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斷章取義: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與原意不符。
B.枘鑿:比喻兩不相容。
C.褻瀆:輕視,瞧不起自己。
D.敬業(yè)樂群:對自己的事業(yè)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斷章取義:不顧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與原意不符。
B.枘鑿:比喻兩不相容。
C.褻瀆:輕視,瞧不起自己。
D.敬業(yè)樂群:對自己的事業(yè)很盡職,和朋友相處很融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13

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我這題目,是把《禮記》里頭“敬業(yè)樂群”和《老子》里頭“安其居,樂其業(yè)”那兩句話,斷章取義造出來的。

斷章取義:不顧上下文,孤立地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

B.但必先有業(yè),才有可敬、可樂的主體,理至易明。

理至易明:道理深奧到極點就很容易明白了。

C.將全副精力集中到這事上頭,一點不旁騖,便是敬。

一點不旁騖:形容專心致志,一點不分心。

D.又常常把這兩句話向我的朋友強聒不舍

強聒不舍:嘮嘮叨叨說個沒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北師大二附中2007~2008學年度第一學期期中考試、初三語文卷 題型:013

對下列詞語中加粗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心無旁騖:指專心致志,一點不分心。

B.

章取義:截斷。

C.

。簭南峦洗蛩。

D.不舍:過分啰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101網(wǎng)校同步練習 初一語文 人教社(新課標2001-2通過) 人教社(新課標2001-2通過) 題型:048

  一屠晚歸,擔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數(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1)

選出下列加粗詞語解釋完全正確的一項( 。

[  ]

A.

一狼其中(洞:打洞)  意將入以攻其后也(隧:隧道)

B.

狼不敢,眈眈相向。(前:上前)  野有麥場(顧:往旁邊看)

C.

其一坐于前。(犬:狗)  目似瞑,暇甚(神情)

D.

悟前狼假寐(乃:才)  恐前后受其。(敵:敵人)

(2)

下列句子中加粗詞的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

[  ]

A.

故:兩狼之并驅(qū)如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

B.

知:孰謂汝多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

C.

之:禽獸變詐幾何哉?  而兩狼并驅(qū)如故。

D.

以:蓋誘敵  刀劈狼首

(3)

選出分析錯誤的一項( 。

[  ]

A.

“綴行甚遠”“并驅(qū)如故”等表現(xiàn)了狼的貪婪和兇狠;“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徑去”“犬坐”“目似瞑,意暇甚”“洞其中”等,表現(xiàn)了狼的狡詐。

B.

全文分為兩個部分。前一部分為議論,寫屠戶與狼相斗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為:遇狼——御狼——懼狼——殺狼。后一部分為記敘,點明故事的主題。

C.

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不能存有幻想、妥協(xié)讓步,必須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D.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點明了文章中心,說明狼無論多么狡詐也不是人的對手,終歸會為人的勇敢智慧所戰(zhàn)勝。

(4)

翻譯下面句子。

(1)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08年四川省達州市初中畢業(yè)升學統(tǒng)一考試、語文試卷 題型:048

閱讀《愚公移山》,完成下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彼炻首訉O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

下列加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

A.

北山愚公者,年九十(且:將近)

B.

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懲:苦于)

C.

冀之南、漢之(陰:〈漢水的〉北岸)

D.

河曲智叟以應(亡:通“無”)

(2)

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

A.

指通豫南,達漢陰  每假借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B.

山不加增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

C.

雖我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知也(《滿井游記》)

D.

殘年余力  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3)

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下列對選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

A.

文章贊揚了以愚公為代表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宏偉抱負,批判了智叟那種不求進取,知難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極思想。

B.

作者除用智叟這個人物與愚公進行對比外,還用遺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動”等情節(jié)來襯托愚公,從而使愚公形象更加豐滿、高大。

C.

智叟從靜止的觀點出發(fā),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反對移山;而愚公從發(fā)展的觀點出發(fā),認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堅持移山。

D.

