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關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同時產(chǎn)生同時消失的
B.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一對平衡力,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C.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D.燈對繩的拉力與燈受到的重力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分析 由牛頓第三定律可知,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作用在兩個物體上,力的性質(zhì)相同,它們同時產(chǎn)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

解答 解:A、根據(jù)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同時產(chǎn)生、同時消失的,故A正確;
B、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不是平衡力,作用效果不能抵消,故B錯誤;
C、據(jù)牛頓第三定律,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正確;
D、燈對繩的拉力與燈受到的重力方向相同,不是相互作用力,故D錯誤;
故選:AC.

點評 本題考查牛頓第三定律及其理解,要能夠理解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qū)別.

練習冊系列答案
相關習題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解答題

17.如圖所示,用質(zhì)量m=1kg的活塞在汽缸內(nèi)封閉一定質(zhì)量的理想氣體,活塞與汽缸壁間的摩擦忽略不計,開始時活塞距離汽缸底部的高度h1=0.50m,氣體的溫度t1=27℃,給汽缸緩慢加熱至t2=207℃,活塞緩慢上升到距離汽缸底某一高度h2處,此過程中被封閉氣體增加的內(nèi)能△U=300J.已知大氣壓強p0=1.0×105 Pa,重力加速度g=10m/s2,活塞橫截面積S=5.0×10-4m2.求
①初始時汽缸內(nèi)氣體的壓強和緩慢加熱后活塞距離汽缸底部的高度h2
②此過程中缸內(nèi)氣體吸收的熱Q.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8.公式默寫
(1)電場強度的定義式:E=$\frac{F}{q}$
(2)真空點(源)電荷形成的電場:E=k$\frac{Q}{{r}^{2}}$
(3)勻強電場的場強:E=$\frac{U}0kwco0e$
(4)電場力:F=qE
(5)電勢能:EPA=qφ
(6)電場力做功(適用一切電場):WAB=qUAB
(7)電容的定義式:C=$\frac{Q}{U}$
(8)平行板電容器的電容C=$\frac{{?}_{r}S}{4πk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5.用手握瓶子,瓶子靜止在手中,如圖所示,瓶始終處于豎直方向,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手對瓶子的壓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B.手對瓶子的摩擦力等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C.手握得越緊,手對瓶子的摩擦力越大
D.手對瓶子的摩擦力必須大于瓶子所受的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2.如圖所示,做簡諧運動的水平彈簧振子從平衡位置O向B運動的過程中,下述正確的是(  )
A.振子做加速度不斷減小的減速運動B.振子做加速度不斷增大的減速運動
C.振子做勻減速運動D.振子做勻加速運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填空題

12.如圖,一個大輪通過皮帶拉著一個小輪轉(zhuǎn)動,假設皮帶和兩輪之間沒有打滑,而且R1=2R2,C為R1的中點,那么,
(1)va:vb=1:1
(2)ωa:ωb=1:2
(3)vb:vc=2:1.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9.讓兩個小球同時開始運動,一個做自由落體運動,一個做平拋運動,利用閃光照相可以得到小球的運動 過程照片,通過分析小球的位置變化,可以得到的結(jié)論是( 。
A.只能得到”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做自由落體運動”
B.只能得到”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C.既能得到”平拋運動在豎直方向上做自由落體運動”,又能得到”平拋運動在水平方向上做勻速直線運動”
D.既不能得到水平方向的運動規(guī)律,又不能得到豎直方向的運動規(guī)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多選題

16.靜止在粗糙水平地面上的水箱,受到一個逐漸增大的水平推力F作用,而木箱仍靜止不動,則在這個過程中,說法正確的是( 。
A.木箱與地面間的摩擦力始終大于F
B.木箱所受合力始終為零
C.木箱與地面間的摩擦力隨F增大而增大
D.木箱所受的合力逐漸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高中物理 來源: 題型:選擇題

17.如圖所示,小球用細繩系住始終靜止在傾角為θ的光滑斜面上,當細繩方向由水平逐漸向上偏移時,繩的拉力F和斜面對小球的支持力FN將( 。
A.F逐漸增大,F(xiàn)N逐漸減小B.F先增大后減小,F(xiàn)N逐漸減小
C.F逐漸減小,F(xiàn)N逐漸增大D.F先減小后增大,F(xiàn)N逐漸減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