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0374  430382  430388  430392  430398  430400  430404  430410  430412  430418  430424  430428  430430  430434  430440  430442  430448  430452  430454  430458  430460  430464  430466  430468  430469  430470  430472  430473  430474  430476  430478  430482  430484  430488  430490  430494  430500  430502  430508  430512  430514  430518  430524  430530  430532  430538  430542  430544  430550  430554  430560  430568  447090 

1.課后練習。

試題詳情

發(fā)現桃花源: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優(yōu)美)

進入桃花源

所見:土地平曠、屋舍嚴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環(huán)境良好)

怡然自樂(生活安定)

所聞:避秦時亂,來此絕境(與世隔絕之久)

所歷: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民風淳樸)

離開桃花源

導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無

問津者

似有而無的

理想社會

試題詳情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fā)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后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回環(huán)。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試題詳情

11.提問:為什么說桃花源是當時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應當怎么評價?

討論并歸納:作者虛構的世外桃源,是與作者所處的現實社會相對照的。這里景色優(yōu)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里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確實是當時乃至整個封建社會人民理想的世界。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但在當時的條件下是不可能實現的,因而它只是一種空想。

試題詳情

9.提問: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源不得埋下伏筆。

10提問:漁人出桃源時,“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討論并歸納: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虛構的。

試題詳情

8.提問:漁人-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么“皆嘆惋”?

討論并歸納: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為桃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嘆惋。

試題詳情

7.提問:桃源人見漁人為什么“乃大驚”?

討論并歸納:寫出桃源人對陌生人的驚異,顯示桃源與世隔絕的久遠。

試題詳情

6.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人的熱情好客的?

討論并歸納: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試題詳情

5.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生活環(huán)境的?

討論并歸納:土地平曠,屋舍產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呼陌交

通,雞犬相聞。

試題詳情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問:漁人怎么發(fā)現桃花源的?

討論并歸納: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人。初極狹,

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4.提問: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討論并歸納: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
闂備胶枪妤犲繘骞忛敓锟� 闂傚倸鍊搁崑濠囧箯閿燂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