文章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xiàn)愚公的宏偉抱負,雖然增強了藝術效果,但也宣傳了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封建迷信思想,這是應該批判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四川省中考真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愚公移山》,完成問題。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于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誠,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1.下列加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九十(且:將近)
B.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懲:苦于)
C.冀之南、漢之(陰:〈漢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以應(亡:通“無”)
2.下列句中加粗詞語的意義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指通豫南,達漢陰 每假借藏書之家(《送東陽馬生序》)
B.山不加增     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翁亭記》)
C.雖我死,有子存焉 而城居者未知也(《滿井游記》)
D.殘年余力     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
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對選文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文章贊揚了以愚公為代表的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宏偉抱負,批判了智叟那種不求進取,知難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極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這個人物與愚公進行對比外,還用遺男“相助”、山神“求告”、天帝“感動”等情節(jié)來襯托愚公,從而使愚公形象更加豐滿、高大。
C.智叟從靜止的觀點出發(fā),認為人在自然面前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反對移山;而愚公從發(fā)展的觀點出發(fā),認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堅持移山。
D.文章結尾借助神的力量來實現(xiàn)愚公的宏偉抱負,雖然增強了藝術效果,但也宣傳了生死輪回、因果報應等封建迷信思想,這是應該批判的。
5.閱讀下面的小詩,回答后面的問題。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楊萬里)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過一山攔。
這首詩和《愚公移山》都以山為喻,蘊含了對困難的認識和態(tài)度。試結合詩、文寓意,說說應該怎樣認識和對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語文學習與評價  九年級上冊 題型:048

讀下邊的兩篇文章后,完成練習。

(甲)

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節(jié)選)

  最欣賞美國人愛默生關于“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這段話:

  一個人要善于讀書,必須是一個發(fā)明家。正像俗語所說:“要想把西印度群島的財富帶回家去,必須先把西印度群島的財富帶出來!

  所謂“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可從王安石寫作《泊船瓜洲》這樣一個大家并不陌生的例子去理解。詩云:“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綠”作動詞,為春到江南傳神,唐詩中已屢見先例;而人們卻獨賞“春風又綠江南岸”有“出藍”之勝,這不僅由于它表述得更為簡潔,更因為“又綠”二字上接對第二故鄉(xiāng)鐘山的回望,下啟“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懸想,產(chǎn)生了一種含蘊不盡的況味,不僅為春到江南傳神,更為去思依依點睛,具有詩學上所說的“二重意味”;而如果你知道王安石兩度拜相的背景,就更會感受到這“又綠”二字更似乎隱隱傳達出某種政治心態(tài),其意味又不僅兩重而已。這便是“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的一個范例。

  創(chuàng)造性作品的魅力,像藏在“西印度群島的財富”,要把它“帶出來”,不是任何機械的辦法,比如我們習慣的“主題思想,段落大意,寫作特點”三部曲所能奏效的(盡管這三部曲在基本訓練上有一定作用)。你能僅以形容詞作動詞或用字精確的寫作方法來解釋王安石用“綠”字的佳處嗎?顯然不能;你能確切歸納這首詩的主題思想嗎?同樣很困難!坝志G”究竟是反映詩人東山再起,對變法前途的信心呢?還是流露他因前途未卜,擔憂新“綠”如初度罷相時一樣夭折的一息悵惘?如果你血氣方剛,性格開朗,又處在順遂的境況中,或許會作前一種理解;反之,如果你多愁善感,性格內(nèi)向,又處于不愜意的心境中,則多半會作后一種理解。這兩種理解都不錯,但如果你更善于閱讀,懂得詩歌創(chuàng)作中,景象未必是某種意念的形象比喻,那么在繼續(xù)玩味“又綠”二字與前后句的相互聯(lián)系中,你會體味到,它更多的是反映了某種并不指實的心境,交融著并不強烈的奮亢與稍帶微漠的惆悵……而當你這樣品味作品時,你實際上就進入了“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

  閱讀的過程,其實是讀者以自己的個性——你的氣質(zhì)、性格、知識、閱歷等的總和——以及當時的心境,對文本進行自己的闡釋的過程。它不能離開文本,因此,它有一定的客觀規(guī)定性;它更如上面的例子那樣,永遠離不開讀者的個性與心境,當你的目光在文本的字句中移動時,蘊含在你個性中的一切都結合著當時的心境被調(diào)動起來,起著作用,因此它更有著強烈的主觀性!叭壳笔降慕馕,也許能了解作品的骨架——如果這作品大抵是按這“三部曲”寫作的話;但是它難以感受到盈溢于作品字里行間的那種魅力,只有當你個性中的某些成分與文本中深藏的某種意蘊碰撞在一起時,如同愛默生在同一本書中所說的,當作品的形象,為你的“秘密經(jīng)驗”所拴縛的時候,你才能感知到這種魅力,你才能真正體會到審美的愉悅。這種讀書境界,我們的先輩也曾有過精彩的表述:

  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傳》)

  其中“會意”,便是個性與文本意蘊的碰撞;“欣然忘食”,便是由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所產(chǎn)生的審美愉悅。

