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如圖5所示:甲圖說明了 ,乙圖說明了 . 查看更多

 

題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如圖甲所示,在“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氣泡的運動規(guī)律”實驗中:
(1)若測得氣泡從管子的底端運動到頂端的路程為56cm,所用的時間為7s,則在這個過程中氣泡的平均速度為
0.08
0.08
m/s.
(2)為了判斷氣泡是否做勻速直線運動,需要測量氣泡運動的路程和時間.為便于時間的測量,應使氣泡在管內(nèi)運動得較
(快/慢)一些較好.
(3)下表為小明同學在實驗中測得的數(shù)據(jù),請你根據(jù)他所測得的數(shù)據(jù)在圖19乙中畫出s-t圖象.
從O點開始的路程s/cm 0 10 20 30 40 50
從O點開始計時的時間t/s 0 1 2 3 4 5
(4)數(shù)據(jù)分析:氣泡上升一段路程后,運動的路程和時間之間近似成
正比
正比
(正比/反比)關系,運動速度可以看成是
不變
不變
(不變/變化)的.因此,氣泡的運動可以看成是
勻速直線
勻速直線
運動.
(5)氣泡上升過程中,若以氣泡為參照物,玻璃管口的塞子是運動還是靜止的?如果說是靜止的,請說明理由;如果說是運動的,請說明運動的方向
運動的
運動的
方向向下
方向向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圖甲所示,是“探究物質(zhì)的熔化規(guī)律”的實驗裝置.實驗時先將固體物質(zhì)和溫度計分別放入試管內(nèi),再放入大燒杯的水中,觀察固體的熔化過程.
(1)實驗中,將裝有固體的試管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加熱,試管在水中的深度要適當.其“適當”的含義是:
試管中裝有固態(tài)物質(zhì)的部分完全浸沒在水中
試管中裝有固態(tài)物質(zhì)的部分完全浸沒在水中
試管不接觸燒杯底
試管不接觸燒杯底

(2)在該物質(zhì)熔化過程中,如果將試管從燒杯中拿出來,該物質(zhì)將停止熔化;將試管放回燒杯后,該物質(zhì)又繼續(xù)熔化.說明固體熔化時需要
吸收熱量
吸收熱量
(選填“吸收熱量”或“放出熱量”)

(3)某同學根據(jù)實驗記錄的數(shù)據(jù)描繪出該物質(zhì)的溫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乙所示,則可知該物質(zhì)是
晶體
晶體
(選填“晶體”或“非晶體”),物質(zhì)在第3min時處于
固液共存
固液共存
態(tài).在第6min時處于
態(tài).
(4)該物質(zhì)的熔點為
0
0
℃,仔細觀察圖象發(fā)現(xiàn),該物質(zhì)熔化前(AB段)升溫比熔化后(CD段)升溫
(選填“快”或“慢”).
(5)另一個小組為了使物質(zhì)更快受熱,實驗裝置如圖丙所示,你認為該裝置存在的不足是
固態(tài)物質(zhì)受熱不均勻
固態(tài)物質(zhì)受熱不均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圖甲所示是某實驗小組同學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情景:
(1)該小組同學應該選取兩根
相同
相同
(選填“相同”或“不相同”)的蠟燭做實驗.
(2)點燃蠟燭A,在玻璃板后面移動蠟燭B,直到看上去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此現(xiàn)象說明像與物體大小
相等
相等

(3)如圖乙是該小組的實驗記錄,通過分析它們發(fā)現(xiàn)像與物到玻璃板的距離
相等
相等
,像與物的連線與玻璃板
垂直
垂直

(4)該小組實驗的不足之處是
只做了一次實驗,數(shù)據(jù)有偶然性
只做了一次實驗,數(shù)據(jù)有偶然性

(5)此實驗不能用平面鏡進行,是因為平面鏡
不透明
不透明
,不能確定像的位置.
(6)實驗中如果把平面鏡向左傾斜,如圖丙,實驗能否成功?說出理由:
不能;因為無法找到和確定像的位置
不能;因為無法找到和確定像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圖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支架、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和質(zhì)量相同的鉤碼若干個。

(1)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于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fā)現(xiàn)杠桿右端下沉。此時,應把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   (選填“左”或“右”)調(diào)節(jié),使杠桿在不掛鉤碼時,達到水平平衡狀態(tài)。
(2)杠桿調(diào)節(jié)平衡后,小明在杠桿上A點處掛4個鉤碼,在B點處掛6個鉤碼杠桿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為:         。他這樣得出的結(jié)論是否合理?    ;為什么?                。
(3)實驗結(jié)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問題:“若支點不在杠桿的中點時,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組同學利用如圖乙所示裝置進行探究,發(fā)現(xiàn)在杠桿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使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測出的拉力大小都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相符。其原因是:     。
(4)實驗時只有8個相同的鉤碼,杠桿上每格等距,如圖甲,當在A點掛4個鉤碼時,則怎樣掛鉤碼可以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請設計兩種方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杠桿不處于水平位置能否平衡?甲乙意見不同。甲認為能平衡。于是他讓每次杠桿傾斜時靜止,做這個實驗也得出了杠桿平衡條件。甲認為杠桿平衡不一定是水平的,這種說法對嗎?               (選填對或錯),甲這種方案與乙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做實驗的方案相比較,你認為哪個實驗方案好,并說明理由:   實驗方案好;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圖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支架、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和質(zhì)量相同的鉤碼若干個。

(1)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于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fā)現(xiàn)杠桿右端下沉。此時,應把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   (選填“左”或“右”)調(diào)節(jié),使杠桿在不掛鉤碼時,達到水平平衡狀態(tài)。

(2)杠桿調(diào)節(jié)平衡后,小明在杠桿上A點處掛4個鉤碼,在B點處掛6個鉤碼杠桿恰好在原位置平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為:         。他這樣得出的結(jié)論是否合理?    ;為什么?                。

(3)實驗結(jié)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問題:“若支點不在杠桿的中點時,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組同學利用如圖乙所示裝置進行探究,發(fā)現(xiàn)在杠桿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使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測出的拉力大小都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相符。其原因是:     。

(4)實驗時只有8個相同的鉤碼,杠桿上每格等距,如圖甲,當在A點掛4個鉤碼時,則怎樣掛鉤碼可以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請設計兩種方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杠桿不處于水平位置能否平衡?甲乙意見不同。甲認為能平衡。于是他讓每次杠桿傾斜時靜止,做這個實驗也得出了杠桿平衡條件。甲認為杠桿平衡不一定是水平的,這種說法對嗎?                (選填對或錯),甲這種方案與乙讓杠桿在水平位置做實驗的方案相比較,你認為哪個實驗方案好,并說明理由:    實驗方案好;理由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