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說通過第一輪復習.學生的實驗能力有明顯的提高.不論是基本操作還是設計和評價.數(shù)據(jù)的處理.語言的表達等都上升到一個新臺階.但是從平時練習和考試來看.還是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實驗原理不清導致整個實驗思維混亂.實驗裝置的連接易錯.實驗操作敘述不夠準確規(guī)范.實驗設計能力差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的復習策略如下: (一 ) 回歸課本.夯實基礎 高考實驗可以說均為立足于課本的實驗.要么出現(xiàn)在課本的學生實驗.要么出現(xiàn)在課本的演示實驗.要么就是將課本中有關某物質的制備或性質的理論知識轉變?yōu)閷嶒?正因為這樣.所以我們在復習中強調師生的復習方向都必須是回歸課本.那么.在實際操作中如何進行呢?我們認為:實驗知識即是元素化合物知識與儀器使用知識及實驗基本操作知識的總和.基于這點認識.我們對實驗的回歸課本是在以課本為依據(jù)復習好元素化合物知識的基礎上來進行的. 1.要求學生認真看課本.初三及高一課本中學生實驗部分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知識.這里有很多儀器的基本使用及化學實驗的基本常識,看課本后面的學生實驗,還要看有機實驗的基本要求及特點,此外就是看課本的所有演示實驗.我們還要求學生在看書的同時注重對每一點實驗知識都要加以充分的思考和理解.舉例如下: (1)理解儀器的使用.包括儀器的常規(guī)使用方法.要解決綜合實驗.組裝整套實驗裝置.我們必須先知道每一種儀器有什么作用.例如:常見的廣口瓶被形象地稱為萬能瓶.有不同用途:(1)用作排氣集氣裝置,(2)用作排水集氣裝置,(3)用于測量氣體的體積,用作尾氣吸收裝置,(6)用作觀察氣體排放快慢的裝置,(7)用作凈化和干燥裝置,(8)用作反應器等等. (2)理解每一個實驗的裝置安裝原理.反應原理.現(xiàn)象及描述.如噴泉實驗.我們引導學生得出下列結論:第一.噴泉實驗的原理最關鍵之處在于燒瓶內的氣體在擠進燒瓶中的液體中能大量消耗.造成燒瓶內氣體的壓強大量減小.則液體會噴入燒瓶內形成噴泉,第二.瓶內氣體的大量消耗有不同途徑:氣體極易溶解于擠入燒瓶內的水中和氣體與擠入瓶內的液體發(fā)生化學反應. 2.重視課本后面的選做實驗 每一冊書后面都有若干選做實驗.如何用好選做實驗.這也是我們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縱觀高考實驗題.也有出現(xiàn)過選做實驗的影子.比如:高考考過的pH試紙使用.判斷強弱電解質的操作等即是第三冊選做實驗一的內容.此外高考中常考的實驗題中有一類是物質純度的測定.而課本中的學生實驗主要都是一些物質的制取及性質實驗.與純度測定有關的實驗恰恰出現(xiàn)在高一唯一的一個選做實驗--CuSO4 •5H2O中結晶水含量的測定.所以我們很有必要認真對待課本上的選做實驗.以CuSO4 •5H2O中的結晶水含量的測定來突破中學定量實驗.為解決好高考中出現(xiàn)的定量實驗做好準備. 學生在進行了這樣的思考和理解后.對實驗基本的知識點的掌握就會比較牢固和靈活.為解決好實驗題做好了一些基本的準備.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新華網(wǎng)2月22日電 截至22日15時,山西屯蘭煤礦事故已造成73人遇難。據(jù)事故搶險指揮部介紹,現(xiàn)已初步查明,事故原因為井下局部瓦斯爆炸。該礦發(fā)生事故時井下共有礦工436人,有375人陸續(xù)升井。升井后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的和井下已發(fā)現(xiàn)遇難遺體的礦工共計73人�,F(xiàn)有113人住院觀察,其中21人傷勢較重。目前,山西仍在全力搜救被困者,第一輪搜救已于14時結束,目前第二輪搜救排查已經(jīng)展開,同時山西省還采取措施防止次生災害發(fā)生。煤礦發(fā)生爆炸事故的元兇是煤礦坑道氣中含有的甲烷。

⑴下列關于甲烷的敘述中錯誤的是(     )  

A.甲烷分子是一種呈正四面體型的、含極性鍵的非極性分子

B.甲烷分子中兩個氫原子被氯取代后,可形成兩種不同結構的分子

C.甲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分解產(chǎn)物可用于合成氨和橡膠工業(yè)

D.“抽”出坑道中的甲烷,既可用作清潔燃料,又可防止爆炸

⑵已知某正四面體形分子E和直線形分子G在光照條件下反應,生成一種直線形分子M和變形的四面體L(組成E.G.L.M分子的元素原子序數(shù)均小于18),且G分子中的原子處于E分子最大原子的下一周期。反應過程圖示如下:

