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8266  428274  428280  428284  428290  428292  428296  428302  428304  428310  428316  428320  428322  428326  428332  428334  428340  428344  428346  428350  428352  428356  428358  428360  428361  428362  428364  428365  428366  428368  428370  428374  428376  428380  428382  428386  428392  428394  428400  428404  428406  428410  428416  428422  428424  428430  428434  428436  428442  428446  428452  428460  447090 

幾何光學是借用“幾何”知識來研究光的傳播問題的,而光的傳播路線又是由光的基本傳播規(guī)律來確定。所以,對于幾何光學問題,只要能夠畫出光路圖,剩下的就只是“幾何問題”了。而幾何光學中的光路通常有如下兩類:

(1)“成像光路”--一般來說畫光路應依據(jù)光的傳播規(guī)律,但對成像光路來說,特別是對薄透鏡的成像光路來說,則是依據(jù)三條特殊光線來完成的。這三條特殊光線通常是指:平行于主軸的光線經(jīng)透鏡后必過焦點;過焦點的光線經(jīng)透鏡后必平行于主軸;過光心的光線經(jīng)透鏡后傳播方向不變。

(2)“視場光路”--即用光路來確定觀察范圍。這類光路一般要求畫出所謂的“邊緣光線”,而一般的“邊緣光線”往往又要借助于物點與像點的一一對應關系來幫助確定。

規(guī)律方法   一. 用光的折射解釋自然現(xiàn)象

現(xiàn)象一:星光閃爍與光折射

由于重力的影響,包圍地球的大氣密度隨高度而變化;另外,由于氣候的變化,大氣層的各處又在時刻不斷地變化著,這種大氣的物理變化叫做大氣的抖動.由于大氣的抖動便引起了空氣折射率的不斷變化.我們觀望某一星星時,星光穿過大氣層進入眼睛,于是看到了星光.之后由于大氣的抖動,使空氣折射率發(fā)生變化,星光傳播的路徑便發(fā)生了改變,這時星光到達另一地點,我們站在原來的地方就看不見它的光了,便形成一次閃爍.大氣的抖動是時刻不停的,并與氣候密切相關.一般大氣抖動明顯地大氣折射率而形成一次閃爍的時間間隔是1-4秒,所以,我們觀望星空時,看到的星光是閃爍的了

現(xiàn)象二:藍天、紅日與光散射

光在傳播過程中,遇到兩種均勻媒質(zhì)的分界面時,會產(chǎn)生反射和折射現(xiàn)象.但當光在不均勻媒介質(zhì)中傳播時,情況就不同了.由于一部分光線不能直線前進,就會向四面八方散射開來,形成光的散射現(xiàn)象.地球周圍由空氣形成的大氣層,就是這樣一種不均勻媒質(zhì).因此,我們看到的天空的顏色,實際上是經(jīng)大氣層散射的光線的顏色.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大氣對不同色光的散射作用不是“機會均等”的,波長短的光受一的散射最厲害.當太陽光受到大氣分子散射時,波長較短的藍光被散射得多一些.由于天空中布滿了被散射的藍光,地面上的人就看到天空呈現(xiàn)出蔚藍色.空氣越是純凈、干燥,這種蔚藍色就越深、越艷.如果天空十分純凈,沒有大氣和其他微粒的散射作用,我們將看不到這種璀璨的藍色.比如在2萬米以上的高空,空氣氣體分子特別稀薄,散射作用已完全消失,天空也會變得暗淡.

同樣道理,旭日初升或日落西山時,直接從太陽射來的光所穿過的大氣層厚度,比正午時直接由太陽射擊來的光所穿過的大氣層厚度要厚得多.太陽光在大氣層中傳播的距離越長,被散射掉的短波長的藍光就越多,長波長的紅光的比例也顯著增多.最后到達地面的太陽光,它的紅色萬分也相對增加,因此,才會出現(xiàn)滿天紅霞和血紅夕陽.實際上,發(fā)光的太陽表面的顏色卻始終沒有變化.

現(xiàn)象三:光在大氣中的折射

光在到達密度不同的兩層大氣的分界面時,會發(fā)生光的折射.氣象學告訴我們,空氣的密度的大小主要受氣壓和氣溫兩個條件的影響.氣壓指得是單位面積空氣柱的重量.大氣層包圍在地球表面,因此在大氣層的低層氣壓較高,越向上氣壓越低.氣壓高則空氣密度大,氣壓低則空氣密度。虼耍G闆r下,總是貼近地面的空氣密度最大,越向上空氣密度越。疁囟葘諝饷芏鹊挠绊懞蜌鈮簞t剛好相反.氣溫越高,空氣的體積越膨脹,空氣的密度越。粶囟仍降,空氣收縮,則空氣的密度變大.一般越接近地面溫度越高(逆溫層是個例外).

