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學年度濰坊市昌邑第二學期九年級期中考試
化學試卷
(時間90分鐘 滿分100分)
可能用到的相對原子質量:H
一、選擇題(本題包括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答案正確,多選、錯選均不得分,請將正確答案序號填入表格內)
1.日常生活中見到下列現(xiàn)象,其中發(fā)生了化學變化的是
A.冬天的早晨,玻璃窗上出現(xiàn)美麗的冰花 B.自行車輪胎在烈日下爆裂
C.牛奶放置時間過長變質 D.玻璃杯被打碎
2.對質量守恒定律的正確理解是
A.
B.參加反應的氫氣和氧氣的體積,一定等于生成水的體積
C.反應物的質量等于生成物的質量
D.化學反應生成物的質量總和等于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3.下列操作中,完全正確的一組是
①用試管夾夾持試管時,試管夾從試管底部上套,夾在試管的中上部
②給盛有液體的體積超過1/3容積的試管加熱
③把鼻孔靠近容器口去聞氣體的氣味
④將試管平放,用紙槽往試管里送入固體粉末后,然后豎立試管
⑤取用放在細口瓶的液體時,取下瓶塞倒立放在桌面上,傾倒液體時,瓶上的標簽對著地面
⑥將燒瓶放在桌上,用力塞緊塞子
⑦用坩堝鉗夾取加熱后的蒸發(fā)皿
⑧將滴管垂直伸進試管內滴加液體
⑨稀釋濃硫酸時,把水迅速倒入盛有濃硫酸的量筒中
⑩檢驗裝置的氣密性時,把導管的一端浸入水中,用手捂住容器的外壁或用酒精燈微熱.
A.①④⑦⑩ B.①④⑤⑦⑩ C.①④⑤⑦⑧⑩ D.④⑤⑦⑧⑩
4.以下說法不正確的是
①有單質和化合物生成的反應一定是置換反應
②通過化合、分解、置換和復分解反應均可制得二氧化碳
④棉花、羊毛、塑料和天然橡膠等均屬于天然有機高分子材料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③凡均一、穩(wěn)定、透明、澄清的液體一定是溶液
5.化學與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下列做法會危害人體健康的是
A.為預防缺鐵性貧血發(fā)生,提倡某些特定人群使用加鐵醬油
B.在特制的飲料罐夾層中分別裝入硝酸銨固體和水,飲用前使它們混合制作低溫飲料
C.硫酸銅溶液可以殺菌,所以可用于飲用水消毒
D.在發(fā)酵面團中加入適量的碳酸鈉揉和,除去面團中多余的酸
6.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稀釋濃硫酸時,將濃硫酸沿著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斷攪動
B.氧氣是一種重要的燃料,所以沒有氧氣就沒有燃燒
C.緩慢氧化可能引起自燃,因此緩慢氧化都是有害的
D.降低可燃物的著火點,可以有效防止火災的發(fā)生
7.法國科學家拉瓦錫研究空氣的組成時給固體氧化汞加強熱,氧化汞受熱時的變化可用下圖表示(圖中表示汞原子,表示氧原子),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氧化汞受熱時能分解成汞和氧氣 B.原子在化學變化中不能再分
C.氧化汞分子是由氧原子和汞原子構成的 D.所有物質都是由分子構成的
8.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濃硫酸可以除去氫氣中含有的水蒸氣和二氧化碳
B.將Cu(OH)2加入到滴有酚酞試液的蒸餾水中,溶液顯紅色
C.飽和溶液轉化為不飽和溶液,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可能保持不變
D.某溶液加入足量稀硝酸后,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則證明含硫酸根
9.根據(jù)下圖的溶解度曲線,判斷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t
B.t
C.將t
D.當甲物質中混有少量乙物質時,可采用冷卻熱飽和溶液的方法提純甲
10.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飲用雪碧。下列有關雪碧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往雪碧中滴入酚酞試液變紅色
B.在飲用雪碧后人體血液的pH將增大
C.飲用冰雪碧后打嗝,主要是因為溶于雪碧中的CO2受熱后溶解度變小而釋放
D.喝雪碧后打嗝是―種熱輻射過程
11.把鋅、銅分別放入其它兩種金屬、的鹽溶液中,實驗結果如下表,其中“”表示能反應。“”表示不能反應。則它們的金屬活動性由強到弱的順序是:
溶液
金屬
鹽
鹽
Zn
Cu
A.、Zn、、Cu B.Cu、、Zn、
C.Zn、、、Cu D.Cu、、、Zn
12.某化學課外活動小組在準備實驗時配制了Na2SO4、Na2CO3、BaCl2、HCl四種溶液,因沒及時貼標簽,將其混淆。為將它們區(qū)別開來。把四種溶液編號為①②③④,進行了下面的實驗:
試驗內容
①+②
②+④
①+③
試驗現(xiàn)象
白色沉淀生成
白色沉淀生成
有氣泡冒出
按①②③④的順序,由以上實驗現(xiàn)象可以確定它們依次是
A.HCl、Na2SO4、Na2CO3、BaCl2 B.BaCl2、Na2CO3、Na2SO4、HCl
C.Na2CO3、BaCl2、HCl、Na2SO4 D.Na2SO4、BaCl2、Na2CO3、HCl
13.鍺酸鉍(Bi4Ge3O12)是我國研制的一種閃爍晶體材料。已知鍺酸鉍中鍺(Ge)的化合價為+4,則鍺酸鉍中鉍(Bi)的化合價為
A.+4 B.+
14.2008月22日是第十五個世界水日,它的宣傳主題為“如何應對水缺乏”。圍繞這一主題采取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養(yǎng)成節(jié)約用水的好習慣
B.在目前條件下,大量燃燒氫氣和氧氣產(chǎn)生水供人們使用
