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實驗室可用圖示裝置制取少量乙酸乙酯(酒精燈等在圖中均已略去).請你參與研究: (1)實驗時.試管a中需加入濃硫酸.冰醋酸和乙醇各2mL.正確的加入操作順序是 . (2)試管a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 (3)試管b中加有飽和Na2CO3溶液 .其目的是 . (4)若分離試管b中的混合物.需要用到的玻璃儀器是 . (5)酯化反應進行得比較緩慢.用于提高該反應速率的主要措施是 .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用圖示裝置(酒精燈、鐵架臺等未畫出)制取三氯化磷,在由頸瓶d中放入足量白磷,將氯氣迅速而又不間斷地通入曲頸瓶中,氯氣與白磷就會發(fā)生反應,產(chǎn)生火焰.三氯化磷的物理常數(shù)如下:

(1)有濃鹽酸、濃硫酸、白磷、二氧化錳、氫氧化鈉等物質供選用,a、b中應該裝入的試劑分別是:a________b________.

(2)________儀器需要加熱(填儀器對應的字母)

(3)在蒸餾燒瓶e中收集生成的三氯化磷.為保證三氯化磷蒸氣冷凝,應在水槽g中加入________.

(4)三氯化磷遇到水蒸氣強烈反應,甚至發(fā)生爆炸,所以d、e儀器及裝入其中的物質都不能含有水分.為除去氯氣中水分,c可以裝入下列物質中的(填字母)________

A.堿石灰  B.濃硫酸  C.無水氯化鈣

(5)氯氣和白磷反應放出大量的熱,為使曲頸瓶d不致因局部過熱而炸裂,實驗開始前應在曲頸瓶的底放少量________.

(6)實驗室的白磷保存于水中,取出白磷后用濾紙吸于表面水分,浸入無水酒精中片刻,再浸入乙醚中片刻即可完全除去水分.已知水與酒精互溶,酒精與乙醚互溶,用上述方法可除去水分的原因是________

(7)為防止氯氣污染空氣,裝置末端導出的氣體最好用________(填字母)進行凈化處理.

A.NaOH  B.Ca(OH)2溶液  C.飽和食鹽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實驗室制取乙烯的裝置如圖所示,請回答:
(1)反應中濃硫酸起
催化劑
催化劑
劑和
脫水劑
脫水劑
劑的作用.
(2)加熱前應該在燒瓶內(nèi)放入少量碎瓷片,它的作用是
防止暴沸
防止暴沸

(3)該實驗可能產(chǎn)生的主要的有機副產(chǎn)物是
乙醚
乙醚

(4)制取乙烯的反應類型是
消去反應
消去反應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CH3CH2OH
濃硫酸
170℃
CH2=CH2↑+H2O
CH3CH2OH
濃硫酸
170℃
CH2=CH2↑+H2O

查看答案和解析>>

實驗室常用苯甲醛在濃氫氧化鈉溶液中制備苯甲醇和苯甲酸,反應式如下:

已知:
①苯甲酸在水中的溶解度為:0.18g(4℃)、0.34g(25℃)、0.95g(60℃)、6.8g(95℃).
②乙醚沸點34.6℃,密度0.7138,易燃燒,當空氣中含量為1.83~48.0%時易發(fā)生爆炸.
③石蠟油沸點高于250℃