利用E與G發(fā)生取代反應制取副產(chǎn)品M溶液的設想在工業(yè)上已成為現(xiàn)實。某化學興趣小組通過在實驗室中模擬上述過程,其設計的模擬裝置如下:

 

根據(jù)要求填空:

①B裝置有三種功能:①控制氣流速度;②均勻混合氣體;③               

②設V(G)/V(E)=x,若理論上欲獲得最多的M,則x值應           

③D裝置的石棉中均勻混有KI粉末,其作用是                   

④E裝置的作用是         (填編號)

A.收集氣體   B.吸收G物質    C.防止倒吸    D.吸收M物質

⑤在C裝置中,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強光照射,發(fā)現(xiàn)硬質玻璃管內壁有黑色小顆粒產(chǎn)生,寫出置換出黑色小顆粒的化學方程式                               

⑥E裝置出生成鹽酸外,還含有有機物,從E中分離出M的最佳方法為        。

該裝置還有缺陷,原因是沒有進行尾氣處理,其尾氣主要成分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新華網(wǎng)2月22日電 截至22日15時,山西屯蘭煤礦事故已造成73人遇難。據(jù)事故搶險指揮部介紹,現(xiàn)已初步查明,事故原因為井下局部瓦斯爆炸。該礦發(fā)生事故時井下共有礦工436人,有375人陸續(xù)升井。升井后經(jīng)搶救無效死亡的和井下已發(fā)現(xiàn)遇難遺體的礦工共計73人。現(xiàn)有113人住院觀察,其中21人傷勢較重。目前,山西仍在全力搜救被困者,第一輪搜救已于14時結束,目前第二輪搜救排查已經(jīng)展開,同時山西省還采取措施防止次生災害發(fā)生。煤礦發(fā)生爆炸事故的元兇是煤礦坑道氣中含有的甲烷。
⑴下列關于甲烷的敘述中錯誤的是_____________。
A.甲烷分子是一種呈正四面體型的.含極性鍵的非極性分子
B.甲烷分子中兩個氫原子被氯取代后,可形成兩種不同結構的分子
C.甲烷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分解產(chǎn)物可用于合成氨和橡膠工業(yè)
D.“抽”出坑道中的甲烷,既可用作清潔燃料,又可防止爆炸
⑵已知某正四面體形分子E和直線形分子G在光照條件下反應,生成一種直線形分子M和變形的四面體L(組成E、G、L、M分子的元素原子序數(shù)均小于18),且G分子中的原子處于E分子最大原子的下一周期。反應過程圖示如下:
利用E與G發(fā)生取代反應制取副產(chǎn)品M溶液的設想在工業(yè)上已成為現(xiàn)實。某化學興趣小組通過在實驗室中模擬上述過程,其設計的模擬裝置如下:
根據(jù)要求填空: ①B裝置有三種功能:①控制氣流速度;②均勻混合氣體;③______________。
②設V(G)/V(E)=x,若理論上欲獲得最多的M,則x值應___________________。
③D裝置的石棉中均勻混有KI粉末,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E裝置的作用是_________(填編號)
A.收集氣體
B.吸收G物質
C.防止倒吸
D.吸收M物質
⑤在C裝置中,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強光照射,發(fā)現(xiàn)硬質玻璃管內壁有黑色小顆粒產(chǎn)生,寫出置換出黑色小顆粒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E裝置出生成鹽酸外,還含有有機物,從E中分離出M的最佳方法為。該裝置還有缺陷,原因是沒有進行尾氣處理,其尾氣主要成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設計了α粒子散射實驗準備對他的老師湯姆遜關于原子結構的“葡萄干蛋糕”原子模型進行驗證.實驗前先預測,若果真那樣,則α粒子應該都通過“金箔”.可是結果卻是:絕大多數(shù)通過,少數(shù)轉向,極少數(shù)反彈.請聯(lián)想質疑:

(1)結果說明了原子結構的什么情況?

(2)(1)的結論的基礎上,你又會有什么聯(lián)想和質疑?

查看答案和解析>>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設計了α粒子散射實驗,準備對他的老師湯姆遜關于原子結構的“葡萄干蛋糕”原子模型進行驗證.實驗前先預測,如果真那樣,則α粒子應該都通過“金箔”.可是結果卻是:絕大多數(shù)通過;少數(shù)轉向;極少數(shù)反彈.請完成下列問題:

(1)上述結果說明了原子結構的什么情況?

(2)在(1)的結論的基礎上,你又會有什么聯(lián)想和質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中學2009屆高三一輪復習單元測試,化學,3)實驗室配制1mol·L-1鹽酸250mL,下列不需用的儀器是

A.250 mL容量瓶         B.托盤天平           C.膠頭滴管             D.燒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