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某同學使用小試管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來檢驗其純度.第一次檢驗時.……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36、某實驗小組的四位同學在探究堿的性質時發(fā)現(xiàn)氫氧化鈉、氫氧化鈣等可溶性堿都能使酚酞試液變紅.他們想進一步探究:不溶性的氫氧化鎂是否也能使酚酞試液變紅.為此,他們將適量的氫氧化鎂加入到盛有熱水的燒杯中攪拌,然后向渾濁的液體中滴加酚酞試液,發(fā)現(xiàn)酚酞試液變紅,可是過一會兒紅色又消失了.
【提出問題】上述酚酞試液變紅、紅色又消失的原因是什么?
【作出猜想】
小明:可能是個偶然現(xiàn)象.
小東:可能是渾濁液體中的固體氫氧化鎂使酚酞試液變紅,氫氧化鎂沉降后溶液就變無色了.
小花:可能是酚酞試液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使紅色消失;也可能是氫氧化鎂溶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的緣故.
小紅:可能是在熱水中氫氧化鎂的溶解度大,溶液中OH-離子較多,使酚酞試液變紅;過一會兒溫度降低,氫氧化鎂的溶解度減小,溶液中OH-離子變少,酚酞試液又變無色.
【討論交流】
(1)對小明猜想“是個偶然現(xiàn)象”,四位同學都認為可以用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排除偶然現(xiàn)象.他們的方法是:
做重復實驗,

(2)小花認為小東的猜想不正確,她從堿使酚酞試液變色的原因上給予了否定:
固體氫氧化鎂中沒有自由移動的OH-離子,不能使酚酞試液變紅.

【實驗驗證】
(1)四位同學討論后認為要驗證小花的猜想,還需做如下實驗,你知道其實驗的目的嗎?
實驗步驟 設計目的
將氫氧化鎂加入到熱水中攪拌,滴入酚酞試液,并在上方滴一些植物油.
隔絕空氣證明紅色消失與氧氣和二氧化碳無關
(2)小紅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證明自己的猜想,請將其方案補充完整.
實驗方法 可能觀察到的現(xiàn)象 結論

取兩只試管,分別加入等質量的的Mg(OH)2和等質量的熱水,振蕩,各滴入數(shù)滴無色酚酞,一只保持溫度不變,另一只自然冷卻
保持溫度不變的紅色不消失,自然冷卻的紅色消失.
紅色消失與氫氧化鎂的溶解度隨溫度降低而減小有關
【反思提高】將氫氧化鎂加入到熱水中攪拌,所得溶液的pH
7;冷卻到常溫pH
=
7.(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6?南平)某校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設計了以下兩種簡易裝置
(1)寫出上述簡易裝置圖中標號儀器的名稱:
長頸漏斗
長頸漏斗
,②
試管
試管

(2)其中不能使反應隨時發(fā)生和停止的裝置是
A
A
 (填“A”或“B”).
(3)上述簡易裝置可用于制取
H2或CO2
H2或CO2
氣體(寫一種),寫出制取該氣體的化學方程式:
Zn+H2SO4═ZnSO4+H2↑或CaCO3+2HCl═CaCl2+CO2↑+H2O
Zn+H2SO4═ZnSO4+H2↑或CaCO3+2HCl═CaCl2+CO2↑+H2O
,收集該氣體的方法是
H2:向下排空氣法或排水法;或CO2:向上排空氣法
H2:向下排空氣法或排水法;或CO2:向上排空氣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校興趣小組進行了“二氧化碳制備及其性質探究”的實驗.試根據(jù)以下實驗事實填空或簡答.
(1)甲同學向分別盛有白色碳酸鈉粉末、石灰石顆粒的兩支試管內加入適量稀鹽酸,仔細觀察、思考并記錄如下:
①盛白色粉末的試管內迅速冒出白色泡沫,片刻后形成平靜的無色溶液.
②固體顆粒表面持續(xù)產生較多氣泡,固體顆粒漸漸變�。�
③反應過程中,用手握住盛白色粉末的試管底部,感覺微熱.
④反應過程中,用手握住盛固體顆粒的試管底部,無明顯發(fā)熱感.
⑤碳酸鈉與鹽酸反應,能迅速產生CO2,難以控制.
⑥石灰石與鹽酸反應,能持續(xù)、穩(wěn)定地產生CO2,便于控制.
你認為甲同學的上述記錄中,屬于描述現(xiàn)象的是
1234
1234
,屬于實驗結論的是
56
56
(填序號).
(2)乙同學取兩支小試管,分別倒入約3mL 蒸餾水,然后向其中一支試管內的蒸餾水中通入一會兒CO2,再分別向兩支試管內各滴入相同滴數(shù)的紫色石蕊試液,觀察兩支試管內溶液顏色的變化.
你認為乙同學在觀察溶液顏色變化過程中,還需要的操作是
振蕩
振蕩
;其中另一支試管內不通入二氧化碳的目的是
對比作用
對比作用

