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如圖所示,半徑 R =3.6 m 光滑絕緣圓弧軌道,位于豎直平面內(nèi),與長L=5 m的絕緣水平傳送帶平滑連接,傳送帶以v =5 m/s的速度順時針轉動,傳送帶右側空間存在互相垂直的勻強電場和勻強磁場,電場強度E=20 N/C,磁感應強度B=2.0 T,方向垂直紙面向外。am1=1.0×103 kg的不帶電的絕緣物塊,bm2=2.0×103kg、q=1.0×103C帶正電的物塊。b靜止于圓弧軌道最低點,將a物塊從圓弧軌道頂端由靜止釋放,運動到最低點與b發(fā)生彈性碰撞(碰后b的電量不發(fā)生變化)。碰后b先在傳送帶上運動,后離開傳送帶飛入復合場中,最后以與水平面成60°角落在地面上的P(如圖),已知b物塊與傳送帶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0.1。( g 10 m/s2,a、b 均可看做質(zhì)點)求:

(1)物塊 a 運動到圓弧軌道最低點時的速度及對軌道的壓力;

(2)傳送帶上表面距離水平地面的高度;

(3)從b開始運動到落地前瞬間, b運動的時間及其機械能的變化量。

【答案】(1), ,豎直向下(2)7.5m (3) ,3.2s

【解析】

(1)根據(jù)機械能守恒定律求解物塊 a 運動到圓弧軌道最低點時的速度;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求解對最低點時對軌道的壓力;

(2)ab碰撞時滿足動量和能量守恒,列式求解b碰后的速度;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結合運動公式求解b離開傳送帶時的速度;進入復合場后做勻速圓周運動,結合圓周運動的知識求解半徑,從而求解傳送帶距離地面的高度;

(3)根據(jù)功能關系求解b的機械能減少;結合圓周運動的知識求解b運動的時間.

(1)a物塊從釋放運動到圓弧軌道最低點C時,機械能守恒,

得:v C=6 m/s

C點,由牛頓第二定律

解得

由牛頓第三定律,a物塊對圓弧軌道壓力 方向豎直向下。

(2)ab碰撞動量守

a、b碰撞能量守恒

解得方向水平向左?刹豢紤]

b在傳送帶上假設能與傳送帶達到共速時經(jīng)過的位移為s

加速1s,勻速運動0.1s,在傳送帶上運動,所以b離開傳送帶時與其共速為

進入復合場后,,所以做勻速圓周運動

得:r=5m

由幾何知識解得傳送帶與水平地面的高度

(3)b的機械能減少為

b在磁場中運動的

b在傳送帶上運動;b運動的時間為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給平行板電容器帶一定量的電荷后,將電容器的兩極板AB分別跟靜電計的指針和外殼相連。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 A極板向右移動少許,靜電計指針的偏轉角將增大

B. A極板向左移動少許,靜電計指針的偏轉角將增大

C. B極板向上移動少許,靜電計指針的偏轉角將減小

D. 將一塊玻璃板插入A、B兩極板之間,靜電計指針的偏轉角將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在探究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時,可以選用如圖所示的各種裝置圖,則以下操作合理的是

A. 選用裝置圖甲研究平拋物體的豎直分運動時,可多次改變小球距地面的 高度,但必須控制每次打擊的力度不變

B. 選用裝置圖乙并要獲得穩(wěn)定的細水柱顯示出平拋運動的軌跡,豎直管上端A一定要低于水面

C. 選用裝置圖丙并要獲得鋼球做平拋運動的軌跡,每次不一定從斜槽上同一位置由靜止釋放鋼球

D. 選用裝置圖丙并要獲得鋼球做平拋運動的軌跡,要以槽口的端點為原點建立坐標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甲,間距L=1.0m的平行長直導軌MN、PQ水平放置,兩導軌左端MP之間接有一阻值為R=0.1Ω的定值電阻,導軌電阻忽略不計.一導體棒ab垂直于導軌放在距離導軌左端d=1.0m,其質(zhì)量m=.01kg,接入電路的電阻為r=0.1Ω,導體棒與導軌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0.1,整個裝置處在范圍足夠大的豎直方向的勻強磁場中.選豎直向下為正方向,t=0時刻開始,磁感應強度B隨時間t的變化關系如圖乙所示,導體棒ab一直處于靜止狀態(tài).不計感應電流磁場的影響,t=3s,突然使ab棒獲得向右的速度v0=10m/s,同時在棒上施加一方向水平、大小可變化的外力F,保持ab棒具有大小恒為a=5m/s2方向向左的加速度,g=10m/s2.

