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2188  432196  432202  432206  432212  432214  432218  432224  432226  432232  432238  432242  432244  432248  432254  432256  432262  432266  432268  432272  432274  432278  432280  432282  432283  432284  432286  432287  432288  432290  432292  432296  432298  432302  432304  432308  432314  432316  432322  432326  432328  432332  432338  432344  432346  432352  432356  432358  432364  432368  432374  432382  447090 

作出三角函數(shù)線,如圖2-17

MP=sinθ,OM=cosθ,BS=ctgθ

通過觀察和度量得MP<OM<BS

從而有sinθ<cosθ<ctgθ

∴應選A

∴cosθ>sinθ

從而可剔除B、D.

再由sinθ<ctgθ,故可剔除C

故選A

試題詳情

故選A.

試題詳情

3、 簡單應用

自制驗電器的小實驗作為本設計的作業(yè),學以致用。

試題詳情

2、 導入新課

小實驗:嘗嘗靜電的滋味兒。

學生代表2人一組,一人搖動手搖起電機(注意,搖動不要過快,過劇烈),一人手持氖泡,接近起電機的電極,然后迅速拿開。

學生好奇,興奮。

設問2:生活中還遇到過哪些靜電現(xiàn)象?

我國古代對靜電現(xiàn)象早有記載。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記述了:“頓牟掇芥,磁石引針”。西晉張華《博物志》中寫有“今人梳頭、脫著衣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也有咤聲”。我國古代的電知識,多是由經驗得出的,比較零散。人們對電磁現(xiàn)象的系統(tǒng)研究是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后才逐漸開展起來的,直到十九世紀才建立起了完整的電磁理論

演示PPT  演示帶電小球互相排斥和吸引的動畫。

設問3:自然界存在幾種電荷,它們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呢?

(1)電荷的基本屬性

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分別叫做正電荷與負電荷。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即正電荷和負電荷。迪費首先將兩種電荷稱為玻璃電和樹脂電。弗蘭克林將其改為正電和負電。我們沿襲歷史上的規(guī)定:如果物體所帶的電荷,與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是同種的,則該物體所帶的電荷叫做正電荷;若與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電荷是同種的,則叫做負電荷。帶同種電荷的物體互相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互相吸引。

(2)摩擦起電

學生實驗:摩擦起電。

設問4:摩擦起電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回憶化學學科學過的相關知識,必要時可以用氧化還原反應的原理進行類比,當然兩者的本質還是不同的。)

在正常狀態(tài)下,原子核外電子的數(shù)目,等于原子核內質子的數(shù)目,因此每個原子所帶的負電和正電都相等,每個原子都呈電中性,物體對外界不顯示電性。換句話說,在一切不帶電的中性物體中,總有等量的正、負電荷同時存在。

不同物質束縛核外電子的能力隨物質的不同而有強弱。如果一個物體,由于外來原因,失去若干電子,則它所帶的正電荷多于所帶的負電荷,于是,它們帶正電;反之,另一個物體,由于外來原因從外界獲得了若干個電子,則它所帶的負電荷多于正電荷,于是,它們就帶上了負電。摩擦就是引起電荷轉移的外來原因,摩擦使兩種物體充分接觸,從而有機會實現(xiàn)電荷的轉移。

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電;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摩擦起電的過程是電荷轉移的過程。

以下是一個常見物質的靜電序列表:玻璃、尼龍、羊毛、絲綢、棉花、紙張、硬橡膠、晴綸、聚乙烯……序列中兩種物質摩擦時,排在前面的物質帶正電,后面的物質帶負電。這樣序列說明這些材料束縛核外電子的能力有何不同?

(3)電荷量和元電荷

我們利用電荷量反映帶電體帶電的多少。

物體所帶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單位庫倫,簡稱庫。

設問5:物體所帶的電荷量是不是任意的?

就這個問題科學家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般物體所帶的電荷量不是任意的,而是某個最小電荷量e的整數(shù)倍--元電荷。這個最小電荷量,就是電子和質子所帶電荷量的絕對值。e=1.6×10 - 19 C

最早由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用油滴實驗測定(獲得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工作從1907年開始,直到1913年才最后完成。

1964年蓋爾-曼提出一些基本粒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組成,預計夸克和反夸克的電荷量為

±e,±e,但是這一假說迄今未得到證實。

演示實驗:凡德格拉夫起電機--電發(fā)實驗。

發(fā)動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各種靜電現(xiàn)象。該實驗現(xiàn)象明顯,可以將本設計推向一個高潮。

(4)靜電的產生和測量

有哪些設備可以使物體帶電?