(3)如圖A~F是實驗室制備某些常見氣體的裝置示意圖.

(1)實驗室制備CO2的文字表達式為:
石灰石+稀鹽酸→氯化鈣+水+二氧化碳
石灰石+稀鹽酸→氯化鈣+水+二氧化碳

可用的發(fā)生裝置有:
BCDEF
BCDEF
(選填上圖字母序號).
(2)裝置E或F相對于裝置C在操作方面的優(yōu)勢為:
能隨時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
能隨時控制反應的發(fā)生和停止

(3)排水法收集與排空氣法收集CO2的比較(分別用體積相同的2個集氣瓶收集)
比較項目 排水法 向上排空氣法
收集方法可行性分析 CO2氣體生成和從水面逸出的速率遠大于其溶解和與水反應的速率 CO2密度比空氣大,且
不與空氣反應
不與空氣反應
收集過程分析 集滿現(xiàn)象:
集氣瓶內液面下降至瓶口,且氣泡從瓶內向外冒出
集氣瓶內液面下降至瓶口,且氣泡從瓶內向外冒出
“驗滿”分析:因氣體無色,故集滿與否較難確定.即使用燃著木條移近容器口火焰熄滅,也難以證明空氣完全排近
向收集到CO2的集氣瓶內倒入等體積適量澄清石灰水,并振蕩 先渾濁后變澄清所需時間較短 先渾濁后變澄清所需時間較長
由上述實驗可得結論 (1)
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排空氣法更純
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排空氣法更純
(2)
排水法集滿現(xiàn)象明顯好操作
排水法集滿現(xiàn)象明顯好操作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3?常熟市模擬)物質之間發(fā)生化學反應時,常伴隨有明顯的現(xiàn)象,但有些化學反應卻觀察不到明顯的現(xiàn)象.某興趣小組同學為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中和反應,從不同角度設計了如下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
方案一:先用pH試紙測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鹽酸,并不斷振蕩溶液,同時測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測得的pH逐漸變小且小于7,則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1)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時,正確的操作是:
將pH試紙放在潔凈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少許待測液涂在pH試紙上,再與標準比色卡對照.
將pH試紙放在潔凈的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少許待測液涂在pH試紙上,再與標準比色卡對照.

(2)簡述強調“測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排除是因為加入鹽酸使溶液變稀而導致pH減小的因素
排除是因為加入鹽酸使溶液變稀而導致pH減小的因素

方案二: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溶液,溶液顯紅色,然后再不斷滴加鹽酸,一段時間后可觀察到紅色消失,則證明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該組同學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時,發(fā)現(xiàn)了一個意外現(xiàn)象: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變成了紅色,過了一會兒紅色就消失了.該小組對這種意外現(xiàn)象的原因作了如下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與空氣中的氧氣反應,使紅色消失;
②可能是氫氧化鈉溶液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反應,使紅色消失.
(1)為驗證猜想①,該組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將配制的氫氧化鈉溶液加熱,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卻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實驗中“加熱”和“滴入植物油”目的是
防止溶液中溶入氧氣或除去溶液中的氧氣
防止溶液中溶入氧氣或除去溶液中的氧氣
.實驗結果表明酚酞溶液紅色消失與空氣中的氧氣無關.
(2)為驗證猜想②,該組同學做了如下實驗:取了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在其中滴入酚酞溶液,發(fā)現(xiàn)溶液也呈現(xiàn)紅色,由此可得出以下兩點結論:
結論1:說明Na2CO3溶液呈
性;
結論2:說明酚酞溶液紅色消失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無關
無關
(填“有關”或“無關”).
(3)該小組同學通過查閱資料得知:當氫氧化鈉溶液濃度很大時,就會出現(xiàn)上述意外現(xiàn)象.請設計實驗證明該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濃度過大:①實驗方法:
取稀的氫氧化鈉溶液溶液滴入酚酞
取稀的氫氧化鈉溶液溶液滴入酚酞
,②觀察到的現(xiàn)象
觀察到紅色不再消失
觀察到紅色不再消失

