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5.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哈邁德澤維爾,開創(chuàng)了“飛秒化學”的新領域,使運用激光光譜技術觀察進行化學反應分子中原子的運動成為可能。你認為該技術不能觀察到的是( )
A.化學變化中反應物分子的分解 B.反應中原子的運動
C.化學反應中生成物分子的形成 D.原子核的內部結構
思路解析:運用激光光譜技術觀察化學反應中原子的運動,原子核體積只占原子體積的幾千億分之一,因此此技術無法觀察到原子核的內部結構。
答案:D
4.在一個玻璃容器中,加入約60 mL水,向水中加入一小塊糖塊,在容器外壁用鉛筆沿液面畫一條水平線,當糖塊溶解后,液面與水平線哪一個高,并解釋這一現(xiàn)象。
圖3-5
思路解析:這是考查粒子之間有間隔的一道題。
答案:當糖塊溶解后,液面降低;因為糖的粒子擴散到水的粒子中間去了,粒子間有間隔。
3.氧氣降溫加壓變成液氧,氧分子的主要變化是( )
A.分子間的間隔 B.分子的質量 C.分子的體積 D.分子的性質
思路解析:由氧氣變成液氧,沒有新物質生成,則分子本身沒有改變,那么分子的質量、體積、性質都不變。加壓時只是氧分子之間的間隔縮小。
答案:A
2.下列物質含有氧分子的是( )
A.過氧化氫 B.氧化銅 C.空氣 D.二氧化碳
思路解析:過氧化氫、氧化銅、二氧化碳這三種純凈物都是由各自的分子構成的,不含氧分子。空氣是由氮氣、氧氣等物質組成的,氧氣是由氧分子構成的,則空氣中含氧分子。
答案:C
1.某同學在電腦上繪制的表示氣體粒子的示意圖,圖中“”和“”分別表示兩種不同的原子。其中表示混合物的是( )
圖3-4
思路解析:純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從宏觀角度理解為“一物”與“多物”;從微觀角度來看,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含一種分子的是純凈物,含多種分子的是混合物。本題各圖直觀地反映了物質的微觀構成,因此要從微觀角度去認識。選項B、D是由同種分子構成的,為純凈物;選項A是由不同種原子直接構成的,選項C是由不同種分子構成的,是混合物。
答案:AC
9.根據質量守恒定律,6 g鎂和8 g氧氣充分反應后,可能生成14 g氧化鎂。這種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如不正確,請加以改正。
思路解析:在化學反應中,各反應物之間是按照一定的質量比相互作用的。因此,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就不是任意比例的反應物的質量的簡單加和,而應是按一定的質量比進行反應的各反應物的質量總和。所以本題簡單地用:6 g + 8 g=14 g的計算方法就得出生成物氧化鎂的質量是錯誤的。
答案:2Mg + O22MgO
2×24 32
6 g 8 g
由于,所以氧氣過量。
設6 g鎂能與氧氣反應的質量為x
2Mg + O22MgO
48 32
6 g x
x=4 g
生成氧化鎂的質量:6 g+4 g=10 g
所以上述說法可以這樣改正:根據質量守恒定律,6 g鎂和4 g氧氣恰好完全反應后,可以生成10 g氧化鎂。
8.早在17世紀,質量守恒定律發(fā)現(xiàn)之前,英國化學家玻義耳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密閉的容器中燃燒金屬時,得到了金屬灰,然后打開容器蓋,稱量金屬灰的質量,發(fā)現(xiàn)比原來金屬質量增加了。
(1)試解釋金屬灰質量比原金屬質量增加的原因。
(2)由于玻義耳稱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錯過了發(fā)現(xiàn)質量守恒定律的機會。請你改進他的稱量方法,以驗證質量守恒定律。
答案:(1)金屬燃燒是金屬和氧氣發(fā)生化合反應,生成金屬氧化物。根據質量守恒定律可知,參加反應的金屬與氧氣的質量之和等于生成的金屬氧化物的質量。生成的金屬灰是金屬氧化物,所以金屬灰的質量比原來金屬的質量增加了。
(2)分別稱量反應前后密閉容器的質量。
13.6 g÷85%=16克
答案:(1)12.5 (2)16
0.8x 6.4 g y
x=12.5克
y=13.6克
7.火力發(fā)電廠用石灰石泥漿吸收廢氣中的二氧化硫以防止污染環(huán)境,其反應方程式為:2CaCO3(粉末) + 2SO2+ O2====2CaSO4+2CO2
(1)若100克廢氣中含6.4克二氧化硫,則處理100克這種廢氣需含碳酸鈣(CaCO3)80%的石灰石___________克。
(2)處理上述100克廢氣,可得到含CaSO4 85%的粗產品_________克。
思路解析:題中給出的化學方程式,即為計算的依據。
設需含CaCO3 80%的石灰石的質量為x,生成純CaSO4的質量為y。
2CaCO3+2SO2+O2====2CaSO4+2CO2
200 128 272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