結合實物介紹:手搖感應起電機,超高壓電源和范德格拉夫起電機。

怎樣可以知道出物體帶電了?

使用驗電器或帶電體能吸引輕小物體。

教師請學生代表上講臺演示。

絲綢摩擦玻璃棒,玻璃棒靠近泡沫塑料小球,小球被吸引。

玻璃棒接觸驗電器小球,金屬箔張開。

使驗電器復原。

工業(yè)上利用電荷量表和靜電電壓來測量帶電體所帶電荷的正、負電性和電荷量多少。

試題詳情

1.情景引人

中世紀的歐洲,最高的建筑往往是當?shù)亟烫玫溺姌。人們認為在暴風雨來臨時敲響教堂的鐘,可以趕走電閃雷鳴,給人們帶來平安。不幸的是,閃電往往擊中鐘樓,奪走敲鐘人的生命。

設問1:雷電是怎樣產生的?閃電為什么選擇鐘樓?怎樣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相信經過這一章的學習,大家會對這些問題有新的認識。

試題詳情

3.教學主要環(huán)節(jié)

本設計可分為三個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本環(huán)節(jié)既是本章節(jié)的引入也是本節(jié)內容的引入,利用錄像和實驗充分激發(fā)對神奇的靜電的興趣。

第二環(huán)節(jié), 應用已有的知識,結合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和課堂實驗現(xiàn)象得出摩擦起電的原因,建立元電荷概念。

第三環(huán)節(jié),通過自制驗電器的小實驗,鞏固所學。

試題詳情

2.教學流程圖說明

情景I  錄像演示,設問1

雷電是怎樣產生的?雷電有什么危害?怎樣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利用多媒體手段給予感受上的沖擊,引出本章的課題。

活動I  學生實驗,設問2

利用氖泡和手搖感應起電機從視覺,聽覺,觸覺三方面感受靜電,引導回憶生活中曾經遇到過的靜電現(xiàn)象。

情景II  觀察1,設問3

觀察相關物理實驗,通過“設問3”,對實例進行討論和分析,運用已有的知識,歸納出電荷的基本屬性和摩擦起電的原因。

問題  設問5

結合化學學科所學的關于物質結構的知識,得到元電荷的概念。

活動II  演示試驗

演示凡德格拉夫起電機“怒發(fā)沖冠”實驗,介紹產生和測量靜電的設備。

活動III 學生實驗,簡單應用

自制驗電器的小實驗讓本設計的內容可以學以致用。

試題詳情

1、 教學流程圖

 

試題詳情

本設計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靜電現(xiàn)象,二是摩擦起電,三是電荷量和元電荷,四是靜電的產生和測量。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感覺靜電”和避雷針為引入,扣動學生的心弦,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對靜電現(xiàn)象的認識,體現(xiàn)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激發(fā)愛國熱情。在摩擦起電原因的討論歸納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通過“怒發(fā)沖冠”的學生實驗而達到高潮。課后自制驗電器的小實驗,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感到物理學并不枯燥,它不僅存在于課堂中,而且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靜電現(xiàn)象和元電荷的概念。方法是:以“感覺靜電”小實驗為切入點,調動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感官,激發(fā)學生對靜電現(xiàn)象的興趣;應用化學學科所學的物質結構的知識,將化學學科的氧化還原反應和物理學科靜電現(xiàn)象的電子得失進行類比,了解物體帶電的原因,從而順利建立元電荷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靜電實驗中的電荷泄漏和驗電器的檢驗功能。方法是:采用性能優(yōu)良的絕緣材料作隔離物;課前做好實驗儀器的干燥工作。

本設計要求學生在感受和體驗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課堂上應用多種感觀直接體驗,與日常生活中的感受相吻合,經歷科學家認識靜電的過程。了解雷電的危害建立和富蘭克林的雷電實驗,體驗生命的可貴。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需1課時。

試題詳情

3.錄像:雷電的威力。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