(1)求前3s內(nèi)電路中感應電流的大小和方向.
(2)ab棒向右運動且位移x1=6.4m時的外力F.
(3)t=0時刻開始,當通過電阻R的電量q=5.7C,ab棒正在向右運動,此時撤去外力F,且磁場的磁感應強度大小也開始變化(圖乙中未畫出),ab棒又運動了x2=3m后停止.求撤去外力F后電阻R上產(chǎn)生的熱量Q.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驗證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的實驗情況如圖甲所示,其中A為固定橡皮條的圖釘,O為橡皮條與細繩的結點,OBOC為細繩。圖乙是某實驗小組在白紙上根據(jù)實驗結果畫出的圖。

1)本實驗采用的科學方法是______。

A.理想實驗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變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2)小明同學在做該實驗時有下面的一些想法,其中不正確的是______。

A.拉橡皮條時,彈簧秤、橡皮條、細繩應貼近木板且與木板平面平行,讀數(shù)時視線要正對彈簧秤刻度

B.橡皮條彈性要好,系橡皮條的細繩應細一些且長一些,拉結點到達某一位置O時,拉力要適當大些

C.實驗中,先將其中一個彈簧秤沿某一方向拉到最大量程,然后只需調(diào)節(jié)另一個彈簧秤拉力的大小和方向,把橡皮條另一端的結點拉到O

D.實驗中,把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O點時,兩個彈簧秤之間夾角應取90°以便于算出合力大小

3)實驗中,小張同學在坐標紙上畫出了如圖所示的兩個已知力F1F2,圖中小正方形的邊長表示2N,根據(jù)平行四邊形定則作出合力F,F1F2F的夾角分別為θ1和θ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______。

AF1=4N BF=12NC.θ1=45°D.θ1<θ2

4)為提高實驗結論的可靠性,在重復進行實驗時,結點O的位置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變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帶電粒子從靜止出發(fā)經(jīng)過電場加速后,垂直進入偏轉電場,當離開偏轉電場時,決定帶電粒子側移距離大小的因素是(

A. 帶電粒子質(zhì)量越大,側移越大 B. 帶電粒子電量越大,側移越大

C. 加速電壓越低,側移越大 D. 偏轉電壓越高,側移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空間有一正三棱錐OABC,點A′、B′、C分別是三條棱的中點。現(xiàn)在頂點O處固定一正的點電荷,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A′,B′,C三點的電場強度相同

B. ABC所在平面為等勢面

C. 將一正的試探電荷從A點沿直線AB移到B點,靜電力對該試探電荷先做正功后做負功

D. A點的電勢為φAA點的電勢為φA,則AA連線中點D處的電勢φD一定小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如圖所示,單匝矩形閉合導線框abcd全部處于磁感應強度為B的水平勻強磁場中,線框面積為S,電阻為R.線框繞與cd邊重合的豎直固定轉軸以角速度ω勻速轉動,從圖示位置開計時(

A. 當轉過60°時,感應電流的瞬時值為

B. 當轉過60°時,感應電流的瞬時值為

C. 在轉過60°過程中,感應電動勢的平均值為

D. 當轉過90°過程中,感應電流的有效值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

【題目】圖為“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砂和砂桶的總質(zhì)量為m,小車和砝碼的總質(zhì)量為M.實驗中用砂和砂桶總重力的大小作為細線對小車拉力的大小.

(1)實驗中,為了使細線對小車的拉力等于小車所受的合外力,先調(diào)節(jié)長木板一端滑輪的高度,使細線與長木板平行.接下來還需要進行的一項操作是____

A.將長木板水平放置,讓小車連著已經(jīng)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給打點計時器通電,調(diào)節(jié)m的大小,使小車在砂和砂桶的牽引下運動,從打出的紙帶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運動

B.將長木板的一端墊起適當?shù)母叨,讓小車連著已經(jīng)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撤去砂和砂桶,給打點計時器通電,輕推小車,從打出的紙帶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運動

C.將長木板的一端墊起適當?shù)母叨,撤去紙帶以及砂和砂桶,輕推小車,觀察判斷小車是否做勻速運動

(2)實驗中要進行質(zhì)量mM的選取,以下最合理的一組是____

A.M=200 g,m=10 g、15 g、20 g、25 g、30 g、40 g

B.M=200 g,m=20 g、40 g、60 g、80 g、100 g、120 g

C.M=400 g,m=10 g、15 g、20 g、25 g、30 g、40 g

D.M=400 g,m=20 g、40 g、60 g、80 g、100 g、120 g

(3)下圖是實驗中得到的一條紙帶,AB、C、D、E、F、G7個相鄰的計數(shù)點,相鄰的兩個計數(shù)點之間還有四個點未畫出,量出相鄰的計數(shù)點之間的距離分別為:sAB=4.22 cm、sBC=4.65 cm、sCD=5.08 cm、sDE=5.49 cm,sEF=5.91 cm,sFG=6.34 cm.已知打點計時器的工作頻率為50 Hz,則小車的加速度大小a________m/s2.(結果保留兩位有效數(shù)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