實驗步驟如下:
①向圖l 所示裝置中加入8g氫氧化鈉和30mL水,攪拌溶解.稍冷,加入10mL苯甲醛.開啟攪拌器,調整轉速,使攪拌平穩(wěn)進行.加熱回流約40min.
②停止加熱,從球形冷凝管上口緩緩加入冷水20mL,搖動均勻,冷卻至室溫.反應物冷卻至室溫后,用乙醚萃取三次,每次
10mL.水層保留待用.合并三次萃取液,依次用5mL飽和亞硫酸氫鈉溶液洗滌,10mL 10%碳酸鈉溶液洗滌,10mL水洗滌,分液水層棄去所得醚層進行實驗③.
③將分出的醚層,倒入干燥的錐形瓶,加無水硫酸鎂,注意錐形瓶上要加塞.將錐形瓶中溶液轉入圖2 所示蒸餾裝置,先緩緩加熱,蒸出乙醚;蒸出乙醚后必需改變加熱方式,升溫至140℃時應對水冷凝管冷凝方法調整,繼續(xù)升高溫度并收集203℃~205℃的餾分得產(chǎn)品A.
④實驗步驟②中保留待用水層慢慢地加入到盛有30mL濃鹽酸和30mL水的混合物中,同時用玻璃棒攪拌,析出白色固體.冷卻,抽濾,得到粗產(chǎn)品,然后提純得產(chǎn)品B.
根據(jù)以上步驟回答下列問題:
(1)步驟②萃取時用到的玻璃儀器除了燒杯、玻璃棒外,還需
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
(儀器名稱),實驗前對該儀器進行檢漏操作,方法是
向分液漏斗加少量水,檢查旋塞芯外是否漏水,將漏斗倒轉過來,檢查玻璃塞是否漏水,待確認不漏水后方可使用
向分液漏斗加少量水,檢查旋塞芯外是否漏水,將漏斗倒轉過來,檢查玻璃塞是否漏水,待確認不漏水后方可使用

(2)飽和亞硫酸氫鈉溶液洗滌是為了除去
未反應完的苯甲醛
未反應完的苯甲醛
,而用碳酸鈉溶液洗滌是為了除去醚層中極少量的苯甲酸.醚層中少量的苯甲酸是從水層轉移過來的,請用離子方程式說明其產(chǎn)生原因

(3)步驟③中無水硫酸鎂是
干燥(吸收水分)
干燥(吸收水分)
劑;產(chǎn)品A為
苯甲醇
苯甲醇

(4)蒸餾除乙醚的過程中采用的加熱方式為
水浴加熱
水浴加熱
;蒸餾得產(chǎn)品A加熱方式是
石蠟油油浴加熱
石蠟油油浴加熱
;蒸餾溫度高于140℃時應改用
改用空氣冷凝管
改用空氣冷凝管
冷凝.
(5)提純產(chǎn)品B 所用到的實驗操作為
重結晶
重結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實驗室用濃鹽酸配制250mL0.1mol/L的鹽酸溶液:☆
Ⅰ.(1)配制250mL0.1mol/L鹽酸溶液需要濃鹽酸(密度為1.2g/mL,質量分數(shù)為36.5%)的體積為
2.1mL
2.1mL

(2)配制時,其正確的操作順序是(字母表示,每個字母只能用一次)
BCAFED
BCAFED

A.用30mL水洗滌燒杯2-3次,洗滌液均注入容量瓶,振蕩
B.用量筒量取所需的濃鹽酸,沿玻璃棒倒入燒杯中,再加入少量水(約30mL),用玻璃棒慢慢攪動,使其混合均勻
C.將已冷卻的鹽酸沿玻璃棒注入250mL的容量瓶中
D.將容量瓶蓋緊,振蕩,搖勻
E.改用膠頭滴管加水,使溶液凹面恰好與刻度相切
F.繼續(xù)往容量瓶內(nèi)小心加水,直到液面接近刻度1-2cm處
(3)配制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造成濃度偏高的操作是
AC
AC

A.溶解后的溶液未冷至室溫就轉入容量瓶中;
B.洗滌燒杯和玻棒的溶液未轉入容量瓶中;
C.定容時眼睛俯視刻度線;
D.定容時眼睛仰視刻度線;
Ⅱ.(1)某學生設計的用該濃鹽酸與二氧化錳反應制取并收集干燥純凈的氯氣的裝置如圖:

①寫出甲中發(fā)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MnO2+4H++2Cl-=Mn2++Cl2↑+2H2O
MnO2+4H++2Cl-=Mn2++Cl2↑+2H2O

