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6583  426591  426597  426601  426607  426609  426613  426619  426621  426627  426633  426637  426639  426643  426649  426651  426657  426661  426663  426667  426669  426673  426675  426677  426678  426679  426681  426682  426683  426685  426687  426691  426693  426697  426699  426703  426709  426711  426717  426721  426723  426727  426733  426739  426741  426747  426751  426753  426759  426763  426769  426777  447090 

案例:一位偉大領袖,一位文學巨匠,一位畫壇宗師,對一幅畫的爭奪,爭出了智慧,爭出了才華,更爭出了友誼……

懸念的價值在于置疑激趣。運用懸念式開頭,一是可以借助懸念吊起讀者的胃口,引領讀者一步步走進預設的情節(jié)結構中;二是可以將故事的矛盾沖突集中于文章開頭,確保文章的核心內容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現(xiàn);三是可以借助對懸念的描述與營造,點明文章的主題意義,為正文部分的描述奠定情感基調與價值走向。

懸念式開頭,重在“奇”與“巧”。首先,必須確實存在某種懸疑,或者說,作者開篇處設置的懸疑必須禁得住推敲,確實能夠吊人胃口,因而,構思的“奇”就顯得特別重要。其次,懸念在全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往往是全文矛盾沖突的集合點。這一矛盾沖突的設置要“巧”,要具有那種“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審美效果。

寫作實踐中,需要區(qū)分懸念和故弄玄虛間的差異,前者是材料中確實包含懸念,后者是故作神秘,實則并無實質性的內容。前者除了開篇的精彩外,文章主體會在層層剝繭中將更多精彩一個接一個地呈現(xiàn)出來;后者則虎頭蛇尾,開頭之后,沒有必要而緊湊的情節(jié)作為后盾。

試題詳情

案例:烏江邊上一蓬血雨,你無聲離去,沒有馬革裹尸,沒有戰(zhàn)死沙場,你用自己的劍,結束了輝煌的一生。

這是近些年高考滿分作文中的寫作文化散文類考生常用的開頭方式。這類以再現(xiàn)某些史料為切入點的文章,其開篇處大多直截了當呈現(xiàn)史料,借助精心挑選的歷史畫面,結合打破常規(guī)的言說方式,使文章起句就收到奪人眼球的藝術效果。

這種史料呈現(xiàn)式的開頭,在表達方式上,常將描寫、議論、抒情緊密結合,盡可能在有限的文字中體現(xiàn)最大容量的文本內涵。其描寫,將原本冗長的史料高度濃縮為抽象的畫面;其議論,只注重觀點的提出,淡化觀點之后的論證;其抒情,多借跳躍性的話語、個性化的詞匯表現(xiàn)。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開頭法,要求考生必須擁有較強的語言駕馭能力。這種駕馭力,不僅體現(xiàn)在開頭這有限的文字中,還要貫穿于全篇文章。也就是說,擁有這樣的開頭,就必須同樣擁有這樣的主體和結尾,絕不能中途易幟、虎頭蛇尾。正是基于對語言駕馭力的較高要求,一般情況下,不提倡考生采用這種方式開篇。

試題詳情

案例:豪放飄逸的李白,一聲“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那是與權貴的爭。

曠達閑適的蘇子,一嘆“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那是與官場的爭。

清婉秀麗的李清照,一句“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那是與命運的爭。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此種開頭,和語句排比式大體相同。唯一的區(qū)別,在于段落排比式開頭使得文章的層次感更強,卷面上更清爽。

是否可以將語句排比式開頭的每一個句子都單獨成段,使其變成段落排比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前者語句間聯(lián)系相對緊密,后者相對松散。也就是說,語句排比式的句與句間通常內在邏輯聯(lián)系十分緊密,它們或者是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者是對比出現(xiàn)的一組事物。段落式排比則松散許多,用來排比的段落通常僅僅是主題意義的相關聯(lián),不具備太多的內在邏輯性。

