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出三角函數(shù)線,如圖2-17
MP=sinθ,OM=cosθ,BS=ctgθ
通過觀察和度量得MP<OM<BS
從而有sinθ<cosθ<ctgθ
∴應選A
∴cosθ>sinθ
從而可剔除B、D.
再由sinθ<ctgθ,故可剔除C
故選A
故選A.
3、 簡單應用
自制驗電器的小實驗作為本設計的作業(yè),學以致用。
2、 導入新課
小實驗:嘗嘗靜電的滋味兒。
學生代表2人一組,一人搖動手搖起電機(注意,搖動不要過快,過劇烈),一人手持氖泡,接近起電機的電極,然后迅速拿開。
學生好奇,興奮。
設問2:生活中還遇到過哪些靜電現(xiàn)象?
我國古代對靜電現(xiàn)象早有記載。東漢王充在《論衡》中記述了:“頓牟掇芥,磁石引針”。西晉張華《博物志》中寫有“今人梳頭、脫著衣時,有隨梳、解結有光者,也有咤聲”。我國古代的電知識,多是由經驗得出的,比較零散。人們對電磁現(xiàn)象的系統(tǒng)研究是在歐洲文藝復興之后才逐漸開展起來的,直到十九世紀才建立起了完整的電磁理論
演示PPT 演示帶電小球互相排斥和吸引的動畫。
設問3:自然界存在幾種電荷,它們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呢?
(1)電荷的基本屬性
自然界只有兩種電荷,分別叫做正電荷與負電荷。同種電荷互相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
自然界中只存在兩種電荷,即正電荷和負電荷。迪費首先將兩種電荷稱為玻璃電和樹脂電。弗蘭克林將其改為正電和負電。我們沿襲歷史上的規(guī)定:如果物體所帶的電荷,與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所帶電荷是同種的,則該物體所帶的電荷叫做正電荷;若與用毛皮摩擦過的硬橡膠棒所帶電荷是同種的,則叫做負電荷。帶同種電荷的物體互相排斥,帶異種電荷的物體互相吸引。
(2)摩擦起電
學生實驗:摩擦起電。
設問4:摩擦起電的原因是什么?(引導學生回憶化學學科學過的相關知識,必要時可以用氧化還原反應的原理進行類比,當然兩者的本質還是不同的。)
在正常狀態(tài)下,原子核外電子的數(shù)目,等于原子核內質子的數(shù)目,因此每個原子所帶的負電和正電都相等,每個原子都呈電中性,物體對外界不顯示電性。換句話說,在一切不帶電的中性物體中,總有等量的正、負電荷同時存在。
不同物質束縛核外電子的能力隨物質的不同而有強弱。如果一個物體,由于外來原因,失去若干電子,則它所帶的正電荷多于所帶的負電荷,于是,它們帶正電;反之,另一個物體,由于外來原因從外界獲得了若干個電子,則它所帶的負電荷多于正電荷,于是,它們就帶上了負電。摩擦就是引起電荷轉移的外來原因,摩擦使兩種物體充分接觸,從而有機會實現(xiàn)電荷的轉移。
得到電子的物體帶負電;失去電子的物體帶正電。摩擦起電的過程是電荷轉移的過程。
以下是一個常見物質的靜電序列表:玻璃、尼龍、羊毛、絲綢、棉花、紙張、硬橡膠、晴綸、聚乙烯……序列中兩種物質摩擦時,排在前面的物質帶正電,后面的物質帶負電。這樣序列說明這些材料束縛核外電子的能力有何不同?
(3)電荷量和元電荷
我們利用電荷量反映帶電體帶電的多少。
物體所帶電荷的多少叫做電荷量,單位庫倫,簡稱庫。
設問5:物體所帶的電荷量是不是任意的?
就這個問題科學家進行了長期的研究,發(fā)現(xiàn)一般物體所帶的電荷量不是任意的,而是某個最小電荷量e的整數(shù)倍--元電荷。這個最小電荷量,就是電子和質子所帶電荷量的絕對值。e=1.6×10 - 19 C
最早由美國物理學家密立根Robert Andrews Millikan用油滴實驗測定(獲得19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個工作從1907年開始,直到1913年才最后完成。
1964年蓋爾-曼提出一些基本粒子是由夸克和反夸克組成,預計夸克和反夸克的電荷量為
±e,±e,但是這一假說迄今未得到證實。
演示實驗:凡德格拉夫起電機--電發(fā)實驗。
發(fā)動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各種靜電現(xiàn)象。該實驗現(xiàn)象明顯,可以將本設計推向一個高潮。
(4)靜電的產生和測量
有哪些設備可以使物體帶電?