方案三:化學反應中通常伴隨有能量的變化,可借助反應前后的溫度變化來判斷反應的發(fā)生.如果NaOH溶液與稀鹽酸混合前后溫度有變化,則證明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該組同學將不同濃度的鹽酸和NaOH溶液各10mL混合,用溫度計測定室溫下混合前后溫度的變化,并記錄了每次混合前后溫度的升高值△t(如下表).
編號 鹽酸 NaOH溶液 △t/℃
1 3.65% 2.00% 3.5
2 3.65% 4.00% x
3 7.30% 8.00% 14

(1)表中x=
7
7

(2)某同學在沒使用溫度計的情況下,通過如圖1所示裝置完成了實驗.則該同學根據(jù)
U形管左側液面降低
U形管左側液面降低
判斷NaOH溶液與稀鹽酸發(fā)生了中和反應.但有同學認為單憑此現(xiàn)象不足以說明該反應放熱,其理由是
從分液漏斗內滴下的液體也會使燒瓶內氣壓增大而使U形管內出現(xiàn)液面差
從分液漏斗內滴下的液體也會使燒瓶內氣壓增大而使U形管內出現(xiàn)液面差

(3)對上述過程采用微觀模型加以認識,如圖2:
①氫氧化鈉溶液與鹽酸反應中消失的離子有:
H+和OH-
H+和OH-

②上圖微觀模型所反映的NaCl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shù)(保留至0.1%):
28.9%
28.9%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二氧化硫是大氣污染物之一,為粗略地測定周圍環(huán)境中的SO2含量,某學生課外活動小組設計了如圖的實驗裝置.
  我國環(huán)境空氣質量標準中對每次空氣質量測定中的S02最高濃度限值
S02最高濃度限值
一級標準二級標準三級標準
0.150.500.70
(1)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時,先在試管中裝入適量的水(保證玻璃導管的下端浸沒在水中),然后______(填寫實驗操作方法)時,將會看到______(填寫實驗現(xiàn)象),則證明該裝置的氣密性良好.
(2)已知二氧化硫與碘水的反應為:SO2+I2+2H2O═H2SO4+2HI.向試管中加入1.0mL溶質質量分數(shù)為1.27X10-4的碘水(此時溶液的密度與水的密度近似),用適量的蒸餾水稀釋后再加入2-3滴淀粉溶液,配制成溶液A.測定指定地點的空氣中SO2的含量時,推拉注射器的活塞反復抽氣,A溶液由______色變?yōu)開_____色時反應恰好完全進行.
(3)課外活動小組分成第一小組和第二小組,使用相同的實驗裝置和溶液A,在同一地點、同時測量空氣中的S02含量(兩個小組所用時間相同、所用裝置和藥品均無問題).當反應恰好完全進行,記錄抽氣次數(shù)如下(假設每次抽氣500mL).請將表填寫完整(計算時保留二位有效數(shù)字).
  不同組別的測量值
分組第一小組第二小組
抽氣次數(shù)120140
空氣中S02的含量
(4)通過測定并計算,你判斷出所測地點的空氣中S02的含量屬于______標準(填表3中所列舉的等級),你認為______小組(填“第一”或“第二”)小組的測定結果更接近實際值,原因是______.
(5)CO2飽和溶液的pH約為5.6,環(huán)境化學里將pH小于5.6的雨水稱為酸雨.過量排放下列氣體不會形成酸雨的是______(填序號)
①CO2     ②NO2    ③SO2    ④HCl.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
关 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