根據(jù)實測所得,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溫度的上下差別不是太大,而氣壓上下的差別卻很顯著,因此氣壓對空氣密度的垂直分布所產(chǎn)生的影響遠比氣溫的影響大,這就使得空氣密度經(jīng)常是越向上越小的(當然減小的情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由于地球上空氣的密度隨高度的變化,折射率隨密度減小而正比例地減小,因此光在大氣中傳播時,通過一層層密度不同的大氣,在各層的分界面處會發(fā)生折射,使光線不沿直線傳播而是變彎曲,這樣當太陽和其他星體的光線進入大氣以后,光線就會拐彎,這種現(xiàn)象稱天文折射,這使在地面觀測得的天體視位置S'比實際位置S高.

[例9]假設地球表面不存在氣層,那么人們觀察到日出時刻與實際存在大氣層的情況相比(   )

A、將提前    B、將延后   

C、在某些地區(qū)將提前,在另一些地區(qū)將延后    D、不變

分析:注意到大氣層不均勻的特性

解答:由幾何光學知識可知,有大氣層時,由于地表大氣層不均勻,太陽光線經(jīng)大氣折射后向下彎曲,如圖所示,地球上觀察者看到日出的太陽要比實際位置高,也就是當太陽還在地平線以下時就可以看到太陽的像;而沒有大氣層時,太陽光線沿直線傳播,當太陽在地平線以下時是看不到太陽的。故有大氣層時可提前看到日出。

試題詳情

物點發(fā)出的發(fā)散光束照射到鏡面上并經(jīng)反射或折射后,如會聚于一點,則該點即為物點經(jīng)鏡面所成的實像點;如發(fā)散,則其反向延長后的會聚點即為物點經(jīng)鏡面所成的虛像點。因此,判斷某光學鏡是否能成實(虛)像,關鍵看發(fā)散光束經(jīng)該光學鏡的反射或折射后是否能變?yōu)闀酃馐?可能仍為發(fā)散光束)。

(1)平面鏡的反射不能改變物點發(fā)出的發(fā)散光束的發(fā)散程度,所以只能在異側成等等大的、正立的虛像。

(2)凹透鏡的折射只能使物點發(fā)出的發(fā)散光束的發(fā)散程度提高,所以只能在同側成縮小的、正立的虛像。

(3)凸透鏡的折射既能使物點發(fā)出的發(fā)散光束仍然發(fā)散,又能使物點發(fā)出的發(fā)散光束變?yōu)榫酃馐,所以它既能成虛像,又能成實像?/p>

試題詳情

(1)光束經(jīng)平面鏡反射后,其會聚(或發(fā)散)的程度將不發(fā)生改變。這正是反射定律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及平面鏡的反射面是“平面”所共同決定的。

(2)光束射向三棱鏡,經(jīng)前、后表面兩次折射后,其傳播光路變化的特征是:向著底邊偏折,若光束由復色光組成,由于不同色光偏折的程度不同,將發(fā)生所謂的色散現(xiàn)象。

(3)光束射向前、后表面平行的透明玻璃磚,經(jīng)前、后表面兩次折射后,其傳播光路變化的特征是;傳播方向不變,只產(chǎn)生一個側移。

(4)光束射向透鏡,經(jīng)前、后表面兩次折射后,其傳播光路變化的特征是:凸透鏡使光束會聚,凹透鏡使光束發(fā)散。

試題詳情

4.光導纖維

全反射的一個重要應用就是用于光導纖維(簡稱光纖)。光纖有內(nèi)、外兩層材料,其中內(nèi)層是光密介質(zhì),外層是光疏介質(zhì)。光在光纖中傳播時,每次射到內(nèi)、外兩層材料的界面,都要求入射角大于臨界角,從而發(fā)生全反射。這樣使從一個端面入射的光,經(jīng)過多次全反射能夠沒有損失地全部從另一個端面射出。

[例13] 如圖所示,一條長度為L=5.0m的光導纖維用折射率為n=的材料制成。一細束激光由其左端的中心點以α= 45°的入射角射入光導纖維內(nèi),經(jīng)過一系列全反射后從右端射出。求:⑴該激光在光導纖維中的速度v是多大?⑵該激光在光導纖維中傳輸所經(jīng)歷的時間是多少?

解:⑴由n=c/v可得v=2.1×108m/s

⑵由n=sinα/sinr可得光線從左端面射入后的折射角為30°,射到側面時的入射角為60°,大于臨界角45°,因此發(fā)生全反射,同理光線每次在側面都將發(fā)生全反射,直到光線達到右端面。由三角關系可以求出光線在光纖中通過的總路程為s=2L/,因此該激光在光導纖維中傳輸所經(jīng)歷的時間是t=s/v=2.7×10-8s。

試題詳情

3.玻璃磚

所謂玻璃磚一般指橫截面為矩形的棱柱。當光線從上表面入射,從下表面射出時,其特點是:⑴射出光線和入射光線平行;⑵各種色光在第一次入射后就發(fā)生色散;⑶射出光線的側移和折射率、入射角、玻璃磚的厚度有關;⑷可利用玻璃磚測定玻璃的折射率。

