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根據相關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共同對付人類所面臨的災難,實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 協(xié)調發(fā)展,建立和諧社會是人類文明的理想目標。
材料二:從1923年起,美國進入了持續(xù)6年的繁榮時期。由于這一時期主要是在柯立芝總統(tǒng)任內,因此又稱“柯立芝繁榮”。但是,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背后,隱藏著嚴重的危機。(下圖為田納西水利工程)
材料三:1959年全國出現(xiàn)了“受災范圍之大,在五十年代是前所未有的”嚴重自然災害,受災面積達4463萬公頃,成災(收成減產30%以上為成災)面積1373萬公頃。其中成災占受災面積比例30.8%,與歷年比并不高,但集中在主要產糧區(qū)河南、山東、四川、安徽、湖北、湖南、黑龍江等省區(qū)的旱災,占全國成災面積的82.9%。而且各種災害交替出現(xiàn),對糧食生長影響十分嚴重,本年1-4月,河北、黑龍江出現(xiàn)嚴重春旱,影響300萬公頃農作物,黑龍江受旱達4-5寸深,為歷史罕見。4-5月的霜凍造成華北、黑龍江50多萬公頃農田受災。與此相反,從2-6月,南方三次出現(xiàn)洪澇災害,珠江、長江、淮河流域洪水泛濫,造成200多萬公頃農田被淹。3-6月,東部沿海和華北地區(qū)又發(fā)生風雹災害……
困難時期尚未過去的1961年5月31日,劉少奇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已經指出:“這幾年發(fā)生的問題,到底主要是由于天災呢,還是由于我們工作中間的缺點錯誤呢?湖南農民有一句話,他們說是‘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摘自陳東林“天災”、“人禍”關系的計量歷史考察
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有哪些體現(xiàn)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的觀點?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20世紀20年代末美國經濟繁榮背后隱藏著哪些嚴重的危機?嚴重的經濟危機爆發(fā)后,美國政府先后采取了什么不同的對策?田納西水利工程的修建體現(xiàn)了哪一應對危機的措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3)依據材料三概括這次災害的特點。這次災害帶來了嚴重的經濟困難,劉少奇“三分天災,七分人禍”的說法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黨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恢復發(fā)展經濟?
材料四:2008年元月10日開始的一場突如其來的凍雨、雪災,給我國很多省區(qū)帶來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讀中國自然災害區(qū)劃和2008年元月南方凍雨災害分布嚴重省份圖和我國主要救災物質儲備基地分布示意圖,回答(4)—(6)問。
(4)簡析本次凍雨、暴雪產生嚴重災害的原因。
(5)此次凍雨、雪災中京珠高速湖南受災地區(qū),應從我國主要救災物質儲備基地分布示意圖中 基地運送物資
(6)將下列自然災害的數(shù)字代號填入相應空格內
①洪水 ②風暴潮 ③干旱 ④水土流失 ⑤泥石流 ⑥臺風
在地區(qū)II內 、 災害的分布地區(qū)最廣;與其它地區(qū)相比,地區(qū)Ⅳ 災害的分布最為集中。圖示的各自然災害中,在我國分布地區(qū)最廣的是 。
按所在的地球圈層與災害成因分類,在圖示的各自然災害中,發(fā)生在巖石圈的有 、 ,發(fā)生在水圈的有 、 。
材料五 :2008年1月,一場五十年一遇的冰雪災害襲擊了我國部分地區(qū)。災害發(fā)生后,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部署,統(tǒng)籌規(guī)劃,動員和調集全國的力量共同抗擊災害;中央領導同志分赴災區(qū)一線,指導抗災救災工作,慰問災區(qū)干部群眾;受災地區(qū)干部以身作則、忠于職守,帶領群眾掃雪除冰,妥善安排群眾生活,嚴防不法行為發(fā)生;從祖國的南部到北部,從機關部委到企事業(yè)單位,從黨員干部到普通群眾,心相連,愛相聚,都以力所能及的實際行動支援抗災救災……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取得迎戰(zhàn)冰雪的重大勝利。
(7)總結抗擊冰雪災害取得勝利的原因,談談對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啟示。
材料六:中國氣象局局長坦言:此次連續(xù)發(fā)生四場低溫雨雪冰凍天氣過程,沒有事先料到,對后面可能出現(xiàn)的災害缺乏足夠的估計!半m然沒一場天氣過程我們都準確預報了,但都是對一個過程、一個過程的預報,對后面連續(xù)那么多的過程,對冬季南方是下雨還是下雪都難以作出肯定的預報!
