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雨滴從高空由靜止下落,由于空氣阻力的作用,其加速度逐漸減小,直到為零,則在此過程中雨滴的運動情況是( 。
A.速度不斷減小,加速度為零時,速度最小
B.速度不斷增大,加速度為零時,速度最大
C.速度一直保持不變
D.速度的變化得越來越快

分析 當(dāng)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則速度增大,當(dāng)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反,則速度減。

解答 解:A、雨滴從高空由靜止下落,由于空氣阻力作用,其加速度逐漸減小,因為加速度方向與速度方向相同,則速度一直增大,當(dāng)加速度減小到零時,速度達到最大.故B正確,A、C錯誤.
D、加速度是反映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減小,則速度的變化率減。蔇錯誤.
故選:B

點評 解決本題的關(guān)鍵知道加速度的物理意義,以及知道如何判斷速度的增加還是減小,關(guān)鍵看加速度的方向與速度方向的關(guān)系.

練習(xí)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xí)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5.如圖所示,一小滑塊從斜面頂端A由靜止開始沿斜面向下做勻加速直線運 動到達底端C時的速度為v,中間經(jīng)過B點,已知AB=BC,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滑塊到達B點的速度為$\frac{v}{2}$
B.滑塊到達B點的速度為$\frac{\sqrt{2}}{2}$v
C.滑塊通過AB、BC兩段的時間之比為1:$\sqrt{2}$
D.滑塊通過AB、BC兩段的時間之比為($\sqrt{2}$-1):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6.下列各組物理量均為矢量的是( 。
A.力、速度、位移B.速度、加速度、質(zhì)量
C.位移、時間、速度D.力、位移、路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3.下列對物理概念或物理現(xiàn)象的認(rèn)識,正確的是( 。
A.N、kg、s是國際單位制中三個基本力學(xué)單位
B.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若其加速度減小,則物體運動的速度也要隨之減小
C.汽車在通過一段下凹路面最低點時,駕駛員處于失重狀態(tài)
D.作自由落體運動物體的運動規(guī)律與物體的質(zhì)量無關(guā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0.通過恒定電流的學(xué)習(xí),物理興趣小組幾位同學(xué)展開討論,下列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小胡說:白熾燈泡電阻隨溫度升高而增大,不是線性元件,所以不適用于歐姆定律
B.小程說:電風(fēng)扇正常轉(zhuǎn)動時,可以用焦耳定律計算其內(nèi)部電阻絲發(fā)熱產(chǎn)生的熱量
C.小黃說:在各種電源內(nèi)部,沿電流方向電勢一直升高
D.小李說:電源是通過非靜電力做功,把電能轉(zhuǎn)化為其它形式能的裝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0.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公式E=$\frac{kQ}{{r}^{2}}$中的Q是放入電場中的檢驗電荷的電量
B.電場中某點的電場強度大,則試探電荷在該點的電場力一定大;磁場中某點磁感應(yīng)強度大,則電流元在該處受的安培力也一定大
C.電動勢越大,說明非靜電力在電源內(nèi)部單位時間內(nèi)把正電荷從負極向正極移送電荷量越多
D.電子垂直于電場線射入電場和垂直于磁感線射入磁場中,運動軌跡都會發(fā)生偏轉(zhuǎ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7.質(zhì)點做直線運動的v-t圖象如圖所示,規(guī)定向右為正方向,則該質(zhì)點在前8s內(nèi)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別為(  )
A.0.25 m/s 向右B.1 m/s 向右C.0.25 m/s 向左D.1 m/s 向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4.日常時鐘上的秒針和分針相鄰兩次重合的時間間隔為( 。
A.60sB.61sC.$\frac{3600}{59}$sD.$\frac{3599}{60}$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5.如圖所示,一根直導(dǎo)線截為兩段,一段從中間彎折成兩邊等長的“∧”型軌道MPN后豎直放置,另-段CD水平靠在軌道上構(gòu)成“A”型閉合電路.勻強磁場垂直于軌道平面向里,現(xiàn)在拉力F的作用下,使CD從軌道最高點P沿軌道向下勻速運動,設(shè)軌道足夠長,CD始終與軌道接觸良好,則在CD向下運動的整個過程中(  )
A.C端的電勢高于D端
B.CD中的電流越來越大
C.拉力F的功率先變小后變大
D.拉力F做的功與CD的重力做功之和等于電路產(chǎn)生的焦耳熱.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