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要求:
了解明朝內閣、清朝軍機處設置等史實,認識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明初廢丞相,權分六部;內閣制度的形成及其演變;清初政治制度的變化;軍機處的設置以及密折奏事制度;清朝的邊疆政策;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腐朽。
(2)、過程與方法:史料研習,歷史比較,問題探究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明清君主專制制度的強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中國皇權的高度集中是地主階級政治發(fā)展的必然產物,也是封建社會步入晚期最后“輝煌”的折射。
教學課時:2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
難點:內閣制與宰相制的區(qū)別;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影響
教學建議:
(1)、本節(jié)主要講述明清時期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空前強化及其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明初廢丞相權分六部,之后設立內閣使大權進一步落入皇帝手中,到清雍正年間設立軍機處,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到頂峰,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落的重要表現(xiàn)。君主專制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是本課需探究的主要問題之一,也是本課的重點難點所在,教師因予充分重視。
(2)、第一目“內閣制度的形成”,主要講述體現(xiàn)明代君主專制政治體制加強的兩個方面,即丞相制度的廢除與內閣制度的設立。可結合課本“學習思考”中的問題分析明初朱元璋為何廢丞相,而廢丞相又是內閣設立的原因。注意兩個區(qū)分:一是明代內閣與近代西方內閣的比較,需要補充材料;二是內閣制與丞相制的比較,可引導學生討論。
(3)、第二目“軍機處”,主要敘述清朝君主專制制度進一步強化的情況。軍機處的設置使軍政大權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專制發(fā)展到頂峰。可組織學生討論:為什么說君主專制發(fā)展到頂峰是中國封建社會衰落的重要表現(xiàn)?
(4)、第三目“清朝的邊疆政策”,主要講述清朝的邊疆政策及其管轄邊疆的措施,這部分內容從表面上看與整個教材內容不協(xié)調,但實際并不是為了單純敘述清朝邊疆政策,而是講述清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清朝在邊遠的蒙古、新疆、西藏以及西南地區(qū)都能有效管轄,正說明了中央集權的加強。
(5)、第四目“近代化浪潮與清末政治”,主要講述清末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腐朽敗落。本部分重點應放在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可組織討論,引導學生從不同時代、不同角度分析評價。它在初建時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積極作用占主導地位。到封建社會晚期,消極作用則占據(jù)主導地位,可引導學生從政治、經(jīng)濟、思想文化等方面來分析。
專題二 近代中國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通史概要:
中國近代史始于1840年鴉片戰(zhàn)爭,止于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它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也是中國人民為爭取民族獨立、社會進步,堅持反帝反封建斗爭,并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歷史。
1840年,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之后,西方列強又發(fā)動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法戰(zhàn)爭和甲午中日戰(zhàn)爭,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不斷加深,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后,1901年《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秩序完全形成。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還發(fā)動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侵華戰(zhàn)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空前的災難。
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人民前仆后繼,進行了頑強不屈的反侵略斗爭。在列強一次次大規(guī)模的侵華戰(zhàn)爭中,廣大愛國官兵浴血奮戰(zhàn);從三元里抗英到義和團運動,廣大人民群眾也肩負起抗擊外來侵略的歷史使命;最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了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
課標要求:
列舉從漢到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有關中國古代君主專制體制的基本知識,了解中國古代從秦王朝到清王朝政治制度演變和史實,認識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點和發(fā)展脈絡,初步培養(yǎng)汲取歷史經(jīng)驗和應用于現(xiàn)代政治建設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聯(lián)系時代背景分析各項措施,理解歷史概念,并逐步總結出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引導學生重視圖示、引文等材料,在對歷史材料的研讀和分析中,初步掌握處理歷史資料的一般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不斷加強是它的發(fā)展軌跡。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有助于多民族國家的鞏固,但也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進步形成了阻礙。
教學課時:2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點。
難點: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過程及對重要歷史概念的理解。
教學建議:
(1)、本節(jié)教材的課標要求是列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關于政治制度涉及面較廣,教材講述的五方面內容主要是體現(xiàn)中國古代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演進與強化。內容豐富,充實因而課時較緊,因此在整體設計本課教學過程和課時分配上都應突出重點,詳略得當。
(2)、第一目“法令出一”,講述的是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內容之一即皇帝制度,要求學生掌握皇帝制度的由來及其特征。可結合課本“學習思考”中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記》中的內容來加深對皇帝制度特征的理解。
(3)、第二目“君權與相權”,通過歷代削弱、分散相權來說明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漢武帝削弱相權主要舉措有兩種:一是頻繁換相,二是用中朝來架空外朝權力。唐朝實行三省六部制以及召集政事堂會議,實際起到了分散相權的作用。到了宋代通過設置中書門下以及增設參知政事等方式進一步分割相權。到明初正式廢丞相。
(4)、第三目“中國古代的監(jiān)察體制”,主要講述中國歷代監(jiān)察體制的演變,要使學生明確中國古代的監(jiān)察體制也是服務于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監(jiān)察制度發(fā)展走向健全正體現(xiàn)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和強化。
(5)、第四目“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講述中國古代三種主要的選官制度即世官制、察舉制、科舉制。對于世官制與察舉制可作一般了解,重點應放在科舉制的講述上,應講清科舉制最初實行的進步性。到明清實行八股取士,科舉才成為了人們思想發(fā)展的桎梏,其消極性日益顯現(xiàn)。引導學生辯證地、歷史地來分析評價歷史事物。
(6)、第五目“行省的設置”,主要講述中國古代地方行政設置的演變,要給學生理清從秦漢→唐→宋→元→明→清歷代地方行政設置演變情況,關鍵是突出元朝行省設置的重大影響,同時還需指出中國古代地方行政設置和調整變化是服務于中央集權的需要。
13. keep watch 守望,值班,放哨
11. keep up 保持,不使低落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