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0  431457  431465  431471  431475  431481  431483  431487  431493  431495  431501  431507  431511  431513  431517  431523  431525  431531  431535  431537  431541  431543  431547  431549  431551  431552  431553  431555  431556  431557  431559  431561  431565  431567  431571  431573  431577  431583  431585  431591  431595  431597  431601  431607  431613  431615  431621  431625  431627  431633  431637  431643  431651  447348 

12.把文段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翻譯]:                              

(2)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

[翻譯]:                              

試題詳情

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第一句看似語句平淡,實則意味深長,如“去秋人還”暗示已收到了墓志銘,“反復(fù)觀誦”從側(cè)面寫出了歐陽修所撰墓志銘的精彩。

B.第三段指出,造成今銘“不實”和“傳者蓋少”二弊的原因就是“為人之子孫者”把墓志銘托付給了禽獸不如的人,記載得不公正和不正確。

C.第四段指出,撰寫墓志銘的人必須同時具備“畜道德”和“能文章”兩個條件,才能糾除今銘之二弊。

D.第二段的論點是“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第四段的論點則是“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兩段均采用了“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方式。

試題詳情

10.下列各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

B.則必銘而見之

C.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

D.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

試題詳情

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銘。反復(fù)觀誦,感與慚并。

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蚣{于廟,或存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與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yán)。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jì),則以愧而懼。至于通材達(dá)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wù)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常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節(jié)選自曾鞏《寄歐陽舍人書》)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近于史        義:作用

B. 言善狀,皆見于篇      嘉:美好

C. 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之  銘:碑銘

D. 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    是:正確

試題詳情

8. 把文段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若俯首貼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志也。

[翻譯]:                               

(2)庸詎知有力者不哀其窮,而忘一舉手一投足之勞而轉(zhuǎn)之清波乎?

[翻譯]:                               

試題詳情

7.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是一封求人幫助推薦的信,但幾乎滿篇記述了一“怪物”的遭遇,只在最后用一句話點明主旨,語言十分委婉含蓄。

B.文中的“怪物”有不同凡響的才能,有堅貞的操守,寧肯爛死沙泥之中,也不卑躬屈膝,以求得可憐,其精神令人敬佩。

C.作者一方面不斷地尋求機遇以圖施展抱負(fù),一方面又把自己的際遇歸于天命,思想是矛盾的。

D.文章抒發(fā)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怨恨,表達(dá)了對對方竭力提攜自己的感激之情。

試題詳情

6.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與例句意思相同的是[   ]

例句:蓋常尺寸之間耳

A.布帛常,庸人不釋。

B.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常百姓家。

C.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病終。

D.一一皆可其源。

試題詳情

4.把文段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愿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

[翻譯]:                               

(2)倘急難有用,敢效微軀。

[翻譯]:                               

試題詳情

3. 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豈不以有周公之風(fēng),躬吐握之事”一句,運用了周文王“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的典故,贊揚了韓荊州對賢才的重視。

B.第二段作者先自敘身世、壯志,然后巧借王公大人之口從側(cè)面寫出自己高尚的氣節(jié)和正大的精神。

C.最后一段“庶青萍、結(jié)綠,長價于薛、卞之門”一句中的“青萍、結(jié)綠”比喻李白的著作,而“薛、卞”則是比喻會識別文章優(yōu)劣的人,指韓荊州。

D.本文是李白給韓荊州寫的一封請求引薦的信。這封信跟李白這一時期的詩一樣,也表現(xiàn)了其遠(yuǎn)大的政治抱負(fù),但風(fēng)格卻與其詩相反,顯得較為婉約清麗。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xí)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