②乙中盛的試劑是
飽和NaCl溶液
飽和NaCl溶液
;作用是
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氣體
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氣體

丙中盛的試劑是
濃硫酸
濃硫酸

(2)如果將過量二氧化錳與20mL該濃鹽酸混合加熱,充分反應后理論上可生成標況下的氯氣的體積為
1344
1344
mL,而實際值明顯少于理論值,其主要原因有:
部分濃鹽酸揮發(fā)了
部分濃鹽酸揮發(fā)了
;②
隨著反應的進行濃鹽酸變稀,稀鹽酸不能被氧化成氯氣
隨著反應的進行濃鹽酸變稀,稀鹽酸不能被氧化成氯氣

(3)若將制得的少量氯氣通入無色的飽和碘化鉀溶液中,溶液變
棕黃色
棕黃色
色,其離子方程式是
Cl2+2I-=2Cl-+I2
Cl2+2I-=2Cl-+I2
,向所得溶液中加入四氯化碳,振蕩后靜置,則溶液分為兩層,下層是顯
紫紅色
紫紅色
色,這種操作叫做
萃取
萃取

(4)若將制得的氯氣制成飽和氯水,則實驗室保存飽和氯水的方法是
保存在細口棕色試劑瓶中,放置冷暗處
保存在細口棕色試劑瓶中,放置冷暗處

查看答案和解析>>

實驗室制備1,2-二溴乙烷的反應原理如下:
CH3CH2OH
濃硫酸
170攝氏度
CH2=CH2
CH2=CH2+Br2
加熱
BrCH2CH2Br
可能存在的主要副反應有:乙醇在濃硫酸的存在下在l40℃分子間脫水生成乙醚.
用少量的溴和足量的乙醇制備1,2-二溴乙烷的裝置如右圖所示,有關數(shù)據(jù)列表如下:
乙醇 1,2-二溴乙烷 乙醚
狀態(tài) 無色液體 無色液體 無色液體
密度/g?cm-3 0.79 2.2 0.71
沸點/℃ 78.5 132 34.6
熔點/℃ 一l30 9 -1l6
回答下列問題:
(1)裝置A中需要加入碎瓷片或不斷攪拌,其最主要目的是
防止爆沸
防止爆沸

(2)反應過程中應用冷水冷卻裝置D,但若過度冷卻(如用冰水),B中可能的現(xiàn)象為:
B中長導管內(nèi)液面上升
B中長導管內(nèi)液面上升

(3)反應結束后,產(chǎn)物中可能有有少量未反應的Br2,完成下列實驗步驟提純產(chǎn)品:
①將1,2-二溴乙烷粗產(chǎn)品置于
分液漏斗
分液漏斗
中;(填寫儀器名稱)
②加入
氫氧化鈉溶液
氫氧化鈉溶液
,充分振蕩反應后靜置,
③產(chǎn)物應在
層(填“上”、“下”);
(4)檢驗產(chǎn)物1,2-二溴乙烷中含有溴元素,實驗方法為:
取少量產(chǎn)物于試管中,入NaOH溶液,加熱,反應后冷卻,加入稀HNO3酸化后加入AgNO3溶液,生成淡黃色沉淀,證明含有溴元素
取少量產(chǎn)物于試管中,入NaOH溶液,加熱,反應后冷卻,加入稀HNO3酸化后加入AgNO3溶液,生成淡黃色沉淀,證明含有溴元素
;有機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CH2BrCH2Br+2NaOH
加熱
OHCH2BrCH2OH+2NaBr
CH2BrCH2Br+2NaOH
加熱
OHCH2BrCH2OH+2NaBr

(5)處理上述實驗后燒瓶A中廢液的正確方法是
c
c

a.廢液冷卻后直接倒入下水道中    
b.廢液冷卻后直接倒入空廢液缸中
c.廢液加入適量水稀釋冷卻后倒入廢液缸.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