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下列對聯(lián)所寫人物的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史數(shù)千言,秋天一鵠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鷗野老心。(杜甫) B.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柳永) C.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辛棄疾) D.北宋自負忠,春夢一場,忘卻翰林真富貴;南荒留雅化,清風百世,辟開瘴海大文章。(蘇軾)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江西省期末題 題型:單選題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必修二高手語文粵教版 粵教版 題型:048
|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語段,回答問題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赕⒃谖釕,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闭Z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1.比較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 )
①楚人一炬 ②四海一 ③一肌一容 ④用心一也 ⑤庭中通南北為一 ⑥先妣嘗一至 ⑦一室之中 ⑧初一交戰(zhàn)
A.①⑥ / ② / ③⑤/④/⑦/⑧ B.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C.①⑥② / ③⑤/④⑦/⑧ D.①⑥②/③⑤/④/⑦/⑧
2.比較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①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 ③頃之,持一象笏至
②先妣嘗一至 ④他日汝當用之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3.下列句中加點的字與“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中的“為”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 B.軒東故嘗為廚
C.庭中始為籬 D.余既為此志
4.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與“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中的“周”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直走咸陽 B.后人哀之而不鑒之
C.燕趙之收藏 D.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5.請選出與“誰得而族滅也”句式相同的一句( )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B.不霽何虹
C.某所,而母立于茲 D.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
6.下面對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庭院一變再變,家境日趨沒落的景象;第二層敘母親和祖母的軼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為線索,串聯(lián)生活瑣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擷取生活中的典型細節(jié)和場面刻畫人物,善于以清淡樸素之筆寫身邊瑣事,親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間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對“項脊軒”的由衷熱愛和懷念親人的深厚感情。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048
閱讀下文,完成1~4題。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予曰:“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赕⒃谖釕眩蛇啥。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闭Z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1.比較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2.下列句中加線的字與“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中的“為”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
B.軒東故嘗為廚
C.庭中始為籬
D.余既為此志
3.請選出與“誰得而族滅也”句式相同的一句( )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B.不霽何虹
C.某所,而母立于茲
D.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
4.下面對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庭院一變再變,家境日趨沒落的景象;第二層敘母親和祖母的軼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為線索,串聯(lián)生活瑣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擷取生活中的典型細節(jié)和場面刻畫人物,善于以清淡樸素之筆寫身邊瑣事,親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間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對“項脊軒”的由衷熱愛和懷念親人的深厚感情。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語文教研室 題型:048