試題詳情

案例一:爭,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坦然;爭,是陸游“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的無奈;爭,更是岳飛“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感嘆;爭,也是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豪情……

案例二:有人說,爭是一種姿態(tài),它代表了一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有人說,爭是一種性格,它代表了一種永不服輸?shù)亩分�;有人說,爭是一種思想,它代表一種居安思危的智慧。然而,我卻不想為“爭”唱贊歌,因為,“爭”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表面看來,概念解說式開頭法和概念描述式開頭法大同小異,其實,二者間的差別還是比較大的。這種差別主要體現(xiàn)為:

概念描述式開頭,在擺出概念后,是用具體畫面來體現(xiàn)概念內容,其表達方式以描寫為主,寫作重點在于營造畫面。例如,讀“爭,是小草破巖而出的那一搏”這一句,身為讀者的我們,大腦中便會出現(xiàn)一幅動態(tài)的小草破巖而出的圖畫。

而概念解說式開頭,在擺出概念后,則是通過引用名家名言闡釋概念內容,其表達方式以說明為主,寫作重點在于舉例解釋。例如,讀“爭,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坦然”這一句,身為讀者的我們,大腦中想到的不是陶淵明如何采菊如何見南山,而是陶淵明的這種生活態(tài)度也可以看成一種“爭”。也就是說,引用陶淵明及其詩句,只是為了舉例解釋“爭”這個概念。

當然,這里的解說,并非科學說明,所以沒必要給核心概念一個精確的定義。解說的目的,只在于引出核心觀點。從這點看,又和概念描述式相同了,概念解說后,通常也需要用一個總結性句子來引出全文主要觀點。

試題詳情

案例:爭,是小草破巖而出的那一搏;爭,是雛鶯離巢學飛的那一瞬;爭,是狂風暴雨下航船的激流勇進;爭,是莘莘學子在狹窄獨木橋上的爭先恐后;……我們需要爭。

概念描述,特點是針對作文命題中的關鍵詞,采用類似博喻的手法,從幾個不同角度落筆,通過形象化的文字,實現(xiàn)由抽象概念到形象畫面的轉換。這種轉換的目的,一是變抽象為具體,通過具體可感的事例,使原本抽象的概念轉化成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具體景象。二是將原本籠統(tǒng)的概念,通過多角度的描述而生成出多元解讀視角,為后面文字的多視角展開服務。

概念描述式的開頭,在結構上總是體現(xiàn)為先分后總式。一般情況下,總是如案例呈現(xiàn)的這樣,先用三或四個句子,從不同方面形象化描述概念。最后,再用一個總結性短句,對前面的描述進行總括。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前面的描述固然很生動很形象,但它們的價值,其實僅僅是為了引出這最后的總結性短句。這總結性短句,才是真正想要突出的寫作重點。這個句子,通常就是全文的中心論點。

試題詳情

案例:“現(xiàn)在是人流高峰,請乘客注意安全,不要擁擠……”公交車剛經過一站臺,上了許多乘客。乘客們涌向座位。一位老奶奶剛慢騰騰地移到靠窗戶的一個空位旁,一位染著黃發(fā)、嘴里叼著香煙的男子,“騰”的一聲搶先坐了下來,翹起了二郎腿,得意地向老奶奶瞧了一眼。老奶奶無奈地站在他旁邊,抓著扶手,瘦瘦的身子在車內搖晃不停。

場景描述的價值,在于通過具體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讀者營造出一種身臨其境的現(xiàn)實感。這樣的現(xiàn)實感,有利于喚起讀者自身的真實情感體驗,有利于借助這樣的“喚起”傳達作者的思想情感。

場景描述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描述情境時,盡可能體現(xiàn)出客觀公允的態(tài)勢,不要在描述性文字中穿插評論性的文字。

第二,描述情境時,用語要書面化、理性化,避免過分口語化、感性化。

第三,情境可以虛構,但必須符合生活本真規(guī)律,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時有一定的深度、廣度。此種開頭法,很容易使文章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的簡單評價簡單批判層面。這是寫作時必須時刻警惕的。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