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劃線“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A.天下偉觀也
B.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
C.山川美,古來共談
D.擇其善者而從
相關習題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同步題 題型:單選題

下列劃線“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
[     ]
A.天下偉觀也
B.既而盡奔騰分合五陣
C.山川美,古來共談
D.擇其善者而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年蘇教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古代寓言二則》練習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乙】滄州南一寺臨河干①,山門圮②。于河,二石獸并沉焉。閱③十歲,僧募金重修,求二石獸于水中,竟不可得,以為順流下矣。棹④數(shù)小舟,曳鐵耙,尋十余里無跡。一講學者設帳寺中,聞之,笑曰:“爾輩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⑤,豈能為暴漲攜之去?乃石性堅重,

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顛⑥乎?”眾服為確論。

一老河兵⑦聞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當求之于上流。蓋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水不能沖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漸激漸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擲坎穴中。如是再嚙,石又再轉。轉轉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顛;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數(shù)里外。然則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據(jù)理臆斷歟?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注:①干:岸邊。②圮(pí):倒塌。③閱:經(jīng)歷。④棹(zhào):船槳,這里作動詞用。⑤柿(fèi):木片。⑥顛:顛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各句中劃線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楚人有江者涉:搭船渡過

B.滄州南一寺河干臨:靠近

C.是再嚙如:如果

D.可據(jù)理臆斷歟臆斷:主觀推斷

2.選出下列劃線的“之”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     )

A.從其所契者入水求

B.沿河求

C.然則天下

D.果得于數(shù)里外

3.翻譯下面句子。

是非木杮,豈能為暴漲攜之去?

4.甲文要告訴我們什么道理?乙文給我們什么啟示?

5.甲文中的楚人當時肯定是找不到他的劍的,若十年后他再來尋找,那么他可

在哪里找到他的劍呢?請結合從乙文中的獲得的啟示來說明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天津市南開中學九年級下學期期初檢測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孟子〉二章》,回答小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下》)
【小題1】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管夷吾舉于入則無法家拂
B.固不以山溪之險恒亡
C.以天下之所天下
D.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小題2】選出譯文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文: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親戚朋友都背叛他。
B.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
C.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譯文:(一個人的想法,只有)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D.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譯文:一個國家,內(nèi)部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
【小題3】下面對兩篇選文內(nèi)容和寫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兩章》語言簡練,概括性強,駢散結合,氣勢恢宏,讀起來有節(jié)奏感。兩文多處運用排比,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時、地利、人和對戰(zhàn)爭的影響,論述了“人和”的決定性作用,闡明人心向背是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體現(xiàn)了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
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證了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進而論證了憂患對于國家生存的意義,從而得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由個人推廣到國家,立論深刻。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論點后進行了對比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舉例、對比論證之后歸納出中心論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天津市九年級下學期期初檢測語文試卷(解析版)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孟子〉二章》,回答小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下》)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節(jié)選自《孟子?告子下》)

1.下列句中劃線詞的意義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

A.管夷吾舉于入則無法家拂

B.固不以山溪之險恒亡

C.以天下之所天下

D.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2.選出譯文不準確的一項是(   )

A.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譯文: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連親戚朋友都背叛他。

B.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譯文: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戰(zhàn),作戰(zhàn)就一定勝利。

C.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

譯文:(一個人的想法,只有)顯露在臉色上,表達在聲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D.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譯文:一個國家,內(nèi)部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往往容易亡國。

3.下面對兩篇選文內(nèi)容和寫法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孟子〉兩章》語言簡練,概括性強,駢散結合,氣勢恢宏,讀起來有節(jié)奏感。兩文多處運用排比,不僅增強了文章的氣勢,而且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分析了天時、地利、人和對戰(zhàn)爭的影響,論述了“人和”的決定性作用,闡明人心向背是戰(zhàn)爭勝負的關鍵,體現(xiàn)了孟子的“民貴君輕”思想。

C.《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論證了逆境對造就人才的重要作用,又進而論證了憂患對于國家生存的意義,從而得出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結論,由個人推廣到國家,立論深刻。

D.《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提出中心論點后進行了對比論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在舉例、對比論證之后歸納出中心論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待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ndline

(1)

解釋下列詞語。

①中道崩殂:______________        

②天下三分:_____________          

③危急存亡之秋:______________          

④殊遇:______________

(2)