(8)根據上述材料,說明“加強氣象預報以降低災害損失”的哲學依據。
讀中國糧食生產有關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湖廣熟,天下足”描繪了我國千百年來“南糧北運”的歷史。但是,伴隨著北方糧食生產供給能力的增強和南方市場經濟改革的推進,糧食生產與流通格局已悄然改變。北方松遼河產區(qū)和南方長江產區(qū)的糧食生產指標的變化,正是我國糧食生產區(qū)城格局變化的一個縮影!
20世紀70~90年代北方與南方產區(qū)糧食增產貢獻率及人均點有量的變化
糧食生產指標
糧食產區(qū) |
對全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 |
人均糧食點有量(千克) |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70年代 |
80年代 |
90年代 |
|
北方產區(qū)總計 其中:松遼河產區(qū) |
53.9 11.5 |
67.3 19.7 |
85.1 31.9 |
328.4 366.5 |
400.7 495.2 |
421.5 569.5 |
南方產區(qū)總計 其中:長江產區(qū) |
46.1 29.7 |
32.7 24.3 |
14.9 11.3 |
334.9 352.6 |
355.1 396.3 |
328.0 379.9 |
1.右圖中松遼河產區(qū)包括的省級行政單位
的簡稱是
,所跨越的干濕地區(qū)自東向西依次
為 。該
區(qū)的重要糧食產地,自東向西依次為三江
平原、 平原和
平原。
2.圖中長江產區(qū)的 湖平原和
湖平原歷來是南方糧食高產區(qū),在我國糧
食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
3.與松遼河產區(qū)相比,長江產區(qū)糧食生產的
優(yōu)勢條件是 。(單項選擇)
①糧食商品率高 ②耕地面積廣大、鬯疅豳Y源豐富 ④復種指數(shù)較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我國北方糧食作物以 為主;我國播種面積和產量均居首位的糧食作物集中分
布在 一線以南的東部平原、丘陵地區(qū)。
5.表中數(shù)據顯示,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長江產區(qū)對全國糧食增產的貢獻率與松遼河
產區(qū)相比,其變化特點是 ;同期,與南方產區(qū)相比,我國北方產
區(qū)人均糧食點有量變化特點是 。隨著糧食生產格局的改變,我國
糧食流通格局也開始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可以概括為 。
6.長江產區(qū)對全國糧食增產貢獻率變化的原因可能是 。(多項選擇)
A.非農業(yè)用地比重上升 B.糧食大量出口
C.糧食單產下降 D.調整種植業(yè)結構
7.北方產區(qū)糧食產量的增長,與播種面積擴大等多種因素有關。但這些因素也可能造成負
面影響。閱讀下面的結構框圖,將代表相關內容的字母填入圖中的空格內。(每個字母限
用一次,每框限填一個字母)
A.毀草種糧 B.導致水土污染 C.擴大灌溉面積 D.提高機械化程度 E.減少生物多樣性,加劇荒漠化F.增加播種面積 G.培育優(yōu)良品種
8.上述我國糧食生產和流格局新變化的案例,對你學習地理的啟示是
。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我國耕地集中分布區(qū)圖”,圖中陰影區(qū)為我國耕地集中分布區(qū)。
材料二:2003年我國糧食生產地11個。ê、吉、遼、冀、魯、豫、蘇、皖、贛、湘、
鄂)耕地及糧食生產占全國總量的百分比圖。
材料三:據國土資源部公布的數(shù)據,2005年度全國共減少耕地1002.4萬畝,其中建設占用318.2萬畝,災毀耕地80.2萬畝,生態(tài)退耕585.5萬畝,因農業(yè)結構調整減少耕地18.5萬畝。抵消掉同期土地整治復墾開發(fā)補充耕地460萬畝,凈減少耕地542.4萬畝。目前全國耕地面積約為18.31億畝,離“十一五”規(guī)劃確定的未來5年耕地保有量18億畝約束性指標僅剩3100萬畝。
材料四:廣東省農作物播種面積變化表(單位:千公頃)
| 2005年 | ||||
播種總面積 | 5193.1 | 4815.4 | |||
其 中 | 糧食作物 | 3128.6 | 2386.5 | ||