[例8] 如圖所示,兩細束平行的單色光a、b射向同一塊玻璃磚的上表面,最終都從玻璃磚的下表面射出。已知玻璃對單色光a的折射率較小,那么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有  

A.進入玻璃磚后兩束光仍然是平行的

B.從玻璃磚下表面射出后,兩束光不再平行

C.從玻璃磚下表面射出后,兩束光之間的距離一定減小了

D.從玻璃磚下表面射出后,兩束光之間的距離可能和射入前相同

解:進入時入射角相同,折射率不同,因此折射角不同,兩束光在玻璃內(nèi)不再平行,但從下表面射出時仍是平行的。射出時兩束光之間的距離根據(jù)玻璃磚的厚度不同而不同,在厚度從小到大變化時,該距離先減小后增大,有可能和入射前相同(但左右關系一定改變了)。

試題詳情

2.全反射棱鏡

橫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鏡叫全反射棱鏡。選擇適當?shù)娜肷潼c,可以使入射光線經(jīng)過全反射棱鏡的作用在射出后偏轉90o(右圖1)或180o(右圖2)。要特別注意兩種用法中光線在哪個表面發(fā)生全反射。

[例7] 如圖所示,自行車的尾燈采用了全反射棱鏡的原理。它雖然本身不發(fā)光,但在夜間騎行時,從后面開來的汽車發(fā)出的強光照到尾燈后,會有較強的光被反射回去,使汽車司機注意到前面有自行車。尾燈的原理如圖所示,下面說法中正確的是      

A.汽車燈光應從左面射過來在尾燈的左表面發(fā)生全反射

B.汽車燈光應從左面射過來在尾燈的右表面發(fā)生全反射

C.汽車燈光應從右面射過來在尾燈的左表面發(fā)生全反射

D.汽車燈光應從右面射過來在尾燈的右表面發(fā)生全反射 

解:利用全反射棱鏡使入射光線偏折180°,光線應該從斜邊入射,在兩個直角邊上連續(xù)發(fā)生兩次全反射。所以選C。

試題詳情

1.棱鏡對光的偏折作用

一般所說的棱鏡都是用光密介質(zhì)制作的。入射光線經(jīng)三棱鏡兩次折射后,射出方向與入射方向相比,向底邊偏折。(若棱鏡的折射率比棱鏡外介質(zhì)小則結論相反。)

作圖時盡量利用對稱性(把棱鏡中的光線畫成與底邊平行)。

由于各種色光的折射率不同,因此一束白光經(jīng)三棱鏡折射后發(fā)生色散現(xiàn)象,在光屏上形成七色光帶(稱光譜)(紅光偏折最小,紫光偏折最大。)在同一介質(zhì)中,七色光與下面幾個物理量的對應關系如表所示。

色光
紅橙黃綠藍靛紫
折射率

偏向角

頻率

速度

[例5]發(fā)出白光的細線光源ab,長度為l0,豎直放置,上端a恰好在水面以下,如圖,F(xiàn)考慮線光源a b發(fā)出的靠近水面法線(圖中的虛線)的細光束經(jīng)水面折射后所成的像,由于水對光有色散作用,若以l1表示紅光成的像的長度,l2表示藍光成的像的長度,則(D)

A. l1< l2<l0       B.l1> l2>l0        C.l2> l1>l0          D.l2< l1<l0

解析:紅光的折射率n1小于藍光的折射率n1,b點的像紅光比藍光靠下,所以l2< l1<l0

[例6]公園里燈光噴泉的水池中有處于同一深度若干彩燈,在晚上觀察不同顏色彩燈的深度和  水面上被照亮的面積,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D  )

A.紅燈看起來較淺,紅燈照亮的水面面積較小   B.紅燈看起來較深,紅燈照亮的水面面積較小

C.紅燈看起來較淺,紅燈照亮的水面面積較大   D.紅燈看起來較深,紅燈照亮的水面面積較大

試題詳情

3.臨界角公式:光線從某種介質(zhì)射向真空(或空氣)時的臨界角為C,則sinC=1/n=v/c

[例3]潛水員在折射率為的透明的海水下hm深處,向上觀察水面,能看到的天穹和周圍的景物都出現(xiàn)在水面上 的一個圓形面積為S的區(qū)域內(nèi),關于圓面積S和深度h的關系正確的是(  C   )

A、S與水深h成正比    B、S與水深h成反比

C、S與水深h的平方成正比   D、S與水深h的平方成反比

[例4]完全透明的水中某深處,放一點光源在水面上可見到一個圓形的透光平面,如果透光圓面的半徑勻速增大,則光源正在(  D   )

A、加速上升       B、加速下沉    C、勻速上升        D、勻速下沉

試題詳情

2.全反射條件:光線從光密介質(zhì)射向光疏介質(zhì),且入射角大于或等于臨界角.

試題詳情

1.全反射現(xiàn)象:光照射到兩種介質(zhì)界面上時,光線全部被反射回原介質(zhì)的現(xiàn)象.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