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法躍進政治課堂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要進一步改進德育工作,寓德育于各科教學之中,要加強學校德育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踐的聯(lián)系,講究實際效果,克服形式主義傾向;智育工作要切實轉變教育觀念,改革人才培養(yǎng)模式,在教學中運用討論式教學,激發(fā)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與創(chuàng)新思維習慣,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以及團結協(xié)作和社會活動的能力。
中學思想政治課是學校智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也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滿堂灌”加“死記爛背”的教學方法成為大多數(shù)教師和學生奪取“考試高分”的捷徑,然而它完全忽視學生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忽視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政治課成了中學教育中“最容易教”和“最容易學”的課程,在學生心目中淪落到了“最不受歡迎”的地步。面對世紀之交的新形勢,教育要適應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中學思想政治課必須走出目前的困境。這就要全面貫徹素質教育精神,切實提高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徹底摒棄應試教育的模式和方法,加強討論式教學方法的研究和運用。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的選擇必須以能全面實現(xiàn)教學目標為根本標準。按照素質教育的要求,課程教學的目標要全面化、素質化,體現(xiàn)知識、能力、覺悟三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遵循這個要求,中學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方法,也要以既能教給學生科學知識,又能教給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本領,更重要的是能達到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增強行動的自覺性、培養(yǎng)良好心理品質,發(fā)展個性特長和道德素質為標準。應試教育對學生素質的理解呈現(xiàn)出片面化、狹隘化的傾向,導致教學方法“簡單化”,學習方法“機械化”,教學成果“分數(shù)化”,教學質量“低劣化”。這種重知識、輕素質的教學是影響政治課教學質量提高的重要因素,也是廣大學生厭學的重要根源。如何使學生對政治課從‘“苦學、厭學”中脫離出來而變得“樂學、善學”呢?就教學方法來看,我國著名教育
所謂“討論法”就是指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成員圍繞某一個理論或實際問題各抒己見,展開辯論,相互學習,以求得正確認識的教學方法。討論式教學法對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質具有多方面的意義。
首先,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學習是個矛盾運動的過程,只有通過自己去認識矛盾和解決矛盾,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才能真正理解和運用知識。中學生由于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的局限,對政治理論的學習最初往往是以“機械記憶”的形式進行的,這種學習獲得的認識是片面的、膚淺的和外顯的。如果教師也只以“灌輸”的方式進行教學,而不經過學生自己的思維激蕩,就很難解決學生思想中的許多疙瘩,一旦遇到實際問題,就只能進行“紙上談兵”了。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他所學的知識有沒有興趣,有沒有認同感進而自覺地去學習,關鍵在于他所學到的理論知識能不能幫助他解決實際問題。學生生活的世界是充滿矛盾的世界,他接觸到的社會現(xiàn)象五花八門、良莠混合,由于立場、思維方式、知識構成之間的差異,不同的學生對同一個問題所持的態(tài)度可能完全不同;即使是同一個學生,他在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個人經驗也可能與書本上的說法大相徑庭。這些知識學習上的矛盾、實踐過程中的矛盾、理論與現(xiàn)實的矛盾,這些客觀存在的矛盾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解決,會使學生覺得“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感到無所適從,有時就會對書本知識產生信任危機。從根本上說,這些矛盾的解決要靠學生自己,然而由于知識、經驗和社會經歷的限制,單靠學生個人的力量往往很難對諸如此類的問題作出正確的解釋,正如《學記》中所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討論式教學法能很好地解決以上難題,大家在討論中能各抒己見,各種不同的觀點和矛盾能交融在一起,在群體思考的過程中,在思維的相互碰撞中通過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互相批評、互相教育、歸納綜合的過程來共同認識矛盾、解決矛盾,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實際運用能力。一般來說,對某種社會現(xiàn)象和社會問題的認識往往要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思想、人生、價值等諸多因素,只有運用多方面的知識才能全面、歷史、辨證地分析它。學生在相互討論中能做到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充分調動群體的智慧和力量,達到認識上的深化和擴展。