油料作物 | 353.5 | 318.0 | |||
糖料作物 | 163.5 | 747.6 | |||
蔬菜作物 | 1123.8 | 1211.8 |
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一中數(shù)字表示我國耕地的集中分布區(qū),請寫出其所對應的地形區(qū)名稱,并簡這這些地區(qū)共同的優(yōu)勢自然條件。
(2)從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國糧食生產的布局特點是 。
這種布局的主要優(yōu)點是 。(選擇填空)
A.有利于減輕自然災害的影響 B.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糧食商品率
C.有利于農業(yè)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 D.有利于農藥和化肥的大量使用
(3)面對我國耕地不斷減少的嚴峻形勢,針對材料三中我國耕地減少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為確保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8億畝應采取的主要措施。
(4)結合材料四,簡述廣東省2005年較2001年四種農作物播種面積變化的特點,并分析造成這種變化的原因。
(寧波市2010年高考文綜模擬考試)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2010年上海世博會選址黃浦江兩岸、盧浦大橋與南浦大橋之間的濱水區(qū)(圖6),距離市中心約5千米,規(guī)劃控制區(qū)約5.4平方千米。位于浦東的規(guī)劃控制區(qū)域內有眾多工廠企業(yè)和近萬戶居民。位于浦西的規(guī)劃控制區(qū)域內大約有十余家工廠企業(yè),這里曾經是中國近代工業(yè)的發(fā)源地。在世博會場館建設中,一些具有歷史價值和利用價值的工業(yè)建筑、船塢和構筑物得到了有效保護并改造成船舶工業(yè)博物館、商業(yè)博物館和能源博物館等;根據城市總體規(guī)劃,對于黃浦江濱水地區(qū)進行了規(guī)劃設計,黃浦江沿岸將逐步改造成為公共開放空間和綠地,并成為上海城市空間的核心。
材料二:上海目前城市地下空間開發(fā)總量已超過1000萬平方米,城市中心地區(qū)將基本建成以地鐵、地下道路、地下人行公共步道、地下停車設施為主的地下交通系統(tǒng)。地鐵將承擔60%以上的城市客運交通。2010年3月又完成國內首條貫通蘇州河兩岸的雙層雙向汽車專用地下通道工程,以減輕外灘地面道路的交通壓力。
材料三:“城市,讓生活更美好”。21世紀正在從“城市化”走向“城市世紀”。下表是1995年到2005年日本在海外長期居住者人數(shù)前十位城市表(表3)。長期居住者主要包括民間企業(yè)職工及其家屬。近年來,日本人在中國的長期居住者人數(shù)顯著增加,2005年在上海的日本人數(shù)量增長比北京更快。
|
位次 | 城市名 | 長期居住人數(shù) | 位次 | 城市名 | 長期居住人數(shù) | ||
2005年 | 1995年 | 2005年 | 1995年 | ||||
1 | 紐約 | 46 | 42 | 6 | 新加坡 | 24 | 23 |
2 | 上海 | 40 | 4 | 7 | 倫敦 | 20 | 21 |
3 | 洛杉磯 | 35 | 18 | 8 | 悉尼 | 12 | 5 |
4 | 曼谷 | 26 | 17 | 9 | 北京 | 11 | 5 |
5 | 香港 | 26 | 21 | 10 | 溫哥華 | 10 | 3 |
(1)依據材料一,簡析上海世博會選址和建設對促進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影響。(8分)
(2)依據材料二,說明上海大力發(fā)展地下交通系統(tǒng)的主要原因。(10分)
(3)依據材料三,請在下面所提供的詞語中選擇適當詞語,用兩行以內文字表述日本的海外長期居住者在上海人數(shù)增長快的原因,并在選用的詞語(最少選四個)下劃線。(8分)
備選詞語:銀行 工廠 人口 發(fā)展 撤退 腹地 金融危機 城市開發(fā) 中樞管理職能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