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電車做直線運動,速度v=bt,函數(shù)關(guān)系隨時間變化。其中b=0.3 m/s2時(  )

A.電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B.電車的速度變化量大小是0.3 m/s

C.電車做勻變速直線運動

D.電車的初速度為0.3 m/s


【解析】選C。電車的加速度a=0.3 m/s2,即v=0.3t,故電車做從靜止開始的勻加速直線運動,A、D錯,C對;由于沒有給定時間,故不能確定速度的變化量,B錯。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guān)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探究彈力和彈簧伸長的關(guān)系”的實驗中,有如下一些步驟

A.在彈簧下端掛上一個鉤碼,觀察指針所指位置,測出彈簧的伸長x1

B.將彈簧固定懸掛在金屬橫桿上,將刻度尺豎直固定在彈簧旁,觀察彈簧指針所指位置,并記下該位置

C.在坐標紙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以F為縱坐標、x為橫坐標,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選定兩坐標軸適當?shù)臉硕?/p>

D.將各組實驗數(shù)據(jù)在平面坐標上進行描點,觀察點的分布與走勢,用平滑的線作出反映F和x對應規(guī)律的圖像

E.將鐵架臺放在水平實驗桌上,將金屬橫桿水平固定在鐵架臺上

F.給彈簧下端掛上兩個鉤碼、三個鉤碼……,分別觀察指針所指的位置,測出對應的伸長x2、x3……

G.根據(jù)圖像和數(shù)據(jù)做出結(jié)論并整理儀器

實驗中合理實驗步驟排序為(  )

A.EBAFCDG        B.EBAFDCG

C.EBFCADG                   D.EAFBCD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的時間軸,下列關(guān)于時刻和時間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t2表示時刻,稱為第2 s末或第3 s初,也可以稱為2 s內(nèi)

B.t2~t3表示時間間隔,稱為第3 s內(nèi)

C.t0~t2表示時間間隔,稱為最初2 s內(nèi)或第2 s內(nèi)

D.tn-1~tn表示時間間隔,稱為第(n-1)s內(nèi)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如圖所示,打點計時器所用電源的頻率為50 Hz,某次實驗中得到一條紙帶,用毫米刻度尺測出各點間的距離如圖所示,則:AC=  mm,AD=   mm。那么由此可以算出紙帶在AC間的平均速度為   m/s,紙帶在AD間的平均速度   m/s;B點的瞬時速度更接近于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中,電磁打點計時器使用    (選填“直流”或“交流”)電源,它每隔0.02s打一次點。圖示是實驗得到的一條點跡清晰的紙帶,A、B、C、D為4個計數(shù)點,相鄰2個計數(shù)點之間還有4個點未畫出,則相鄰2個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是    s。經(jīng)測量知道AB=2.20cm,BC=3.80cm,根據(jù)以上數(shù)據(jù),可知電磁打點計時器打下B點時物體的速度等于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列車進站前剎車,已知剎車前列車速度為60 km/h,剎車加速度大小為0.8 m/s2,求剎車后15 s和30 s列車的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一輛汽車(視為質(zhì)點)在平直公路上以25 m/s的速度勻速運動,某時刻剎車做勻減速直線運動,其加速度大小為5 m/s2,求:從剎車開始汽車第3 s末的速度及剎車后8 s內(nèi)的位移各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在“探究加速度與力、質(zhì)量的關(guān)系”的實驗中備有下列器材:A.打點計時器;B.天平;C.秒表;D.低壓交流電源;E.電池;F.紙帶;G.細繩、砝碼、小車、小盤;H.薄木板;I.裝有細砂的小桶

其中多余的器材是                                                  ;

缺少的器材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甲、乙兩車沿平直公路通過同樣的位移。甲車在前半段位移以30 km/h的速度運動,后半段位移以60 km/h的速度運動;乙車在前半段時間內(nèi)以30 km/h的速度運動,后半段時間內(nèi)以60 km/h的速度運動,則甲、乙兩車在整個位移中的平均速度的大小關(guān)系是(  )

A.=

B.<

C.>

D.由于不知道位移和時間,所以無法比較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