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在長為0.3m的細繩一端系一質(zhì)量為0.1kg的小球,使其在光滑水平桌面上以3m/s的速度做勻速圓周運動.求:
(1)小球運動的角速度和向心加速度;
(2)此時細繩上所承受的拉力大。

分析 根據(jù)圓周運動公式求解角速度和向心加速度;
根據(jù)向心力公式即可求解繩子的拉力.

解答 解:(1)根據(jù)題意得
小球運動的角速度$ω=\frac{v}{r}=10rad/s$,
向心加速度$a=\frac{v^2}{r}=30m/{s^2}$
(2)此時細繩上的拉力等于小球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
${F_T}=m\frac{v^2}{r}=3N$
答:(1)小球運動的角速度是10rad/s,向心加速度大小是30m/s2
(2)此時細繩上所承受的拉力大小是3N.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圓周運動向心力公式、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直接應(yīng)用,難度不大,所以基礎(chǔ)題.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4.一物體以120J的動能由斜面底端沿斜面向上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到達斜面某點A時,機械能損失40J,重力勢能增加60J,若以地面為零勢能點,則當物體回到出發(fā)點時的動能為24J,當物體的動能為70J時,物體的機械能為100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5.在用油膜法估測分子大小的實驗中,已知油的摩爾質(zhì)量為M,密度為ρ,一油滴的質(zhì)量為m,該油滴在水面上擴散后的最大面積為S,阿伏加德羅常數(shù)為NA.以上各量均采用國際制單位,則:
①該油滴所含的分子數(shù)為$\frac{m}{M}$•NA;
②油滴分子的直徑為$\frac{m}{ρ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如圖所示.用絕緣細線懸掛一個帶正電的小球,置于水平向右的勻強電場中,將小球從最低點A無初速釋放,當小球通過B點時具有速度v,則這一過程中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小球的重力勢能增加B.小球的電勢能減少
C.增加的重力勢能等于減少的電勢能D.增加的重力勢能小于減少的電勢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9.質(zhì)量為 m 的小球沿半徑為 R 的光滑圓形軌道內(nèi)壁做圓周運動,若軌道位于豎直平面內(nèi),如圖所示,則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
A.小球通過軌道最高點的速率可以為零
B.小球在最高點對軌道的壓力可以為零
C.小球在最低點對軌道的壓力等于重力
D.小球通過軌道最高點的速率不可能小于$\sqrt{gR}$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9.如圖為摩擦傳動裝置,當B輪轉(zhuǎn)動時帶動A、C兩輪跟著轉(zhuǎn)動,已知傳動過程中輪緣間無打滑現(xiàn)象,則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
A.A、C兩輪轉(zhuǎn)動的方向相同
B.A與B轉(zhuǎn)動方向相反,B與C轉(zhuǎn)動方向相同
C.A、B、C三輪轉(zhuǎn)動的角速度之比為4:12:3
D.A、B、C三輪輪緣上各點的向心加速度之比為4:1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6.利用如圖所示的電流互感器可以測量被測電路中的大電流,若互感器原、副線圈的匝數(shù)比n1:n2=1:100,交流電流表A的示數(shù)是50mA,則(  )
A.被測電路的電流的有效值為5 A
B.被測電路的電流的平均值為5 A
C.被測電路的電流的最大值為5$\sqrt{2}$A
D.原、副線圈中的磁通量的變化率之比為1: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3.如圖所示,L1標有“6V  3W”,L2標有“9V  3W”,開關(guān)S閉合之后,發(fā)現(xiàn)其中有一盞燈正常發(fā)光,而另一盞燈發(fā)光比較暗.求:
(1)燈泡L1的電阻R1有多少歐?
(2)是哪一盞燈正常發(fā)光?為什么?
(3)電路消耗的總功率P為多少瓦?
(4)電源的電壓U有多少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4.氫原子可視為電子繞著原子核(氫原子視為質(zhì)子,電荷量等于一個元電荷e)做勻速圓周運動,若電子可以在距離原子核r和4r的圓軌道上做勻速圓周運動,設(shè)電子質(zhì)量為m,質(zhì)子質(zhì)量為M,靜電力常量為k,不計質(zhì)子與電子之間的萬有引力,求:
(1)電子在距離原子核r的圓軌道上做勻速圓周運動的速度大;
(2)電子在距離原子核r和4r的圓軌道上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周期之比;
(3)電子在距離原子核r和4r的圓軌道上做勻速圓周運動的動能之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