  對這段話,人們往往斷章取義地舍后兩句談前二句,將它作為書不必細讀精讀的例證。其實,陶淵明讀書,既有“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讀山海經(jīng)》十三首之一)的泛讀,又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移居二首》之二)的精讀。泛讀以博趣增識,精讀以諳熟文理,它們永遠是讀書人交互為用的兩種手段。缺少任何一種,都難以進入“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境地!昂米x書,不求甚解”,并非不顧文本,不求理解,而是對漢代以來繁瑣的經(jīng)解的反對,是以自己的個性(包含知識修養(yǎng)),直探文本意蘊的創(chuàng)造性讀書法。

1.填入下列橫線處的關聯(lián)詞語正確的一組是

(1)________你多愁善感,性格內(nèi)向,________處于不愜意的心境中________,多半會作后一種理解。

(2)其實陶淵明讀書,________有“泛覽周王傳,流觀山海圖”的泛讀,________有“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的精讀。

(3)________你知道王安石兩度拜相的背景,________更會感受到這“又綠”二字更似乎隱隱傳達出某種政治心態(tài),其意味又不僅兩重而已。

[  ]

A.如果  又  則  不但  而且  如果  就

B.如果  那么  就  既  又  如果  那么

C.如果  又  則  既  又  如果  就

D.如果  那么  就  不但  而且  如果  那么

2.“而當你這樣品味作品時,你實際上就進入了‘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結合語境,概括“這樣品味作品”的指代內(nèi)容。

3.“愛默生說,當作品的形象,為你的‘秘密經(jīng)驗’所拴縛的時候,你才能感知到這種魅力”,結合語境,用文中幾個詞語(至少4個)概括“秘密經(jīng)驗”的具體內(nèi)容。

4.選出下列對“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的理解有誤的一項

[  ]

A.不能離開文本,有一定的規(guī)定性;永遠離不開讀者的個性與心境,更有著強烈的主觀性。

B.個性中某些成分與文中深藏的某種意蘊相碰撞時能感受到盈溢于作品字里行間的魅力。

C.“好讀書,不求甚解”便是“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

D.“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并非“三部曲”式的對文本的解析,而是讀者以自己的個性——氣質(zhì)、性格、知識、閱歷等的總和——以及當時的心境,對文本進行自己的闡釋。

5.讀過《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節(jié)選),相信你對“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會有更深刻的了解,而你閱讀中肯定也有過“創(chuàng)造性”的體驗,那么,請舉個例子說說吧。

(乙)

“東方產(chǎn)生的最美的抒情詩”(節(jié)選)

——中日學者《故鄉(xiāng)》談

  楊劍龍(以下簡稱楊):魯迅的許多作品都充滿了鄉(xiāng)土氣息,《故鄉(xiāng)》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篇。龜田勝一郎將《故鄉(xiāng)》譽為“東方產(chǎn)生的最美的抒情詩”。我們從中日學者的不同視角來重新研讀《故鄉(xiāng)》,分析它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又是以怎樣的手法予以表達的。為什么說《故鄉(xiāng)》是“東方產(chǎn)生的最美的抒情詩”?

  工藤貴正(以下簡稱工):我第一次讀到《故鄉(xiāng)》是在中學時候,日本中學教材里選了魯迅的《故鄉(xiāng)》,當時我就很喜歡,我為小說中的許多有趣的事所吸引……大學的時候又讀了《故鄉(xiāng)》,理解深了一層。我對作品的第一個感覺是它關于“希望”的說法。日本詩人高樹光太郎在他的詩《道路》中寫道:“我前面本來沒有路,我自己走的時候就有路了!蔽矣X得這體現(xiàn)了日本人關于“路”的思想與中國人的“路”的思想的不同。

  楊:中日關于“路”的不同之處,您能展開說一說嗎?

  工:日本人的“路”的思想是自己走的時候就有路了;而魯迅先生的“路”的意思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奔词窃S多人走時才成了路。

  楊:《故鄉(xiāng)》是一篇抒發(fā)情緒之作,我們可以梳理出一條情緒發(fā)展的脈絡。作品最初透露游子歸鄉(xiāng)的急切之情,真如古詩所說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然而臨近故鄉(xiāng)卻“近鄉(xiāng)情更怯”,臨近故鄉(xiāng)望著陰晦天氣中蕭索的荒村,“心禁不住悲涼起來”,因此,“我”不禁脫口而出:“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xiāng)?”見到了楊二嫂、閏土,情緒又轉入了悲哀。結尾對于路的議論,使作品具有了一個有亮色的結局。作品中“我”的情緒起起伏伏,構成了一條隱含的情緒結構。