下列句子中“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

A.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B.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

C.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珠遇。

D.蓋天下萬物之萌生,靡(沒有)不有死。

[  ]

(3)

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2012-2013學年河北省尋寨中學九年級上學期10月月考語文試卷(帶解析) 題型:文言文閱讀

文言文閱讀。(12分)
下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依、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yōu)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jié)之臣也,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小題1】下列各組畫框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B.蓋追先帝之殊遇/或遇其叱咄
C.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D.欲信大義于天下/愿陛下親之信之
【小題2】下列句子中劃線字“以”的含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A.不物喜,不己悲B.策之不其道
C.屠懼, 投D.屬予作文記之
【小題3】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① 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
②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小題4】對選文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段主要闡明“光先帝遺德”的重要性。
B.作者提出了開張圣聽、陟罰臧否、親賢遠佞三條建議,其中親賢遠佞是全文主旨所在。
C.回憶先帝對兩漢評價的用意是借先帝的評價,忠告后主從歷史中汲取教訓,親賢遠佞。
D.在內(nèi)政上親賢臣,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在軍政上親賢臣,必能裨補卻漏,有所廣益。
【小題5】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忠心耿耿的軍師.關于他的故事很多,請寫出兩例。(2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不詳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文言文閱讀(共13分)
①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②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④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⑤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后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⑦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⑧愿陛下托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謀,以咨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
⑨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小題1:下列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3分)
A.宜付有司其行賞論:判定
B.由是感激感激:感動振奮
C.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意義
D.臨表零涕:眼淚
小題2:下列詞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3分)
A.此臣所以報先帝忠陛下之職分也B.宜付有司論行賞
望之蔚然深秀者真無馬邪
C.愿陛下托臣討賊興復之效D.躬耕南陽
物喜,不以己悲                 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
小題3:下列對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 (3分)
A.文章第①段分析天下大勢,指出目前正是決定存亡的關鍵時刻,希望劉禪“居安思!。
B.第⑥段中諸葛亮自敘生平及以身許國的經(jīng)歷是告訴后主自己精誠報效先帝的原因。
C.文章第⑦段諸葛亮希望后主能支持攸之、祎、允等一起隨他率師北伐。
D.文章第⑧段諸葛亮在北伐前劃定了各方責任。
小題4:把下面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的劃線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2分)
答:                                                                   
(2)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2分)
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 題型:文言文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15分)
出師表
諸葛亮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于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誠宜開張圣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祎、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愿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小題1】初中生學文言文,讀讀、背背是關鍵,你的早讀認真讀了嗎?請從以下四個選項中選出語句停頓不完全正確的一項(     )(3分)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機存亡之秋也。 B.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C.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D.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小題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4分) 
