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節(jié):發(fā)現(xiàn)簡單的重復。
7節(jié):發(fā)現(xiàn)其它動物的斑紋的形態(tài)。
8節(jié):發(fā)現(xiàn)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差別,
9節(jié):發(fā)現(xiàn)逃亡者與捕獵者的謀劃一致,有 相同的斑紋。
10節(jié):發(fā)現(xiàn)大自然中的斑紋,有對稱設計。
4、5節(jié):寫蛇的侵害性。
2、3節(jié):寫蛇的生理特點和習性。
2、抽象的:指其他自然與社會現(xiàn)象,人類內(nèi)心的精神生活,帶有哲學意味,指一切的存在。
文章結(jié)構(gòu)
本文共14個小節(ji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第1-5段):這一部分主要寫蛇的斑紋,并介紹蛇的一些生活習性和與蛇有關的一些文化。
1節(jié):寫蛇之外形。
※※※ 題目“斑紋”在文中有哪些含義?
1、具體的:指動物皮毛的形與色(圖案與顏色);
斑紋:在一種顏色的物體表面上 顯露出來的別種顏色的條紋。
周曉楓的許多作品都以動物為主題,兼有科學性、趣味性、思想性與藝術性。這可能受到了法國科學家、散文家法布爾《昆蟲記》的影響,也與現(xiàn)在的人文主義、生態(tài)主義有一定的關聯(lián)。
這類文章現(xiàn)在很多,文體特征不是非常明顯,說它是散文隨筆可以,說它是科學小品也不無道理,它反映了目前文學創(chuàng)作在文體上走向融合滲透的一種趨向。
《斑紋》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說明文,也許稱之為散文更為合適,但是,文章主要的表達方法還是說明,說明的對象也是以動物為中心的自然與社會生活現(xiàn)象。
周曉楓,1969年生于北京,1992年畢業(yè)于山東大學中文系,做過八年兒童文學編輯,現(xiàn)就職于北京出版社,《十月》雜志副主編。出版過散文集《上帝的隱語》、《鳥群》、《收藏-時光的魔法書》、《斑紋-獸皮上的地圖》。語言富于想像力和音樂感,曾獲馮牧文學獎、人民文學獎等。
[作者心語]
《斑紋》收集了我近年來以動物為主題的作品,這十篇或長或短的散文,動用了我心底的那部分溫存。
--周曉楓
(五)列出本文的提綱。
1.主要說明荔枝果實的形態(tài)特點。(1-10)
(1)從對小學時學過的《荔枝圖序》質(zhì)疑寫起,引出下文。(1)(2)荔枝的形態(tài)特點。(2-9)①荔枝的外部形態(tài)。(2-5)a.荔枝外殼構(gòu)造b.荔枝外殼的顏色c.荔枝的形狀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②荔枝的內(nèi)部構(gòu)造。(6-9)a.荔枝的殼膜b.荔枝的果肉c.荔枝的貯藏d.荔枝的果核(3)荔枝的花。(10)
2.主要介紹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11-13)(1)荔枝的產(chǎn)地分布。(2)古代的荔枝書譜。(3)荔枝的生長習性及生長北限。
3.提出建議:大力發(fā)展荔枝生產(chǎn),滿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教師:理清了文章的段落層次,那么說明順序也就明了了,請同學來回答這個問題。
教師明確:本文的說明順序為先主(荔枝的形態(tài)特點)后次(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及建議),而介紹荔枝的形態(tài)特點時是按由表(外部形態(tài))及里(內(nèi)部構(gòu)造)的順序。在說明荔枝的外部形態(tài)時,則按殼面的構(gòu)造--色澤--外形--大小及重量的觀察順序來寫;而介紹內(nèi)部構(gòu)造時又是按殼膜--果肉--果核從外到內(nèi)的順序。這樣來寫,條理清晰、內(nèi)容全面、主次鮮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態(tài)特征,又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其他知識。
(教師可將黑體的詞語,對應地板書在段落提綱中有關內(nèi)容的下邊,并加括號。)
斑紋·教案
[教學目的]
1、通過學習本文,了解自然界的斑紋。
2、領會作者對自然的理解,對自然的熱愛,兼有說明文的知識性,又有散文的哲理及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本文的結(jié)構(gòu)方式。
2、難點:本文語言的獨特性。
[教學時數(shù)]兩課時
[教學步驟]
(四)分析課文。
教師:下面分析課文。這節(jié)課我們主要解決文章說明的重點和層次問題。
大家考慮一下,讀過這篇文章之后,你對文章內(nèi)容的哪一部分最感興趣,印象最深?
學生略作思索便會答出:荔枝的果實。
教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荔枝是我們平時常見且喜食的水果,因此對它最感興趣,同時課文對它也介紹得最詳盡,所以印象深。
教師:請同學看課文,然后不要遺漏地說出課文介紹詳盡到什么地步。
學生看書、思考、作答。
教師明確:
課文介紹詳盡到有關荔枝果實的各個方面:外殼的形態(tài),外殼的顏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實的大小及重量,殼內(nèi)的果膜,果肉(假種皮),荔枝的貯藏,荔枝的果核(種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課文還連帶介紹了荔枝的花。
教師:課文除了上述內(nèi)容而外,還介紹了有關荔枝的哪些知識?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
課文還介紹了荔枝的產(chǎn)地分布,古代講荔枝的專著(書譜),荔枝的生長習性和生長的北限(地區(qū)限制)、以及提出“應該大力發(fā)展荔枝的生產(chǎn)”“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教師:與前面介紹荔枝的果實相比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體,為什么?
學生作答,教師明確:
很顯然,介紹荔枝的果實的部分是全文的主體。因為它是有關荔枝知識的重點,同時也是一般讀者最感興趣、最樂于了解的知識,因此作者寫作 時,把它作為主體,進行詳細介紹。這再一次說明作為科普作品,在對某種事物進行介紹說明時,要依據(jù)所要說明的事物的自身特點和讀者的認知需求,來合理安排文章內(nèi)容的主次和詳略。
教師:既然介紹荔枝的果實是文章的主體部分,那么后面有關荔枝的產(chǎn)地、書譜、習性、生長北限和建議的部分自然就是次要的了。請問同學們,文章將后面的次要部分刪掉行不行?
估計同學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但理由未必圓滿充分。
教師分析、明確:
不行。我們首先要搞清“主要”和“次要”與整篇文章的關系�!爸饕焙汀按我笔蔷推湓诒磉_一篇文章的主旨時所起的作用的大小、重輕而言,而不是指對一篇文章是否必要而言的�!按我辈坏扔凇安槐匾保爸饕焙汀按我睂σ黄恼露远际恰氨匾钡�。其次,我們就這篇課文來談。如果文章題目改作《荔枝的果實》的話,那自然可以考慮刪掉后面的部分。而本文是講荔枝,因此有關荔枝的知識都應作介紹,而不能只介紹其果實,這樣內(nèi)容才全面。另外,從作者的寫作意圖考慮,作者不僅把有關荔枝的知識介紹給了讀者,而且提出了“大力發(fā)展荔枝的生產(chǎn)”、“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議,體現(xiàn)了作者寫作意圖的另一個重要方面。綜上所述,后面的次要部分是不能刪掉的。
教師:通過這節(jié)課的分析,文章說明的重點清楚了。接下來的是層次問題。通過這節(jié)課的分析,估計同學們對文章的層次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好,就把這個作業(yè)留給大家,請同學們在作業(yè)本上編寫出這篇課文的段落層次提綱。另外,在課本上完成思考和練習第一題。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