C.將污水處理后再使用
D.積極探索海水淡化的新技術
15.下列有關“一定”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單質和化合物的反應一定是置換反應
B.純凈物一定是由同種分子構成
C.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一定是單質
D.能分解出氧氣的化合物一定是含氧化合物
16.一定條件下,硫酸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shù)越大,與鎂反應的速率就越快。現(xiàn)用100g質量分數(shù)為30%的硫酸溶液與過量的鎂粉反應,為使反應減慢而又不影響生成氫氣的總量,可向硫酸溶液中加入
A.氫氧化鈉 B.10%硫酸溶液 C.水 D.碳酸鈉溶液
17.用氯化鈉配制100g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20%的氯化鈉溶液,現(xiàn)有下列操作:①溶解;②稱取氯化鈉;③過濾;④量取水;⑤計算;⑥蒸發(fā)結晶。正確的操作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⑤②④①
C.①③⑤②④① D.①③⑥⑤②④①
18.下圖所示裝置有多種用途,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洗氣:除去CO中的水蒸氣,裝置內應盛濃H2SO4
B.檢驗:證明CO中混有CO2,裝置內應盛澄清石灰水
C.集氣:若用排空氣法收集比空氣輕的氣體時,氣體應從裝置的A端通入
D.若要測定實驗室制得的少量O2的體積,則應在瓶內先裝滿水,再將O2從B端通入
19.大膽、科學的猜想與假設是科學探究的先導和價值所在。在下列假設(猜想)引導下的探究肯定是沒有意義的是
A.探究CO2和NaOH反應可能有Na2CO3生成
B.探究Mg在CO2氣體中燃燒生成的白色固體可能Mg(OH)2
C.探究C與O2反應可能會生成CO2與CO的混合氣體
D.探究Cu(OH)2粉末加熱后生成的黑色物質可能是CuO
20.下列化學方程式正確的是
A.4Fe+3O2 點燃 2Fe2O3 B.2Ag+FeSO4====Fe+Ag2SO4
C.2NaCl+K2CO3====Na2CO3+2KClC1 D.Cu+2AgNO3====Cu(NO3)2+2Ag
二、填空與筒答題(共25分)
21.(7分)(1)用數(shù)字和符號表示
①兩個氧原子________ ②三個雙氧水分子________ ③2個碳酸根離子_______
④五氧化二磷中磷元素顯正五價________
(2)食用含“瘦肉精”的豬肉后會中毒,“瘦肉精’的化學式為C12H18Cl2N2O,該物質有_______種元素組成,其中碳、氫、氧原子的個數(shù)比為________,氮、氧元素的質量比為________。
22.(14分)A、B、C、D、E、F、G為常見的物質,其中B、E、G屬于單質,反應②是煉鐵工業(yè)中的主要反應,下圖是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請回答:
(1)A物質的化學式________。
(2)寫出反應②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物質固態(tài)時的名稱________,該固體物質在實際生活中的一種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
(3)寫出反應③中生成紅色固體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圖轉化中產(chǎn)生無色氣體G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寫出物質G和A在加熱條件下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4分)(1)近年來,人們都在喊:熱、熱、熱。不少科學家認為地球表面變暖及一些異常氣候與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有一定的關系。下列反應都能放出二氧化碳氣體,試分析判斷,會給自然界造成大量“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主要反應是:_______(填序號)
①C+O2 點燃 CO2 ②CH4+2O2 點燃 CO2+2H2O
③CaCO3+2HCl==CaCl2+CO2↑+H2O ④石油燃燒主要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⑤2NaHCO3 △ Na2CO3+ CO2↑+H2O
(2)下列反應都能吸收二氧化碳氣體:
①CO2+2NaOH== Na2CO3+H2O
②6CO2+6H2O==C6H12O6(葡萄糖)+6O2(光合作用)
③CO2+H2O ===H2CO3
試判斷:若要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氣體,可利用的反應是:________ (填序號)
(3)根據(jù)對(1)和(2)的分析,你認為,為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我們應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防止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三、實驗及探究題(共25分)
24.(10分)某學校的探究性學習小組發(fā)現(xiàn),銅綠[Cu2(OH)2CO3]受熱分解后,除生成CO2和水蒸氣外,試管中還有一些黑色粉末狀固體。他們通過實驗探究,分析黑色固體的組成,并驗證產(chǎn)生的氣體。請?zhí)羁眨?/p>
(1)提出問題:黑色固體是什么?