(1)中道                              (2)引喻失義                
(3)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4)志忠純                
【小題3】 翻譯文中劃線句子。(4分)
(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小題4】劉禪是個幸運的人,當他在國內(nèi)政治問題犯錯誤時有相父諸葛亮為他提出建議,請用原文回答諸葛亮向后主劉禪提出了哪幾條建議?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建議是?(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語文 來源:江蘇模擬題 題型:閱讀理解與欣賞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題。
說“茶”
李國文
       ①我們中國老百姓所謂“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飲茶雖然排在末尾,卻是一門最有講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給人啟迪的學問。 
       ②飲茶的要義,就是通過有一定溫度的白水,將茶葉中的精華析解出來。這個過程,今人曰沖,古人曰煎,做法不同,道理是相似的。宋代蘇軾有一首題為《試院煎茶》的詩:“蟹眼已過魚眼生,颼颼欲作松風鳴。銀瓶瀉湯夸第二,未識古人煎水意。君不見昔時李生好客手自煎,貴從活火發(fā)新泉!边@首詩寫出了茶與水、火與水的關系。據(jù)傳唐宰相李德裕,曾托去江南的朋友舀回長江之水,供他煎茶,此人疏忽了,船已渡江,方想起汲水事,只好臨時于江邊舀了兩罐捎回長安。李德裕煎出茶來一品,便說,你取的非中段中流之水吧?不要瞞我?梢娞拼娜孙嫴瑁瑢λ囊笫呛芨叩。 
       ③為什么呢?因為好水還要配以“活火”,才能真正煎出好茶。水加熱時釋放出氣泡,溫度愈高,氣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魚眼大小。古人認為,沏茶的水若是滾過了頭,也就是水中的氧氣因不斷沸騰而逸出,水便“老”了,用這樣的水,煎出來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點了。所以需特別講究“火候”。東坡詩“貴從活火發(fā)新泉”中的“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扇,使炭火得到充分燃燒,使水沸騰出“魚目”則止,這樣煎出的茶,才讓人飲后神情氣爽。
        ④茶不僅有清心明目的功效,還給世人增添了許多情趣。據(jù)說宋代上自宮廷,下到民間,飲茶成為時尚。據(jù)《夢粱錄》里記載,北宋的開封,南宋的杭州,茶肆、茶樓、茶坊、茶擔,遍布全市,飲之外,有吃,吃之外,有樂,是廣大民眾的消閑去處。而蘇東坡題為《惠山烹小龍團》詩中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小團月”,則是專供宮廷飲用的龍團茶餅,屬于極品的貴族飲料了。歐陽修《歸田錄》有云:“茶之品莫貴于龍鳳團,凡二十余餅重一斤,直金二兩。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饼垐F茶分大小,小者貴重于大者,所以,有此口福的蘇東坡,情不自禁詠詩記事,記敘他的這次高級消費了。
        ⑤今人泡茶,誰都會的,用燒開的水往杯子里或茶壺里一沖,就行了。古人煎茶,就比較麻煩,一是在爐子上將茶煮來飲用,一是在爐子上現(xiàn)燒水現(xiàn)沏。雖是繁瑣,但也顯得精致些,高雅些。我國至今還保留著飲茶風俗的,有閩粵一帶的潮汕功夫茶,還有北京地區(qū)的蓋碗茶等。有些少數(shù)民族也沿用著古老的茶道,如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茶等。各地時常舉辦的茶藝表演,成為當?shù)乩习傩瘴幕钪幸坏懒聋惖娘L景。 
       ⑥茶是有品格的,它的味道不十分濃烈,也不過于綿軟。喜清新、倡自然、求本色、好自如的茶道,恐怕,這也是我們中國人的精神呢! (摘自《今晚報》,有刪改)
1.在括號內(nèi)填寫小節(jié)序號,在橫線上概括段落大意,完成文章的結構圖。
(①)飲茶是門學問
(       )飲茶最有講究
(       )                         
(⑤)                             
(⑥)飲茶最給人啟迪
2.下面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文章開頭引用的“開門七件事”,說明只有茶才是七宗生活用品中不可缺少的。
B.蘇東坡詩句“蟹眼已過魚眼生”,指的是燒水時產(chǎn)生了由大到小的氣泡。
C.文中第②段用唐宰相李德裕鑒水的故事,說明唐代文人都有很高的飲茶品味。
D.歐陽修《歸田錄》中提到“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可見當時極品茶“龍鳳團”的金貴。
3.品茗是一種享受。古人是如何得到這種享受的?請補寫出其煎茶的過程。
       將鍋置于爐火上→                         →待水燒到出“魚目”→                           ,或直接取煮好的茶飲用。
4.聯(lián)系文章和下面的材料,回答下面的問題。
     材料一:水也會“衰老” 水分具有一定的極性,因此分子與分子之間可以通過氫鍵形成一種鏈狀結構。當水不經(jīng)常受到撞擊,也就是說不經(jīng)常處于運動狀態(tài)時,這種鏈狀結構就會不斷擴大、延伸,從而使水不斷變“”,成為老化水。靜止狀態(tài)被存放3天的水就是老化水。未成年人如常飲用老化水,細胞的新陳代謝會明顯減慢,并影響生長發(fā)育。
       材料二:沸水是“死水”中國人習慣于喝開水,即煮沸后得到的沸水,說自來水不安全。其實,自來水中畢竟還有一定量的溶解氧和礦物質(zhì),而對水加熱的過程中,水中的溶解氧會因升溫而散失。更可怕的是,沸水中有害物質(zhì)三氯甲烷的含量是自來水的三到四倍。難怪用冷卻后的沸水澆花花枯,養(yǎng)魚魚死。
(1)文中第③段中與材料一中劃線的“老”意思相同嗎?請說說理由。
                                                                                                                                                              
(2)聯(lián)系文章和材料二,談談為什么古人煎茶,燒水至“魚目出”即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練習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