其次,學習不僅是獲得知識的過程,也是發(fā)展能力的過程。政治課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理解、比較、批判、評價、表達等七種能力。能力是在學生積極參與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起來的。討論式教學是學生主動參與教學的過程,它能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第一,學生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能加深對知識本身的理解,深刻領會知識的內涵,提高比較、鑒別、分析的能力;在討論過程中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lián)系,提高學生知識運用的能力和實踐能力。
第二,討論是個學習互動的過程,通過對自我認識的反省與對他人認識的評價,提高學生進行批判和評價的能力。
第三,參與討論的關鍵是學生能清楚明白地向其他同學闡述自己的觀點,要做到言簡意賅,突出重點,就要提高文字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第四,對時事熱點問題展開討論,要求學生要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敏捷的思維力,較好的綜合分析能力。討論式教學法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能力與素質上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學習不僅是提高學生智的因素的過程,更是學生整體素質發(fā)展的過程。
因此課堂教學除了要授以學生知識,還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意志、思想素質。“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封閉式教學只會培養(yǎng)出”以自我為中心、孤芳自賞、人格不健全”的學生。討論式教學是一種開放式教學,是群體活動,它會使學生體會到集體智慧的力量,進而幫助學生學會關心他人、關心社會、關心國家,擺脫自我中心,增強集體意識;討論教學法的主要方式是通過相互論辯組織教學,它要求學生樹立團體協(xié)作意識、增強競爭意識,培養(yǎng)自信、自強精神,增強戰(zhàn)勝困難的勇氣;還有助于學生正確處理人際關系,所有這些都對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知識學習的效果
討論法的使用主要有以下幾種:
四、命題引導討論法
1.充分準備。教師對所提問題應心中有數(shù), 特別是對學生思想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模糊認識、錯誤認識及社會生活中的敏感話題更應精心準備,充分估計學生討論中可能會出現(xiàn)的結論,做好應變準備,以便針對學生的不正確認識及時地予以糾正、教育。
2.精心選題。首先,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貼近學生實際,符合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其次,要符合社會實際,選擇的內容要盡可能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體現(xiàn)時代特征,反映社會熱點。
3.注重德育功能。選擇的討論題要能增強學生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意識。如“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政治企圖”以及“在臺灣陳水扁公投的本質”等問題就是很值得學生討論的題材。
4.教學過程。討論前,教師應提出討論題及討論的具體要求,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資料或進行調查研究,認真寫好發(fā)言提綱。討論中,要讓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注意引導他們圍繞中心問題并聯(lián)系實際進行討論,要努力做到全員參加,機會均等,避免冷落兒的問題,鼓勵學生之間積極開展持之有據,言之有理的爭論,發(fā)揚勇于堅持自己的觀點、但又不固執(zhí)己見的學風。討論結束后,教師應進行歸納、評析,澄清錯誤觀念。也可提出一些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和研究。
任何一種課型都不是不分場合的。布魯納認為,教師不能按照自認為十分圓滿的方式去進行每一次的教學。作為討論課教學也有其局限性,這就要求教師把握討論課的適用性原則!
首先,要從教材內容的實際出發(fā)。教材內容要具有可討論性,結論應該是多樣的,在學生中有不同的但存在主體性的觀點認識,內容是開放性比較強的。
其次,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要分析自己學生的特點、個性、能力等,在學生知識水平、經驗認識的基礎上確定方法。保證學生對參與討論問題的興趣,對問題有言可發(fā),有事可議,內心有表達的需求愿望。
第三,資源上的豐富性、易收集性。圍繞一定中心問題進行討論,這一中心內容的資源相對要豐富,接近學生的經驗體驗,學生容易進入其中。資源的豐富多樣才能保證結論的多樣性。
第四,經濟性和積極的價值取向。有些內容有可討論性,學生也有言可發(fā),但價值不大,學生不必花費過多精力去探討,或者是教育性不強,即缺乏必要性。
總之,討論課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討論為中心,以發(fā)展為主旨,滲透啟發(fā)式、研究式、自主探究式學習的一種有效的學習方法和課堂教學結構。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