勢能先減小再增大
D.將某正電荷從 C 點沿直線移到 D 點,電勢能先增大再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9.關于下列四幅圖中所涉及物理知識的論述中,正確的是(  )
A.甲圖中,若兩球質(zhì)量相等且球m2靜止,兩球發(fā)生正碰后,球m2的速度一定為v
B.乙圖中,盧瑟福通過分析α粒子散射實驗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了質(zhì)子和中子
C.丙圖中,普朗克通過研究黑體輻射提出能量子概念,并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現(xiàn)象
D.丁圖中,鏈式反應屬于重核的裂變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一輛汽車在平直的公路上運動,運動過程中先保持某一恒定加速度,后保持恒定的牽引功率,其牽引力和速度的圖象如圖所示.若已知汽車的質(zhì)量m,牽引力F1和速度v1及該車所能達到的最大速度v3.則根據(jù)圖象所給的信息,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汽車運動中的最大功率為F1v1
B.速度為v2時的加速度大小為$\frac{{F}_{1}{v}_{1}}{m{v}_{2}}$
C.汽車行駛中所受的阻力為$\frac{{F}_{1}{v}_{1}}{{v}_{3}}$
D.汽車勻加速運動的時間為$\frac{m{v}_{1}{v}_{2}}{{F}_{1}{v}_{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6.若某歐姆表表頭的滿偏電流為5mA,內(nèi)裝一節(jié)干電池電動勢為1.5V,那么該歐姆表的內(nèi)阻為300Ω,待測電阻接入紅、黑兩表筆之間時,指針偏在滿刻度的$\frac{3}{4}$處,則待測電阻的阻值為100Ω,表盤中值刻度是300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3.如圖所示,光滑水平面上存在有界勻強磁場,直徑與磁場寬度相同的金屬圓形線框以一定的初速度斜向勻速通過磁場.在必要的時間段內(nèi)施加必要的水平拉力保證其勻速運動,則( 。
A.水平拉力方向與速度方向無關
B.金屬框內(nèi)感應電流歷兩次先增大后減小
C.水平拉力方向與速度同向
D.金屬框內(nèi)感應電流方向先順時針再逆時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某同學在離地面1m高的地方豎直向下拋出一個小球,如果小球與地面碰撞時沒有能量損失,仍以落地時同樣大小的速度反彈.那么要讓小球反彈到6m高的地方,該同學應以多大的速度將小球拋出?(取g=10m/s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