結合實物介紹:手搖感應起電機,超高壓電源和范德格拉夫起電機。
怎樣可以知道出物體帶電了?
使用驗電器或帶電體能吸引輕小物體。
教師請學生代表上講臺演示。
絲綢摩擦玻璃棒,玻璃棒靠近泡沫塑料小球,小球被吸引。
玻璃棒接觸驗電器小球,金屬箔張開。
使驗電器復原。
工業(yè)上利用電荷量表和靜電電壓來測量帶電體所帶電荷的正、負電性和電荷量多少。
1.情景引人
中世紀的歐洲,最高的建筑往往是當?shù)亟烫玫溺姌。人們認為在暴風雨來臨時敲響教堂的鐘,可以趕走電閃雷鳴,給人們帶來平安。不幸的是,閃電往往擊中鐘樓,奪走敲鐘人的生命。
設問1:雷電是怎樣產生的?閃電為什么選擇鐘樓?怎樣可以避免這種情況?相信經過這一章的學習,大家會對這些問題有新的認識。
3.教學主要環(huán)節(jié)
本設計可分為三個主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本環(huán)節(jié)既是本章節(jié)的引入也是本節(jié)內容的引入,利用錄像和實驗充分激發(fā)對神奇的靜電的興趣。
第二環(huán)節(jié), 應用已有的知識,結合生活中的常見現(xiàn)象和課堂實驗現(xiàn)象得出摩擦起電的原因,建立元電荷概念。
第三環(huán)節(jié),通過自制驗電器的小實驗,鞏固所學。
2.教學流程圖說明
情景I 錄像演示,設問1
雷電是怎樣產生的?雷電有什么危害?怎樣可以避免這種情況?利用多媒體手段給予感受上的沖擊,引出本章的課題。
活動I 學生實驗,設問2
利用氖泡和手搖感應起電機從視覺,聽覺,觸覺三方面感受靜電,引導回憶生活中曾經遇到過的靜電現(xiàn)象。
情景II 觀察1,設問3
觀察相關物理實驗,通過“設問3”,對實例進行討論和分析,運用已有的知識,歸納出電荷的基本屬性和摩擦起電的原因。
問題 設問5
結合化學學科所學的關于物質結構的知識,得到元電荷的概念。
活動II 演示試驗
演示凡德格拉夫起電機“怒發(fā)沖冠”實驗,介紹產生和測量靜電的設備。
活動III 學生實驗,簡單應用
自制驗電器的小實驗讓本設計的內容可以學以致用。
1、 教學流程圖
本設計的內容包括四個方面:一是靜電現(xiàn)象,二是摩擦起電,三是電荷量和元電荷,四是靜電的產生和測量。
本設計的基本思路是:以“感覺靜電”和避雷針為引入,扣動學生的心弦,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對靜電現(xiàn)象的認識,體現(xiàn)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結合,激發(fā)愛國熱情。在摩擦起電原因的討論歸納中,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通過“怒發(fā)沖冠”的學生實驗而達到高潮。課后自制驗電器的小實驗,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感到物理學并不枯燥,它不僅存在于課堂中,而且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本設計要突出的重點是:靜電現(xiàn)象和元電荷的概念。方法是:以“感覺靜電”小實驗為切入點,調動學生的視覺,觸覺,聽覺等多種感官,激發(fā)學生對靜電現(xiàn)象的興趣;應用化學學科所學的物質結構的知識,將化學學科的氧化還原反應和物理學科靜電現(xiàn)象的電子得失進行類比,了解物體帶電的原因,從而順利建立元電荷的概念。
本設計要突破的難點是:靜電實驗中的電荷泄漏和驗電器的檢驗功能。方法是:采用性能優(yōu)良的絕緣材料作隔離物;課前做好實驗儀器的干燥工作。
本設計要求學生在感受和體驗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在課堂上應用多種感觀直接體驗,與日常生活中的感受相吻合,經歷科學家認識靜電的過程。了解雷電的危害建立和富蘭克林的雷電實驗,體驗生命的可貴。
完成本設計的內容需1課時。
3.錄像:雷電的威力。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