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下列語句中劃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邑八景之一也 邑:縣 B.相顧驚疑 顧:看 C.無何,見宮殿數十所 無何:不久 D.裁如星點 裁:裁剪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江蘇期中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 ||||||||||||
[ ] | ||||||||||||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問題。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zhàn)戰(zhàn),幾欲先走。
(1)給文中加粗的字注音。
間( �。≡S( �。祝ā 。�
(2)解釋下列加粗的詞。
雖人有百手________________
奮袖出臂________________
兩股戰(zhàn)戰(zhàn)________________
幾欲先走________________
賓客無不變色離席________________
(3)用“/”劃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jié)奏。
于 是 賓 客 無 不 變 色 離 席。
(4)下面對這段文字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俄而”是表示時間的詞語,具有銜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這段寫聲音的順序是由小到大,從屋內到屋外。
C.這段用五個“百千”極力演染火場和大廳里聲音的嘈雜,從而表現(xiàn)口技者技藝的高超。
D.這段內容主要是寫表演者以口技摹擬失火、救火時發(fā)出的各種聲音。
(5)文章描寫了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先描摹其________,又側面描寫________,突出了________,增強了藝術表現(xiàn)力。
(6)翻譯文段中畫線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單選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13
A.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會意:指對書中的意旨有獨到的體會。
B.并有乘騎弄旗標槍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履:踏。
C.僅有“敵船”為火所焚,隨波而逝。逝:淹沒。
D.為蛇足者,終亡其酒。亡:失掉。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年且九十 (將要) | B.雜然相許(贊同) |
C.河曲智叟亡以應 (丟失) | D.飛來山上千尋塔(古代長度單位) |
A.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 B.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 |
C.操蛇∕之神∕聞之 | D.不畏∕浮云遮∕望眼 |
A.告之于帝 | B.操蛇之神聞之 |
C.跳往助之 | D.命夸娥氏二子負二山 |
A.《愚公移山》一文推動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主要手段是人物對話。 |
B.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目的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 |
C.《愚公移山》一文寫山的高峻、遺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是為了突出愚公具有不怕困難的決心、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孫的宏愿。 |
D.讀了《愚公移山》讓我們明白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再加上神靈的幫助,一定能成功。 |
A.“不畏”顯示出作者的自信,表達了作者不怕一切邪惡勢力阻撓的豪情壯志�! � |
B.“浮云”指眼前的困難、障礙,比喻阻撓變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礙歷史前進的勢力�!� |
C.詩人登高遠望,似覺天地萬物皆可盡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與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有異曲同工之妙。 |
D.這首詩借景說理,語意雙關,既抒發(fā)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壯志,又表現(xiàn)出作者歸隱山野的矛盾心理。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浙江省仙居中學2012屆九年級中考模擬(一)語文試題 題型:048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年浙江舟山第一初級中學七年級上學期期中考試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
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③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⑤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
⑥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解釋句中劃線的詞(4分)
(1)吾日三省吾身。( )
(2)學而不思則罔( )
(3)死而后已( )
(4)其恕乎( )
2.翻譯句子(4分)
(1)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 對“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兩個“其”和兩個“之”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兩個“其”含義相同,兩個“之”含義也相同。
B.兩個“其”含義不同,兩個“之”含義也不同。
C.兩個“其”含義相同,兩個“之”含義不同。
D.兩個“其”含義不同,兩個“之”含義相同。
4.下列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2分)
A.“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敝饕U述的是學習態(tài)度,指出要虛心向一切人學習。
B.“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用反問的語氣,強調了學習知識不在于讓別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C.“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闡述的是做學問不能不懂裝懂。
D.“歲寒然后知松柏之最后凋也”比喻君子有寬廣的胸懷。
5.在我們平時的學習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還不夠,結合課文說說,并闡明今后的打算。(3分)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A.愿借子殺之 愿:希望 |
B.公輸盤不說 說:通“悅”,高興 |
C.吾義固不殺人 固:堅決 |
D.然胡不已乎 已:停止 |
A.將以攻宋 扶蘇以數諫故 |
B.子墨子聞之輟耕之壟上 |
C.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
D.知而不爭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
A.墨子熱心救世,反對戰(zhàn)爭。在得知楚將攻宋的消息后,為阻止戰(zhàn)爭爆發(fā),晝夜兼程,不辭辛勞,趕到楚國進行勸說。 |
B.墨子辯術高明。他先言其他,誘使公輸盤落入圈套,然后一針見血,從幾個方面批駁了公輸盤的行為,讓公輸盤理屈詞窮,無話可說。 |
C.公輸盤在墨子的勸說下,明白了攻宋將使自己陷入不義的境地,于是聽從了勸說,主動帶墨子去勸說楚王。 |
D.這段文字以對話為主,語氣時緩時急,語言長短交錯,富于表現(xiàn)力,從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鮮明的性格特征。 |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1-2012學年廣東省羅定市七年級上學期階段檢測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論語》十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學而》)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保ā稙檎罚�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保ā稙檎罚�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保ā独锶省罚�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保ā妒龆罚?br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泰伯》)
子曰:“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薄罚�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缎l(wèi)靈公》)
【小題1】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組是( )(3分)
A.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說話) |
B.人不知而不慍(生氣,發(fā)怒) |
C.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此,這) |
D.士不可以不弘毅(剛強,勇毅) |
A.“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闡述了學與思的辨證關系。 |
B.“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說明了新舊知識的關系。 |
C.“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告訴我們應該有良好的修養(yǎng)和寬廣的胸懷。 |
D.“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說明人不必虛心求教,博取眾長。 |
湖北省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