然予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予曰:“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赕⒃谖釕眩蛇啥。娘以指叩門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闭Z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1.比較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2.下列句中加線的字與“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中的“為”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吾從板外相為應(yīng)答
B.軒東故嘗為廚
C.庭中始為籬
D.余既為此志
3.請選出與“誰得而族滅也”句式相同的一句( )
A.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
B.不霽何虹
C.某所,而母立于茲
D.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
4.下面對第二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二段文字可以分為兩層,第一層寫庭院一變再變,家境日趨沒落的景象;第二層敘母親和祖母的軼事。
B.第二段主要采用即事抒情的方式,以感情為線索,串聯(lián)生活瑣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C.作者善于擷取生活中的典型細節(jié)和場面刻畫人物,善于以清淡樸素之筆寫身邊瑣事,親切感人。
D.第二段字里行間傾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之情,即作者對“項脊軒”的由衷熱愛和懷念親人的深厚感情。
科目:高中語文 來源: 題型:閱讀理解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6~8題。
《橘頌》創(chuàng)作時期考
人教社版高中《語文讀本》(必修)第三冊中選錄的《橘頌》是屈原的一篇很重要的作品。作為我國第一首詠物詩,它以獨特的借物喻人的手法,突出而生動地表現(xiàn)了屈原高潔、堅貞的人格和志趣,因而也是我們了解屈原的一篇佳作。但是關(guān)于它的創(chuàng)作時間,直到現(xiàn)在學者們的看法仍有分歧。有的認為它是屈原最早的作品,如詩中有“年歲雖少”句;有的以詩中整體意象表達為其遠大志向的依據(jù),認為是屈原青年時期的作品;有的認為是詩人任外交官出使齊國時作(援引《列子》中“橘生淮南而為枳”的說法);有的則認為它作于頃襄王早期,或認為作于頃襄王后期;還有的認為該作品是詩人遭讒被疏、閑賦郢都時期作,或是早于晚年自沉之前所作。而曹大中先生則撰文斷定它是屈原的絕筆?捶ㄈ绱朔制纾环矫婀倘皇且驗榭煽康氖妨咸,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對屈原的作品,對屈原的思想、感情的特點及其發(fā)展變化過程的認識、把握或有不夠準確、深入的地方。從現(xiàn)存最早的楚辭注本王逸的《楚辭章句》看,就反映出作者對屈原作品包括《橘頌》認識的模糊、矛盾來。如王逸的《九章章句序》中說,《九章》皆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后作,也就是說《九章》都是頃襄王時的作品。其《橘頌》的“年歲雖少,可師長兮”句注文卻說屈原“言己雖幼小,言有法則,行有節(jié)度,誠可師用長老而事之”,則又認為《橘頌》乃屈原青少年時代所作了。而在“行比伯夷,置以為像兮”句下又注曰:“屈原亦以修飾潔白之行,不容于世,將餓餒而終!憋@然又把它當作屈原晚年的作品了。王逸的觀點雖不確切,卻對后世發(fā)生了深刻影響。
由于以往各家對《橘頌》創(chuàng)作年代的判斷皆建立在自己對《橘頌》文義的認識上,缺乏具體、可靠的硬性證據(jù),故楚辭學家趙逵夫先生另辟蹊徑,從《禮儀?士冠禮》之祝辭中找到外證,從而作出《橘頌》乃屈原二十歲舉行冠禮后抒懷之作的結(jié)論!
趙先生發(fā)前人所未發(fā),他的論述對于幫助我們加深對《橘頌》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理解無疑是有幫助的。但《橘頌》盡管有這樣的一些與《士冠辭》的相似之處,可能屈原在寫作《橘頌》時的確借鑒了《士冠辭》的立意和詞語,或受到《士冠辭》潛在的影響,但這并不能表明這就一定是屈原在舉行冠禮后的抒懷之作,因為屈原也完全可能在他晚年回顧自己生平、總結(jié)自己志行時借傳統(tǒng)的《士冠辭》形式以詠橘而自我肯定、自我勉勵。何況《橘頌》和《士冠辭》在形式上有很大的不同,特別是從其詩句的涵義并聯(lián)系屈原全部辭作中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發(fā)展變化的情況來看,根本不像屈原青年時代的心態(tài)和口氣,而是在生命的最后階段對一生志行的總結(jié)、肯定和自勉。
6.對《橘頌》創(chuàng)作時間眾說紛紜,第一段提到了些原因,下列各項中不是原因的一項是
A.屈原距今時代久遠,有關(guān)屈原及其作品的可靠的史料太少。
B.現(xiàn)存最早,影響最大的楚辭注本王逸的《楚辭章句》對此認識就很模糊。
C.有的認為它作于頃襄王早朝,有的以為作于頃襄王晚期,還有的人認為是屈原絕筆。
D.至今對屈原思想感情的特點及其發(fā)展變化或有認識不夠深入,把握不夠準確的地方。
7.本文作者對趙逵夫的觀點提出異議,最重要的一點依據(jù)是
A.屈原寫《橘頌》借鑒《士冠辭》,未必在行冠禮之后。
B.《橘頌》和《士冠辭》在形式上有很大的區(qū)別。
C.從《橘頌》及屈原其它作品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來看,不像屈原青年時代的心態(tài)和口氣。
D.屈原完全可以在晚年回顧生平、總結(jié)志行。
8.根據(jù)文意,下列對本文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關(guān)于《橘頌》的創(chuàng)作時間,作者的結(jié)論與曹大中的觀點是完全一致的。
B.引用王逸的觀點是為了說明其對后世貢獻之大。
C.作者雖不同意趙逵夫的結(jié)論,但承認《橘頌》確實受了《士冠辭》的影響。
D.趙逵夫?qū)ふ彝庾C的研究方法是應(yīng)該肯定的。
湖北省互聯(lián)網(wǎng)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平臺 | 網(wǎng)上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電信詐騙舉報專區(qū) | 涉歷史虛無主義有害信息舉報專區(qū) | 涉企侵權(quán)舉報專區(qū)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27-86699610 舉報郵箱:58377363@163.com