  工:作品還有著一個“思鄉(xiāng)”的問題。美國學者若斯基認為:人的生活是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果有人對現(xiàn)在的生活不滿意的時候,他就會想起過去生活中發(fā)生的愉快的事情,他就會覺得過去的生活與現(xiàn)在的比要好多了。這種今昔對比的方式就好像用望遠鏡觀察風景一樣,將過去的風景放大了,與現(xiàn)在荒涼的風景相比,過去的風景必定優(yōu)美極了。今昔對比不是為了表達對現(xiàn)在的不滿,而是為了探索將來的理想生活。

  楊:《故鄉(xiāng)》具有復雜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意蘊。對于人與人之間厚障壁的描畫,對于地上的路的思考,都使作品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那種尋覓故鄉(xiāng)舊夢與夢的幻滅情緒的更迭,那種對故鄉(xiāng)現(xiàn)實的失望與對故鄉(xiāng)人未來的希望情感的交織,那種看不見的高墻的悲哀與尋覓新路的渴望,都呈現(xiàn)了作品中情感的復雜與思想的深邃。《故鄉(xiāng)》將故鄉(xiāng)衰敗的無奈與對故鄉(xiāng)人麻木懦弱的不滿,寄寓在中年閏土的身上了。

  工:契訶夫有一篇小說《田舍町》,魯迅翻譯成《省會》。寫的是一個知識分子離故鄉(xiāng)二十年后回歸故里——鄉(xiāng)下的一個小鎮(zhèn),他歸鄉(xiāng)的時候也是坐船,回鄉(xiāng)后他看到故鄉(xiāng)變化很大,已經(jīng)不像他離開時那樣美麗,所以他懷念起少年時代的歲月。他孩提時的一個朋友已經(jīng)當上了警察署的署長,他扣押無辜的農(nóng)民、壓迫家鄉(xiāng)的百姓,令他感到十分失望。這篇作品與魯迅的《故鄉(xiāng)》十分相似,《故鄉(xiāng)》大概受到了契訶夫的影響。

  楊:《故鄉(xiāng)》能夠為日本讀者所喜歡,大概還由于作品中所呈現(xiàn)出的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如作品對于紹興民俗的描寫:戴銀項圈的習俗,大祭祀的民俗,五行缺土起名“閏土”的風習,夏夜看瓜路人摘瓜吃不算偷的民風,雪地支匾捉鳥雀的嬉戲,作揖打拱的禮儀,戴氈帽系裙的衣著形式等,都帶著紹興地方的獨特風味。另外,作品中對鄉(xiāng)鎮(zhèn)風景的描繪,也具有鄉(xiāng)土色彩:蕭索的荒村,老屋瓦楞,海邊的瓜地,別鄉(xiāng)時的黃昏等,都使作品洋溢著濃濃的鄉(xiāng)土色彩。

工:《故鄉(xiāng)》以其獨特的文體形式、獨特的敘事結構、復雜的情感與深邃的思想、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簡潔的白描手法等,抒寫濃濃的鄉(xiāng)土之情,所以被人稱為“東方產(chǎn)生的最美的抒情詩”。

1.本文標題是日本作家龜田勝一郎對《故鄉(xiāng)》的稱譽。中日兩位學者對此稱譽的態(tài)度是________的。他們的對話實際上是對《故鄉(xiāng)》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因進行探索。

2.根據(jù)兩位學者的看法,“復雜的情感”是《故鄉(xiāng)》成為“東方產(chǎn)生的最美的抒情詩”的原因之一。請從對話中梳理出至少兩種情感。

3.工藤貴正比較了魯迅和日本詩人高樹光太郎關于“路”的不同思想。你還知道其他關于“路”的格言警句嗎?請寫出兩句并談談自己的理解。

答:①________________ 、赺_______________

4.中日兩位學者采用對話的形式分析《故鄉(xiāng)》這篇著名的小說,依你看,他們在分析評價時有何共同特點?

5.楊劍龍在分析《故鄉(xiāng)》包含的情感時引用了一些著名語句。有關“故鄉(xiāng)”的詩文名句還有哪些?從我們學過的課文中選兩句默寫。

答: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6.俄國詩人普希金說:“……那過去了的,都成了美好的回憶。”在《故鄉(xiāng)》中,夏夜看瓜,冬日捉鳥,大海邊撿貝殼,分手時贈羽毛……都被“我”的記憶珍藏。請你從記憶中檢索兩件童年或少年時最快樂的往事,用美的語言寫下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