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3254  443262  443268  443272  443278  443280  443284  443290  443292  443298  443304  443308  443310  443314  443320  443322  443328  443332  443334  443338  443340  443344  443346  443348  443349  443350  443352  443353  443354  443356  443358  443362  443364  443368  443370  443374  443380  443382  443388  443392  443394  443398  443404  443410  443412  443418  443422  443424  443430  443434  443440  443448  447090 

(一)指示代詞是具有指示概念的代詞

this  這;  that  那;  these  這些;  those  那些;  such  如此的;  same  同樣的

試題詳情

反身代詞用于所強調的動作與動作執(zhí)行者的關系。通常在句中作表語、賓語和同位語。

試題詳情

物主代詞是用來表示所有關系的,分為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和名詞性物主代詞兩種。形容詞性物主代詞放在名詞前作定語,相當于形容詞;名詞性物主代詞相當于“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名詞”,相當于名詞,可以作主語、表語或賓語。

物主代詞的用法:

(1)形容詞性物主代詞放在名詞前作定語。例如:

His pencil box is on the desk.

This is our school.

(2)名詞性物主代詞作名詞用,本身就相當于“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名詞”,因此,后面不可再加名詞。

  作主語:

  Richard’s school bag is blue and mine is black. 理查德的書包是藍色的,我的書包是黑色的。(mine=my school bag)

  作表語:

  It’s his. 這是他的(東西)。

  作賓語:

  He borrows your dictionary and you may borrow mine. 他借你的字典,你可以借我的。(作及物動詞的賓語)

  “of+名詞性物主代詞”可以放在名詞后作定語,表示強調:

  He is a friend of mine. 他是我的一個朋友。

·注意:

試比較下面兩句句子:

This is a photo of mine. 這是我的一張照片。(照片是我擁有的,但不一定照的是我本人)

This is a photo of me. 這是一張我本人的照片。(照片上是我本人)

試題詳情

3.  選用什么人稱代詞,取決于所要代替的名詞。在數和性上要與所代替的名詞保持一致。

試題詳情

2.  第三人稱的人稱代詞分陽性he(him),陰性she(her)和中性it(it),復數和賓語形式都只有一個形式they和them,不分性別。

試題詳情

1.  人稱代詞不僅僅指人,也可以指事或物。

試題詳情

(二)激勵啟發(fā)、診斷引導

 2、一套練習題,有幾十個題目,有的難,有的易,教師可以抓一個難的題目給大家講解,作示范,然后,把這套練習題進行分組。比如,選擇題,可以每10個一組(當然不分組也可以),讓學生提問。教師指導學生提問:“你認為這10個題目中最難的是哪一個?難在何處?”教師隨堂解答,有點答記者問的意思。

 [例1]三國鼎立時下列哪一地區(qū)經濟發(fā)展水平最高

 A.黃河流域     B.江東地區(qū)    C.南中地區(qū)     D.荊州地區(qū)

 教材中沒有各地經濟發(fā)展的具體數據,是不是“超綱”了呢?這一分裂時期,三國的軍事實力大體相當,但黃河流域經濟基礎較好,且曹魏政權重視恢復和發(fā)展經濟,為西晉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最后由三國分裂走向西晉的統(tǒng)一,完全可推導出A正確。

 這道題可以改編成問答題: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這種局面形成是否具有進步性?說明理由。題中的“進步性”實際上就是指“統(tǒng)一因素”。

試題詳情

 現在,很多專家、學者都強調,在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習慣、學習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多設疑,讓學生提問。而怎樣設疑、怎樣提問,卻是大家關注的問題,沒有一條明確的路徑可循。高三學生已經掌握了相當的知識,怎樣應用?怎樣提問?以前,我們教學生做題,總習慣于“做題--對答案--個別糾正”。從教育學角度看,它注重的是教育者的活動,而沒有注意到或很少注意到受教育者的活動。其次,人們對教育對象--學生解歷史題,長期的意識是“背書”,近幾年,高考能力題含量的增加,又把學生送進題海中去了。這只關心了學生知不知的問題,沒有關心學生信不信、行不行的問題。到底有沒有一種既能提高學生解歷史題的能力,又能避免學生在題海中泡得時間太長而疲軟的狀態(tài),促進學生“知”“情”“行”和諧統(tǒng)一,樂于接受和實踐的有效方法?就此,我想從解析習題來談點看法,拋磚引玉吧。

 習題,是教師、命題人就某一單元或全體內容設計的問題,用來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一種形式,它是課堂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和延伸,是學習者對學習任務的重復接觸或重復反應,但不是活動的簡單重復,而是一種有目的、有步驟、有指導的活動,是一個自覺的、具有創(chuàng)造性成分的過程。做習題,是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的一種重要途徑;做習題,是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來的一個重要表現;做習題,是教師檢測學生學到了多少知識、會理解與應用多少知識的一個重要手段。

 會解題目,不能只滿足于做出答案;會解題目,應該“解析”題目的題干和題枝,從分析題目中,理解、應用所學的知識及原理,分析、體會命題人的良苦用心,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學習能力、分析能力、遷移能力、應用能力)、接受教育(人生觀、道德情操、愛國主義、國防安全觀念等等)。

試題詳情

22.如圖,已知平面平行于三棱錐的底面,等邊三角形所在平面與面垂直,且,設

(1證明:為異面直線的公垂線;

(2求點與平面的距離;

(3求二面角的大小。

2007-2008學年度南昌市高三第一輪復習訓練題

試題詳情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