(2)猜想與假設,黑色固體可能是:a.炭粉 b.氧化銅 c.________。
(3)查閱資料:炭粉和氧化銅均為黑色固體,其中炭粉不與稀酸反應,也不溶于稀酸,而氧化銅可與稀酸反應而溶解。
(4)設計實驗方案:
向試管中的黑色固體滴加足量的________ (填化學式)溶液,充分反應后,觀察固體的溶解情況和所得溶液的顏色。
(5)現(xiàn)象與結論:
如果猜想a正確,則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現(xiàn)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猜想b正確;假如現(xiàn)象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則猜想c成立。
(6)已知;無水硫酸銅固體為白色,遇水蒸氣則變?yōu)樗{色。若用下圖裝置驗證兩種氣體生成物,應將生成的混合氣體先通過裝置。當將氣體通入裝置A進行驗證時,氣流應從___________________口通入。
25.(15分)某化學興趣小組利用下列裝置進行O2、CO2的實驗室制法和有關性質的研究。
(1)寫出下列編號儀器的名稱: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 ③_________
(2)甲同學要用KMnO4固體來制取O2,應選用上圖中的_________裝置(填編號)。用化學方程式表示反應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當O2收集滿,取出集氣瓶后,停止該實驗的正確操作步驟是先_________________,后_________________。
(3)為了較準確測定KMnO4完全分解產(chǎn)生氧氣的體積,可進行以下試驗:稱取9.5g KMnO4加熱直至無氣體放出,過一會兒讀取進入量筒里的氣體體積。試完成下列填空:測量氣體體積時,可以將反應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中的氣體冷卻至室溫再進行。則收集氣體應選下圖中的裝置_________才合理(填編號),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同學用濃鹽酸和大理石在B裝置中反應,制取CO2并檢驗其有關性質,觀察到燒杯中紫色石蕊試液變紅。對這一變化的合理解釋是___________ (填序號)
A.產(chǎn)生的CO2直接使石蕊試液變紅
B.產(chǎn)生的CO2與水反應生成H2CO3使石蕊試液變紅
C.揮發(fā)出的氯化氫溶于水使石蕊試液變紅
(5)實驗室常用氯酸鉀與二氧化錳的混合物來制取氧氣,二氧化錳能加快氯酸鉀的分解,現(xiàn)設計實驗證明氧化銅也能加快氯酸鉀的分解,并與二氧化錳的催化效果進行比較,用下圖裝置進行實驗,實驗時均以生成25 mL氣體為準,其它可能影響實驗的因素均已忽略,相關數(shù)據(jù)見下表:
實驗序號
KClO3質量
其它物質質量
待測數(shù)據(jù)
④
1.2 g
無其他物質
⑤
1.2 g
CuO 0.5 g
⑥
1.2 g
MnO2 0.5 g
回答下列問題:
①上述實驗中的“待測數(shù)據(j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本實驗裝置圖中量氣裝置B由球形干燥管、乳膠管和50mL滴定管(帶刻度)改造后組裝而成,此處所用液體通常選___________ (填字母編號);
A.水 B.濃硫酸 C.雙氧水 D.無水酒精
③若要證明實驗②中球形干燥管內收集的氣體是O2,可待氣體收集結束后,用彈簧夾夾住B中乳膠管,拔去干燥管上單孔橡皮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觀察現(xiàn)象;
④為探究CuO在實驗
(6)中是否起催化作用,需補做如下實驗(無需寫出具體操作):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CuO的化學性質有沒有改變.
碳酸鈉和氯化鈉的混合物14g,常溫下溶解在87g水中;向溶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鈣溶液.加入氯化鈣溶液的質量與生成的沉淀質量的關系如下圖:
四、計算題(10分)
(1)圖像中表示恰好完全反應的點是__________________;
(2)求原混合物中氯化鈉的質量分數(shù);
(3)求恰好完全反應時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